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史为据,考古为辅,走出疑古,求证夏朝

 好了明理 2018-12-04

以史为据,考古为辅,走出疑古,求证夏朝,相信老祖宗 没有欺骗其后代子孙的恶意,请君看我所列:禹年概要

对于华夏历史上是有夏朝的存在,外人存疑,国人少信!

我们也用不着多责怪外人,自己也应多反省,我们对夏朝又知道了多少?

例如,至今还有不少人认为大禹在位四十五年,错矣!四十五年只是指大禹的一生从政年,而非为他为夏代君王年!

帝王世纪》曰:“伯禹夏后氏,姒姓也。母曰修己,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折而生禹於石纽,虎鼻大口,两耳参漏,首戴钩,(钩,钤也。)胸有玉斗,足文履已。故名文命,字高密。身长九尺二寸,长於西羌夷人。初,禹未登用之时,父既降在匹庶,有圣德。梦自洗于河,观於河,始受图,括地象也。图言治水之意,四岳举之,舜进之尧。尧命为司空,继鲧治水,乃劳身勤苦,不重径尺之璧,而爱日之寸阴,手足胼胝。又纳贤礼士,一沐三握,一食三吐餐。尧美其绩,乃赐姓姒氏,封为夏伯,故谓之伯禹。天下宗之,谓大禹。年二十始用,三十二而洪水平。年百岁,崩于会稽。因葬会稽山阴县之南,今山上有禹冢、井,祠下有群乌耘田。”

史记·夏本纪》:“当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孟子·万章上》: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二年,咎陶薨。

竹书纪年》:“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时于邦国。”

竹书纪年》:“自禹至桀十七世,用岁431年,起壬子终壬戍。”

严注:壬子,公元前2049年,壬戊,公元前1619年!

孤证不立,三条皆指认夏禹元年为壬子,是为公元前2049年!而非当今的“断”工程”所认为的是公元前2071年!

史记·夏本纪》:“帝舜荐禹为天子,十七年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五年,巡狩,会诸侯于涂山。”

严注:预荐禹为天子,而非事实上的天子,舜禅禹位,至少禹验了禹十七年!

史记·五帝本纪》:“舜乃豫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

预荐“天子”,非为事实上的天子,这17年仍应算在舜的五十年王位内。

孟子·滕文公》:“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汜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史记·夏本纪》曰:‘夏帝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咨。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九年)治水无功,乃殛鲧於羽山。尧崩,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命禹:‘汝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禹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敷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之功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辇。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舜崩,三年丧毕,禹避舜之子商均於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娶涂山氏之女,生子曰启,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禹父鲧九年治水无功,大禹治水十三年。

《皇极经世》:“丁巳正月朔旦,禹受命于神宗,正天下水土,分九州.九山.九川.九泽会于四海,修其六府,咸则三壤,成赋中邦。……癸未,夏王禹东巡狩,至于会稽崩。”

丁巳,是公元前2044年,此启是夏启的践位年,大禹的三年举丧年的第二年,邵子误将夏启践位年,当作大禹即位年!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帝禹夏后氏乃受舜禅,即天子之位。洛出龟书,是为《洪范》。三年丧毕,都于阳城。”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舜崩,禅位命禹。禹服三年,……禹三年服毕,哀民,不得已,即天子之位。三载考功,五年政定,周行天下,归还大越。”

历代通鉴》、《皇王大纪》“禹王十四而始用,九十三践帝位,百岁而崩。”

吕氏春秋》曰:禹年三十未娶,行涂山,恐时暮失制,乃娶涂山女。”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纪年》曰:禹立四十五年。

今本《竹书纪年》既云“八年,帝陟”,又说“禹立四十五年”此为理解错误。是将大禹立夏在帝位八年,为伯侯大司空二十年,加上舜“预”荐大禹为“天子”的十七年相加,“禹立四十五年”。“立”字内容多,不比“在位”与“即位”!(8+20+17=45)

舜在其位三十三年时预荐大禹,加上十七年,舜在位五十年无大错。

史记·夏本纪》:“十年,帝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为错判!

刘歆《世经》曰:“禹即位五十载。”更属荒唐!

“工程”依禹在位45年,又误判夏为471年,继而定夏商分界为公元前1600年,岂能有真?夏代总年为431,而“工程”定471,一下就多出40年!

竹书纪年》:“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时于邦国。”

竹书纪年》:“自禹至桀十七世,用岁431年,起壬子终壬戍。”

经验算“起壬子终壬戍”确为431年,而非今“夏商周三代工程”的471年!

孤证不立。《竹书》还有:“成汤伐桀,岁在壬戍。”

“岁在壬戍”是为公元前1619年,次年癸亥为成汤元年,夏禹元年为公元前2049年。2049-1618=431 这样的小学算术“工程”不会算,硬是信夏471!

前壬子后壬戍,夏商前呼后应何其密,夏商之界线又何其明白!其界是在公元前1619年!与“工程”的公元前1600年相差甚远,近20年!

