分享

《任应秋医学全集》勾画中医各家结构,这个大奖实至名归

 针针扎0015 2018-12-03


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学生,在我们当年的入学教育中,有一项就是听取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任应秋先生的事迹。因此我从学生时代就对任老充满了敬仰,对任老是有很深的感情的。想到有机缘做任老的学术集,我很兴奋,也真的是诚惶诚恐。

做这套书时,一直怀着对大师的敬仰之心,付出了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努力与辛苦,希望呈现给大家的这套书能够被认可。

责编手记

《任应秋医学全集》是在2012年启动的,当时考虑,任应秋(1914-1984)先生诞辰百年之际,我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应当做些什么以纪念这位中医大师。李秀明副社长提出作为中医人、作为专业的中医出版社,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任老的学术著作进行整理出版。因为任应秋先生不仅仅是公认的中医大家,他还是集文、史、哲、医于一身的大家,是新中国中医学术史、中医教育史,绝对绕不开的名字。可以说任应秋先生是现当代中国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的标志性人物,即使这套书不赚钱,我们也要做。


《任应秋医学全集》所收录的文献跨度逾40年,涉及学科多而且深,可谓大矣。初步预定字数约600多万。首要的问题是如何分卷。分卷不仅仅涉及对全集作者学术认识的问题,而且还有成本核算问题。


我最开始考虑以最简单的思路根据文献出版年份,以时间为逻辑,顺序罗列。几番定夺,最终结论是不可以。为什么呢?因为学术有学术的逻辑,作为一位综合多学科门类的大家的全集,如果不能在分卷上体现其学术逻辑,必定为今后的专题研究带来极大不便;并且也就削弱,乃至湮灭了大师的学术轨迹。譬如,任应秋先生在“中医各家学说”的伟大成就,仅以“各家”二字冠名的作品就有6种,当时与整理团队老师探讨各家学说版本的收录问题:是只要最终本,还是所有都收集。最终我们决定,为了体现任老对各家学说的认识,6部作品全部收录,以体现这一学科建设的成长轨迹。这6部作品前后跨度逾30年,从探索中国医学史而起,到构划中医各家结构,再到开创各家学说学科,然后逐步地完善体系架构和内容。如若不集中展现,就削弱了“各家学说”的影响,乃至使后来学者忽略掉此学科的演进规律。


因此,在分卷时,我们首先明确一点,必须按照学科来分类以体现任老的学术广博。有了初步的分类构想后,再考虑如何分卷。


类似问题还有很多。如通常人们认为,所谓“全集”就是单纯的把作者一生著作重新排版印制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虽然编者的主要工作是搜集、整理历史文献,但另一方面,“全集”仍有创作空间。例如任应秋先生的《内经讲稿》,相应的《内经》原文要不要引入,怎样取舍,如何引入,这些都含有编者的创作意图。而相应内容的择定,编辑应当及时介入,给予意见。另外,任老发布的各类文章很多,是分类处理,还是将论文集中在一起?这些必须在整个项目确立之初便做研究。和谁研究呢?自然是全集的编者,以及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


由此,得出的经验是:套书、丛书在最初阶段,责任编辑就应介入,不能等作者拿出现成的稿子。而且介入的时间要早,务必在第一时间,约请第一批专家(包括编者),对全书有一个提纲性的认知。这一轮会商的成果,当以能够确定分卷原则为标准。而在这个大纲之下,我们也就能恰当地规划各项工作的时间表了。


做了十多年的编辑,第一次独立承担这么大项目的管理工作,由衷的感觉:编辑不好当,套书的责任编辑更不好当。苦乐自知!

发表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11月19日

第四届中国政府出版奖特刊44版


《任应秋医学全集》

《任应秋医学全集》由王永炎、鲁兆麟、任廷革主编,历时八年,2015年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共12册,主要收录了任应秋先生自1936年至1984年间的主要论著,包括医学论文、杂文300余篇,著作30余部,计700万字左右,全面展示了他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成才的轨迹。本全集以传承中医大家的治学精神、传播中医知识为目标,旨在增强各中医学术、医疗机构的馆藏图书质量,有助于广大中医工作者和研究机构通过《任应秋医学全集》,更全面、更深入、视角更广阔地学习、研讨中医学,以及相关的现代科学、社会学、文史哲学等课题。同时也兼顾部分中医业内高端人才的收藏和科研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