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黑色素瘤是颅内原发肿瘤的罕见类型,预后差,分原发性和继发性,约占颅内原发肿瘤的0.18%~0.56%,约占颅内转移瘤的2%~7%。 黑色素母细胞起源于原始胚细胞,黑色素母细胞移行到皮肤表面或视网膜等分化为黑色素细胞。颅内黑色素细胞可存在于软脑膜、蛛网膜、硬脑膜、脉络膜等部位,一般认为颅内原发性黑色素瘤起源于软脑膜、蛛网膜等。 经全身肢端、皮肤、眼科检查及腹部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颅外黑色素瘤表现,故均可诊断为颅内原发性黑色素瘤。 MRI特点: 根据影像学特点将颅内黑色素瘤分为4 型,即黑色素型、非黑色素型、混合型、血肿型。
黑色素瘤可以发生在颅内任何位置,瘤周水肿情况因病灶位置而异,大部分水肿较明显。 由于硬脑膜、软脑膜内含有黑色素细胞,故黑色素瘤可起源于脑膜,病灶邻近脑膜线状强化,提示其起源或累及脑膜可能。 黑色素本身具有顺磁性,瘤内常有点片状出血,随着肿瘤内黑色素的含量以及出血量、血红蛋白的演变,T1WI 可表现为片状、环形高信号或者混杂信号,T2WI 可表现为混杂高低信号,T2低信号提示病灶内出血最终演变为含铁血黄素所致。 黑色素瘤血管丰富,细胞增殖活跃,当新生血管与肿瘤增殖不匹配时,病灶内可出现缺血坏死囊变。 图1 T1WI( A) 示左侧颞叶团块状短T1高信号; T2WI( B) 示左侧颞叶团块状混杂稍长T2信号( 长箭头) ,周围可见短T2信号环绕( 短箭头) ; T1WI 增强( C) 示病灶明显强化。 图2 T1WI( A) 示小脑蚓部团块状混杂T1信号; T2WI( B) 示小脑蚓部团块状混杂T2信号; T1WI 增强( C) 示病灶明显强化。 图3 T1WI( A) 示右侧额叶团块状等长T1信号,内可见条索状短T1高信号; T2WI( B) 示右侧额叶团块状混杂T2信号,内可见条索状短T2信号; T1WI 增强( C) 示病灶明显强化,邻近脑膜可见线状强化( 短箭) 。 图4 T1WI( A) 示小脑半球长T1低信号,周围可见环形短T1高信号,内可见分层; T2WI( B) 示小脑半球长T2高信号,周围可见环形短T2信号,内可见分层;T1WI 增强( C) 示病灶环形强化。 鉴别诊断: 颅内原发性黑色素瘤应与脑膜瘤及颅内血肿相鉴别。MRI有利于揭示血红蛋白的演变过程,根据临床病史及出血部位,有助于与颅内血肿鉴别。其他一些含脂质的病变,如脂肪瘤、皮样表皮样囊肿等亦表现为短T1高信号,脂肪饱和、反转恢复序列、水脂分离技术等压脂技术有利于检出病灶内的脂肪成分,有利于鉴别。 病理特点: HBM-45、Melan-A 均是黑色素瘤相关的特异性生化标记物。
治疗:颅内原发性黑色素瘤是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化疗等辅助治疗等整体效果较差,故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典型黑色素型黑色素瘤易于诊断,非黑色素型、混合型、血肿型容易被误诊为脑膜瘤、胶质瘤、血肿、海绵状血管瘤等。病灶周边及病灶内的短T2信号、囊变坏死、邻近脑膜强化、病灶周围水肿等征象有助于黑色素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内容来源: |
|
来自: 昵称42715024 > 《头及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