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膀胱气化,三焦气化,肾阳气化?

 闪电幽明 2018-12-03

自:膀胱气化是借肾中相火,也就是肾阳气化的体现,三焦气化是人体全身(/三焦)气化功能的总的体现,三焦只是水液通道而已(三焦水火气通道)
(《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主通行三气”《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原:
肾阳的气化作用,就是指肾主水液代谢的功能,主要功能是指对水液的升清降浊作用。即水人于胃,由脾上输于肺,肺气肃降则水下流归于肾。肾主水液是通过肾阳的气化作用,一方面将归于肾之水液,使清者再上升归于肺而输布全身,浊者下注入膀胱排出体外;另一方面肾中阳气为全身阳气之根,肺的宣降、三焦气化、膀胱气化,以及脾的运化水湿等功能,都需肾中阳气之蒸化才能进行,才能维持全身水液代谢的平衡。
  因而,有“肾主水”一说。膀胱气化有两个功能:一是指膀胱的排尿作用,即《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二是指由膀胱经脉发泄则为“气”。三焦、肾、膀胱的气化虽然都是指水液代谢的功能。但三焦是主管体内水液流通和排泄的器官,也是水液流通和排泄的通道,因而,三焦又有“水道”之称。
  三焦水道是否通调,与肺的宣发与肃降有密切关系,故称“肺为水之上源”。《素问·经脉别论》说:“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饮人于胃,脾为胃行其津液,脾气散精,内而脏腑四肢百骸,外而肌腠皮毛使之滋养。
  另外,脾气散精,又能上输于肺,再靠肺气的宣发肃降协调作用,使三焦水道通调,并使下注于肾的水液通过肾的升清降浊功能将浊中之清上归于肺,浊中之浊下注膀胱排出体外。由此可见,在整个水液代谢过程中三焦是贯穿始终的通道,将肺、肾、膀胱等脏器与腠理密切联系起来,因而,《灵枢·本脏》篇说:“肾合二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肾脏与三焦膀胱密切联系,相互配合。《灵枢·本输》篇又说:“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肘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总之,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虽以肾脏为主,以肺之宣降为其动力,但三焦却是贯穿始终的水液通道,因而,称三焦为“中渎之府”,有“总司人体气化”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