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时记忆中的西市街

 老人家1948 2018-12-03

北京有王府井,上海有南京路,金华有西市街。对,金华人有句话说的好:逛街就逛西市街。

金华的西市街在八婺大地闻名遐迩,不仅是因为她历史悠久。也不仅是因为她人气兴旺,更因为她是金华历史发展的见证,是老金华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我与西市街也有着密不可分的情缘。6岁那年我家搬入西市街北端的老县委大院(今银泰城位置),一直住到19岁。我快乐的童年、青葱的少年,点点滴滴都与西市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时的金华城区很小,江南还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田园风光,西市街是当之无愧的市中心。儿时记忆中的西市街马路不宽,两边的人行道也是窄窄的,路两边是白墙青瓦的两层楼,店铺一家挨着一家。金华有名的老字号基本上都集中到了这里,吃的用的穿的应有尽有。老金华人都喜欢到西市街购物,外地人到金华也肯定要到西市街逛一逛,以至于若干年后我碰到一个宁波人说,金华很小,就一条西市街。由此可见西市街的名气之大。

当年金华人好象只要上街肯定离不开西市街,虽说主要是为了购物方便,但更多的是一种习惯,有事没事都喜欢到西市街走走,所以在西市街常常会遇到同学、邻居、同事、朋友。西市街平时就车水马龙热闹非凡,逢年过节更是摩肩接踵人满为患。小时候对西市街印象很深的一个特色,就是常常有一些自行车在人群中左拐右突,见缝插针灵活穿梭,象一条在水里游的鱼。你走着走着,冷不丁地不知从何处冒出一辆自行车,急速地冲到你面前,一个急刹车,车手单足踮地停在你面前,吓了你一大跳。当然,大多数金华人已是见怪不怪习惯了。

西市街有着金华最大的百货公司,商场大货物齐全,在当时一般店铺都只有一层的情况下,让人惊讶的是百货公司竟然有三层营业场所,当年真是风光无限。但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个金华曾独一无二的百货公司后来竟拿不到第一百货的称号,只落了个第二百货的名称。即便如此,二百最终也消失了,原址上新建了现在的永盛购物广场。二百走的路其实也是当年许多国企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所走的轨迹。

我儿时的人们几乎是不买成衣的,衣服都是扯了布请裁缝做,因而对祝裕隆布店印象深刻,位置就在现一百的西南门口。祝裕隆布店很有特色,正对着店门是一个高高的收款台,上方有几条铁丝通向四周的柜台,铁丝上有很多的大夹子。顾客在柜台上扯好布,营业员就在销售单上填上布的名称价格等信息,把钱与布票裹进单子里,然后夹到头顶铁丝上的夹子里,一用力,夹子就“嗖”地一声飞快地滑到了收款台,收款员取下夹子,按单子上的信息将找回的钱与布票夹回去,又将夹子“嗖”地一下滑回到柜台,营业员将布、找回的钱、布票给顾客,一单生意就完成了。

祝裕隆布店对面就是当年金华最大的、赫赫有名的理发馆——人民理发馆,装修考究,师傅众多,理发要排队叫号的,忙的时候等2——3小时也是司空见惯的事。直到今天,金华城里仍有几家打着“原人民理发馆师傅”的发廊,人民理发馆在民间的盛誉由此可见一斑。人民理发馆的斜对面是向阳照像馆,这是当年金华城里仅有的两家照像馆中的一家,多少年后当我翻开珍藏的相册,看到自己青春年少的照片时大多都能看到下方向阳照像的字样,让人唏嘘不已。

而我小时光顾的较多的店却是位于文化路交叉口的庆泰文具店,主要是买学习用品。当年物价便宜,我们这些小孩子几乎都是几分钱的生意,但营业员从来都是笑脸相迎,热情接待。那时所有店都是在柜台里卖东西,没有开架自选一说,有一次庆泰文具店在门口摆了一个摊,相当于可自选文化用品了。其中有一种钢笔我记忆犹新,黑色,比一般的钢笔细一点短一点,适合学生使用。令人心动的是只要5毛钱一支,而当时的行情一般钢笔都要一元以上的。我赶紧用平时积攒下来的一把硬币(大多是一分二分的)买了一支。

西市街上虽然有糖烟酒公司(今一百位置,改革开放西市街改造后移到今中华广场位置)、南货店(今中华广场位置)、新新点心店(今银泰城A馆位置)、当年的三大饭店之一清香楼(今大世界位置)等卖吃的东西的店,但我去的最多的还是金城冷饮店(今五福园位置),在赤日炎炎的夏天,在那虽有电扇(当时空调还未问世)但仍热浪滚滚,人声嘈杂的小方桌前喝一碗酸梅汤或清凉糕,真似神仙般地惬意。由于囊中羞涩,我吃的最多的还是3分钱一块的棒冰。但小伙伴们的共识是青睐甜酒酿,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只要一角二分钱一碗,既享了口福又饱了肚子,唯一令人心疼的是要二两粮票一碗。在那“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年代,有钱没粮票也只能干瞪眼。

流连忘返西市街,刻骨铭心小书摊。令我对西市街念念不忘的还有通渠巷口不起眼的小书摊,所谓小书其实就是连环画,小书摊就是出租连环画的书摊,一般一分钱可看一本连环画。那时文化生活贫乏,无手机无电视无电脑,一旦又有钱又有闲了——手里攒下了几分硬币,刚好又没作业时,就会到小书摊去过过书瘾,在小书摊的小凳子上一坐,一下午的光阴就过去了。

西市街的历史也并非全都耀眼的,记忆中西市街也曾有过萧条的时候。文革期间,有一派人马荷枪实弹地占领了当时西市街的制高点——邮电大楼,于是西市街就会时不时地响起枪声。很多商店都关门不做生意了,开门营业的商店也是早早就打烊。老百姓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上西市街买东西,人们都是行色匆匆,不敢在街上逗留。昔日熙熙攘攘的街面一下子变的门可罗雀冷冷清清。

但在文革初期,庆泰文具店倒是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不知何时这里自发地形成了一个交换纪念章的市场。在这里可以见到全国各地制造的各式各样各种材质的毛主席纪念章,另外也有一些诸如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上海万吨水压机造成之类的纪念章。每天都有很多人蜂拥而来互相交换自己手中的收藏品。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金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区范围不断扩大,西市街也日新月异。曾几何时,街上的老字号一家接一家地被新的商号取代,一幢幢商业大厦鳞次栉比地矗立在街道两旁。西市街成了步行街,一年四季鲜花怒放,特色雕塑引人注目,大屏幕电子屏在墙上滚动播放着各种信息、节目。夜晚,整条西市街被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映照的如同白昼。

人们还是喜欢到西市街逛逛,露着幸福的笑容,徜徉在西市街,感受着祥和的气氛。在欣赏着西市街美景的同时,也可随时品尝一下天下美食,选购自己称心如意的商品。西市街依然人流如织,人们喜欢西市街的情怀依旧。

古老的西市街正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啊——,不老的西市街,永远的西市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