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通鉴】一门四万石,父子五公卿

 衣赐履读通鉴 2021-12-14

衣赐履按:今天讲这一家子挺有意思,一家子都是官,而且都是“省部级”以上的大官,似乎这一家子遗传当官基因。有人说太史公对这一家子十分鄙视,说他们不学无术、无耻可笑,极尽嘲讽之能事,但我感觉恐怕没那么简单。看过之后,大家可自行评判。

如果曹参、周勃这些人算是老革命的话,万石君就相当于红小鬼,闹革命时才十来岁。万石君名叫石奋,他的父亲是故赵国人,秦始皇灭赵国后,石家迁居到温县(河南温县西南)。高祖刘邦东进攻打项羽,途经河内郡(河南省武陟县),当时石奋只有十五岁,伺候刘邦。刘邦觉得这个娃娃挺有意思,恭敬谨慎,一点不像十来岁的孩子。

【“红小鬼”万石君】

刘邦和他聊天,说,你家中有些什么人?

石奋说,我家中只有母亲,不幸眼睛已失明。家中贫穷。还有个姐姐,会弹琴。

刘邦说,你愿意跟随我吗?

石奋说,愿竭尽全力侍奉。

于是,刘邦召他的姐姐入宫做了美人,把石奋留在身边,受理大臣进献的文书和谒见之事。

衣赐履说:汉初,美人级别仅次于皇后、夫人,此时刘邦尚未称帝,太史公此处称石大姐为美人,当是后来升至此级。刘邦逝世后,吕后大肆收拾情敌们,未见提到石美人,恐怕她并不太受宠爱。

到文帝刘恒朝,石奋官至太中大夫,不通儒术,可是恭敬谨慎无人可比。太子太傅东阳侯张相如免职,大家都推举石奋接任,刘恒批准。景帝刘启继位后,石奋官居九卿之位。比较有趣的是,石奋的恭敬谨慎,给身边人很大的压力,连刘启见到他都觉得浑身不自在,干脆把他调离,去封国当宰相了。石奋的长子石建,次子石甲,三子石乙,四子石庆,都因为性情顺驯,孝敬有礼,办事谨慎,官位做到二千石。有次,刘恒忽发感慨,说,石(读如十)君和四个儿子都官至二千石(读如蛋),做为人臣的尊贵荣耀,竟然集中在他们一家!

从此,大家就称石奋为万石君。

景帝末年,万石君享受上大夫的俸禄告老回家。每逢朝廷举行盛大典礼时,他都作为大臣来参加。经过皇宫门楼时,一定要下车小步快走(“趋”),表示恭敬,见到皇帝的车驾,一定要手扶在车轼上表示致意。他的子孙辈做小吏,回家看望他,万石君一定要穿上官服接见他们,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应呼官职)。子孙中有人犯了过错,老爷子从不责斥,只不过自己坐在一旁,就那么坐着,拒绝吃饭。于是,所有人都责备那个犯了错的,再通过族中长辈求情,本人裸露上身表示认错,并表示坚决改正,老爷子这才端起碗筷。如果有成年子孙在身边时,即便闲来无事,他也一定要穿戴整齐。就连他家的仆人也都特别恭敬谨慎。皇帝有时赏赐食物送到他家,必定叩头跪拜之后才弯腰低头去吃,就跟在皇帝面前一样。他办理丧事时,表情非常悲哀。万石君一家因孝顺谨慎闻名当世,就连齐、鲁两地的儒生,也都认为比不上他家。

衣赐履说:齐、鲁盛产儒生,礼,是儒生的强项,但他们对万石君一家甘拜下风。

141年,郎中令(宫廷禁卫官司令)王臧因为推崇儒学获罪。窦太后讨厌儒生的文饰浮夸,喜欢万石君一家不善言谈而能身体力行,就让万石君的大儿子石建做了郎中令,小儿子石庆做了内史(首都长安特别市长)。

石建任郎中令,每五天休息一天,回家拜见老爹时,先是进入侍者的小屋,私下询问老爹情况,然后亲自洗涤老爹的内衣,再交给侍者,不敢让老爹知道。石建向武帝刘彻谏言时,如果没有别人在场,则畅所欲言,十分尖锐。但在朝堂之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则显得笨嘴拙舌,不善说话。因此,刘彻对他表示尊敬和礼遇。

万石君迁居到陵里。有一次,小儿子石庆酒醉归来,进入里门(一里为二十五户人家,里门当为该里大门)时没有下车。万石君听说此事后,火儿了,再次绝食。石庆见老爹又不吃饭了,心下恐惧,袒露上身请求恕罪,万石君仍不宽恕。全族的人和大哥石建也袒露上身请求恕罪,万石君这才开口,说,当了内史,了不起啦!进入里门,里中的父老都急忙回避他,而内史坐在车中依然故我,真的是好威风诶!然后,对石庆好一顿训斥。从此以后,石庆和石家子弟,进入里门后,都是下车小步快走回家。

前124年,万石君去世,享年九十六岁。第二年,大儿子郎中令石建也去世了。

石建做郎中令时,一次写奏章,奏章批复下来,石建再读时,非常惊恐地说道,糟糕,写错了!“马”字下面应该五笔(四点加上折弯钩),我才写了四笔,少了一笔,皇帝会责怪我,我该死啊!

石建之谨慎,大略如此。

万石君的小儿子石庆做太仆,为皇帝驾车外出,皇帝问驾车的马有几匹,石庆用马鞭一一点数马匹后,才举手示意说,六匹(估计这个故事,传奇的色彩多一点,即使石庆能够做出数了六下再报数这样的事来,皇帝也断不会问出几匹马拉车这样的愚蠢问题)。石庆在兄弟几个中是最粗疏的,然而尚且如此小心谨慎。

【石庆说,一、二、三、四、五、六,皇上,是六匹。】

后来,石庆做齐国宰相,齐国上下都敬慕他们的家风,不用发布政令齐国就非常安定。齐国人专门给石庆立了一座“石相祠”。

衣赐履说:如果石庆果真什么都不会,齐国焉能大治?

