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为何把13岁女孩称为豆蔻年华?看完涨知识了!

 acerbookstore 2018-12-03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诗词更是汉字的精髓所在,我们今天使用的成语很多起源于古代诗词典故,今天有书君就为你讲解一下“豆蔻年华”这个成语的故事,有所了解后便能回答如题了。

1.豆蔻之说法

豆蔻,是一种生于南方可入药的植物,据《本草》载,豆蔻花生与叶瓣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常以比喻处女。

豆蔻最早有喻为少女、处女的说法,到了晚唐,因为杜牧的一首诗里提到了豆蔻,后经由这首诗慢慢演变出豆蔻年华的说法。据说,杜牧家世显赫,聪慧过人,但无奈生不逢时,他空有一腔抱负而英雄无用武之地。唐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杜牧受淮南节度使牛僧孺邀请来到扬州,官场失意的他开始流连于秦楼楚馆,放纵于烟花柳巷,过上风流才子的游戏人生,期间,杜牧结识了一位相貌出众、才情了得的歌妓。唐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杜牧接到朝廷的调令,要去洛阳赴任监察御史。临行前,杜牧写下赠别诗送与此名歌妓,豆蔻年华就起源于其中。

2.豆蔻年华的起源、发展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是杜牧赠别诗的内容,也是豆蔻年华的出处。这首诗大意是:身姿轻盈,婀娜多姿的女子,芳龄十三左右;她的神态,一颦一眸正像那二月初含苞待放、摇曳枝头的豆蔻花;春风十里的扬州大街上,车水马龙、花枝招展,隐藏着无数倾国倾城的佳人,但卷上珠帘却无一人能胜过她。此诗一经流出,文人墨客纷纷围观,连连点头称赞,妙哉妙哉!尤其二句豆蔻梢头二月初,作者以豆蔻花比喻十三岁的女子含苞待放、羞娇动人,简直是出神入化。

评论这么高的诗作,大家怎会轻易放过,纷纷开始吟诵。随着广泛的流传,当想说十三岁的女子时,有些人便不经意念起杜牧的这两句诗,就效仿杜牧,用豆蔻之年来表达,由于杜牧的名人效应和普通老百姓的从众心理,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人也跟着效仿使用。大家听多了,用多了,慢慢就习惯了用豆蔻之年、豆蔻年华来指代“十三岁的女子”。偶尔有人不知所言,就会被嘲笑没文化或者out了。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豆蔻年华的说法慢慢固定下来了。所以,自从杜牧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首赠别诗流传后,古人就渐渐使用豆蔻年华来指代十三岁的女孩,这个用法一直沿用至今。看完了诗人杜牧的故事,相信你已经明白古人为什么称13岁的女子是豆蔻年华了。其实,古代还有很多词语形容女子不同阶段的年龄,如髫年、碧玉年华、桃李年华……对这些词语,你有了解吗?欢迎留言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