易纬·稽览图》:“禹四百三十一年。”

稽古录》卷五曰:“夏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三十二。”

帝王世纪》“自禹至桀,并数有穷凡十九王,合四百三十二年。”

汉书·律历志》《世经》《初学记》、《通志》、《资治通鉴外纪》、唐代一行《日度议》、《新唐书·历志》、《册府元龟》皆信夏为四百三十二年。

帝系》曰:颛顼五世而生鲧,鲧生禹,虞舜嬗以天下。土生金,故为金德。天下号曰夏后氏。继世十七王,四百三十二岁。”

432年与431年的一年之差别,据《汉书》说,在夏时曾有一次是将“改甲子年为乙丑年”改历行为!按末改年则为432年!

这么多人家皆信夏为431年或432年,而当今的“三代工程”,偏要夏为471年!皇帝穿新衣,不信也得信!

帝王世纪》曰:‘禹,……尧命以为司空,继鲧治水,十三年而洪水平。尧美其绩,乃赐姓姒氏,封为夏伯,故谓之伯禹。及尧崩,舜复命居故官。禹年七十四,舜始荐之于天,荐后十二年舜老,始使禹代摄行天子事。五年舜崩。禹除舜丧,明年始即真。……年百岁,崩于会稽。’”

“形体枯槁,面目黎黑”。大禹为民奋斗一生!

路史》后紀·疏仡纪·夏后氏:“帝禹,夏后氏。姒姓,名禹,一曰伯禹,是为文命。……帝崩,舜为天子,命为司徒,代典百揆,內辅虞位,外行九伯。三十有三载,帝以教其券剧,受命以位。……三岁而考績,五岁而定政。恶旨酒,好善言,好予而不取,好缘而恶駔,亦上信而贱。……宅立一十有五岁,七表乘风、化制殊类、青縈九阳奇怪之所際,莫不內拱。……乃巡大越,见耆老、纳诗书、审权衡、平斗斛、立典则,以贻子孙。焚戈甲而夷人附,追思覆鬴之书,复会诸侯于江南。……年百有六,实祀於社,亦谓白帝。”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伤父功不成,循江,溯河,尽济,甄淮,乃劳身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功未及成,愁然沉思。……复返归岳,乘四载以行川。……遂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

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

禹娶涂山,谓之女娇。……舜崩,禅位命禹。禹服三年,形体枯槁,面目黎黑,让位商均,退处阳山之南,阴阿之北。万民不附商均,追就禹之所,状若惊鸟扬天,骇鱼入渊,昼歌夜吟,登高号呼,曰:‘禹弃我,如何所戴?’

禹三年服毕,哀民,不得已,即天子之位。三载考功,五年政定,周行天下,归还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观示中州诸侯,防风后至,斩以示众,示天下悉属禹也。

乃大会计治国之道。内美釜山州慎之功,外演圣德以应天心,遂更名茅山曰会稽之山。因传国政,休养万民,国号曰:夏后。(注:三皇春,五帝夏,禹不在五帝中,故名:夏后氏)

后封有功,爵有德,恶无细而不诛,功无微而不赏,天下喁喁,若儿思母,子归父而留越,恐群臣不从,言曰:‘吾闻食其实者,不伤其枝,饮其冰者,不浊其流。吾获覆釜之书,得以除天下之灾,令民归于里闾。其德彰彰若斯,岂可忘乎?’乃纳言听谏,安民治室;居靡山伐木,为邑画作印,横木为门;调权衡,平斗斛,造井示民,以为法度。

凤凰栖于树,鸾鸟巢于侧,麒麟步于庭,百鸟佃于泽。

遂已耆艾将老,叹曰:‘吾晏岁年暮,寿将尽矣,止绝斯矣!’命群臣曰:‘吾百世之后,葬我会稽之山,苇椁桐棺,穿圹七尺,下无及泉,坟高三尺,土阶三等。葬之后,曰:无改亩,以为居之者乐,为之者苦。’禹崩之后,众瑞并去。”

而《战国策·燕策》则云:“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为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

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二年,咎陶薨。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孟子·万章上

孟子不服,证据在《孟子·滕文公上》:“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尸子也不服《战国策》,他说:“禹……疏河决江,十年不窥其家。”

史记·夏本纪》:‘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五年,巡狩,会诸侯于涂山。

清倪呈露《纲鑑望知录》:“八岁,帝崩葬于会稽。”

历代神仙通鉴》:“八岁己未……夏六月上旬,神气清明,众聚视榻前,当卓午而崩。禹生甲戍……。”

“八岁己未”,其言不虚!己未,禹崩,启之元年矣!禹若生于甲戍年,那么有可能是生于公元前2147年6月6日!2147-2042=105 他105岁还在治水?