122年,石庆任太子太傅,前115年,升任御史大夫,前112年,升任宰相,封牧丘侯。这一时期,刘彻东南西北四面出击,战事频仍,再加上还喜欢到全国各地旅游巡幸,修复上古的神庙,祭天祭地,大兴礼乐,国库被折腾一空。刘彻于是多管齐下,让桑弘羊想办法谋取财利(桑弘羊是著名理财专家,刘彻诸多敛财方法,均出自此君之手),让王温舒等制定实行苛峻的法律(王温舒,著名酷吏,比张汤更狠),让兒(读如泥)宽等大写歌功颂德的文章(兒宽是当时著名儒者),九卿互为用事,基本上都不通过石庆。石庆只是一味忠厚谨慎罢了,任宰相九年,没有任何匡正时局纠谏错误的言论。有次,石庆一反常态,想要惩治刘彻的近臣所忠(所忠是人名)和位列九卿的减宣(武帝时酷吏之一),结果不但没能治得了,自己反而受到惩处,花钱赎罪。

107年,关东百姓有两百万人流离失所,没有户籍的有四十万人,公卿大臣私下议论此事,商议请求刘彻迁徙流民到边疆去,以此来惩罚他们。刘彻认为宰相年老谨慎,不可能参与这种商议,就给石庆放了大假,让他回家休息,而查办御史大夫以下商议提出这种请求的官吏。石庆因不能胜任职务而愧疚,就上书刘彻说,我承蒙宠幸得以位居宰相,可是我实在没啥本事,以致国库空虚,百姓流离失所,罪该处死,陛下不忍心处治我,我愿归还宰相和侯爵的印信,请求告老还乡,给贤能的人让位。

刘彻说,粮仓已经空虚,百姓贫困流离失所,而你却要请求迁徙他们,社会已经动荡不安了,在这种时候你却想撂挑子不干了,你要把危难推给谁呢?

刘彻专门下诏责备石庆,石庆非常惭愧,才又重新处理政事。

衣赐履说:此处十分不解,先是说石庆没有参与迁徙流民的讨论,后面又说石庆建议迁徙流民,真搞不清,石大人究竟参与了没有。《通鉴》上没写这一段,关东流民二百万,其中四十万没有户籍,这说明什么?连年战争,横征暴敛,再加上水旱蝗灾,百姓已无活路,官员还在征重税,还要把流民戍边加以惩治,百姓,在他们眼中,真的是有如刍狗

石庆为人思虑细密,处事审慎拘谨,却没有什么高明的见解。前103年,正月,石庆去世。石庆为相时,他的子孙中从小吏升到两千石职位的有十三人。石庆死后,这些子弟陆续因不同罪名而被免职,孝顺谨慎的家风也逐渐消失了。

【宰相石庆,究竟藏着什么样的官场智慧?】

衣赐履说:石庆为相,十三个子弟升为两千石官员,那就是两万六千石,石庆是宰相,为一万石,加上三个哥哥一个老爹的八千石,石家年俸四万四千石,石庆位列三公,老爹和大哥石建为九卿,老二和老三不知什么职务,权且算卿吧,故本文标题为《一门四万石,父子五公卿》。

从太史公的记载上看,石庆除了小心谨慎,基本上就是个废物,那是啥也不会啊!然而,他居然为相九年,而且善终,这在武帝朝是绝无仅有的特例!我们不由会问,石庆凭什么?

话说,有一个人拿着一把伞走在原野上,突然,前面来了一头狮子,对他怒吼,看样子马上要过来撕碎他。这个人绝望之下,把伞当做猎枪,假装瞄准狮子,然后,嘴里发出“砰”的一声,居然,狮子倒地死了。这人惊喜无比,赶紧感谢上帝。但他不知道,在他身后,站着一个猎人,手中的猎枪还冒着一缕青烟。

石庆绝对是官场达人,一定拥有无比的政治智慧,太史公记下来的,只是那把伞,石庆真正的为官之道和生存智慧——猎人和猎枪,太史公可能也不知道。

我们从仅有的史料来略加分析哈:

对比老哥石建。石庆的大哥石建,单独与刘彻相处时,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来,刘彻很满意,而在公开场合,石建基本不说话。石建官至郎中令,属九卿,而石庆是三公之首的宰相,其才能当在老哥之上。

对比其他宰相。前121年,乐安侯李蔡(李广堂弟)任宰相,前118年,李蔡自杀;庄青翟接任,前115年,庄青翟自杀;赵周接任,前112年,赵周自杀;接下来就是石庆,为相九年,前103年,死在任上;公孙贺接任,举行拜授宰相的仪式时,他不接受印信,叩头在地上,哭着不肯起来,刘彻不理,起身而去,公孙贺万般无奈,接受印信,前91年,公孙贺被灭族;刘屈牦接任,前90年,刘屈牦被腰斩;前89年,田千秋接任,算他运气好,刘彻于前87年初驾崩,还没来得及收拾他呢,呵呵。

看了这份宰相生死簿,还有谁敢说石庆是个废物?

从个人经历看。石庆做齐国宰相,不用发布政令齐国就非常安定,齐国人专门给石庆立了一座“石相祠”(原文为:为齐相,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显然,石庆治国的本事也是杠杠的。

从石家子弟仕途看。石庆为相九年,家中子弟由小吏升为二千石的十三人;石庆死后,这十三人陆续全部免职。大家想想,石庆究竟是什么角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