还是应相信禹生辛巳,禹崩于98岁!2140-2042=98

正近于《历代通鉴》、《皇王大纪》“禹王十四而始用,九十三践帝位,百岁而崩。”93+8=101岁

《皇极经世》:“丁巳(年)正月朔旦,禹受命于神宗,……癸未,夏王禹东巡狩,至于会稽崩。”若按禹崩癸未,则为98一25=73岁

尚书·虞夏书·大禹谟》:“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於四海。祗承于帝。”

尚书·虞夏书·益稷》禹曰:“予决九川,距四海。”王肃云“九州之川也。距犹致也”。

尚书·周书·立政》亦云:“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觐文王之耿光”。

刘向父子的《上〈山海经〉表》曰:“《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于丘陵,巢于树木。鲧既无功,而帝尧使禹继之。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

吕氏春秋·求人篇》曰:“禹东至榑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攒树之所,扌昬天之山,鸟谷、青丘之乡,黑齿之国;南至交址、孙朴续樠之国,丹粟漆树,沸水漂漂,九阳之山,羽人、裸民之处,不死之乡;西至三危之国,巫山之下,饮露吸气之民,积金之山,其肱、一臂、三面之乡;北至人正之国,夏海之穷,衡山之上,犬戎之国,夸父之野,禺强之所,积水、积石之山。不有懈堕,忧其黔首,颜色黎黑,窍藏不通,步不相过,以求贤人,欲尽地利:至劳也。得陶、化益、真窥、横革、之交五人佐禹,故功绩铭乎金石,著於盂盘。”

列子·汤问》:“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途,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 其国名曰终北,不知际畔之所齐限。”

论衡·别通篇》亦云:“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见闻,作《山海经》”。

大禹巡历世界,达四方八极,大小九州,并负有多种使命,例如传播华夏文明,了解世界各地风俗,以及各地人民的疾苦,除了教人治水,还有探访圣贤,考察世界地理状况。正因有此举,所以今日我们得以见到尧舜时期的反映世界全貌《伯益书》、《山海经》、《山海经.天地图》的百科全书。

庄子·天下》:“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于是周行宇内,东造绝迹,西延积石,南逾赤岸,北过寒谷;徊昆仑,察六扈,脉地理,名金石;泻流沙于西隅,决弱水于北汉;青泉、赤渊,分入洞穴;通江东流,至于碣石;疏九河于涽渊,开五水于东北;凿龙门,辟伊阙;平易相土,观地分州。殊方各进,有所纳贡;民去崎岖,归于中国。”

尚书·周书·立政》亦云:“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觐文王之耿光”。大禹治水成功后,还曾週㳺巡视世界。

尚书·大禹谟》:“帝曰:‘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摠朕师。’舜至是九十三矣。尧老而舜摄者,二十有八年。

舜老而禹摄者,十有七年。其居摄也,代摠万几之政,而尧、舜之为天子,盖自若也。故国有大事,犹禀命焉。”

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咨。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治水无功,乃殛鲧於羽山。尧崩,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命禹:‘汝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陶。

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禹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敷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之功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辇。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舜崩,三年丧毕,禹避舜之子商均於阳城。

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娶涂山氏之女,生子曰启,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管子·山权数》:“禹五年水。”

夏书》:“禹七年水。禹抑洪水十三年”大禹7年所治,乃中国之水也。

荀子·富国》:“禹十年水。”

史记·夏本纪》:“十年,帝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秋八月,帝陟于会稽。”

历代神仙通鉴》:“(禹于)八岁,(岁在)己未,……夏(季)六月上旬,神气清明,众聚视榻前,当卓午而崩。”应是丙辰年崩!

诗经.夏颂》“六月抗鸿,八月禹崩,葬在蕭夷”。

诗经》用的是夏历,所以言六月,《通鉴》是用周历,故名八月!夏建寅正,商建丑正,周建子正,所以夏六月,在商为七月,在周则为八月!

史记》十年,是加了举丧年!总而言之,大禹是在其成为夏帝第八年,公元前2045年,岁在丙辰,夏历六月上旬某日中午,因误食奈李药酒而病亡。

考证历史,必须以史为据,否则还能说是什么“历史工程”,没有众多史据为基础,叫得再好听也无用,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经不起时间与史实的考验,最终必败无疑!

诗曰:大禹末年,“六月治水,八月禹崩,葬在萧伊”!

大禹全心全意,鞠躬尽瘁,死亦无己!将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人民的治水事业,即便死时,禹还命群臣曰:‘吾百世之后,葬我会稽之山,苇椁桐棺,穿圹七尺,下无及泉,坟高三尺,土阶三等。葬之后,曰:无改亩,以为居之者乐,为之者苦。”

不要厚葬,无需良田,桐棺三寸,衣服三衾!大禹以德报怨,不记舜杀父之仇,如此之圣贤,今人还对他左一个不信,又一个怀疑,偏信《竹书》中反对派的谣言,应该吗?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是君子就不该相信小人之言!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老严在此搜经据典,反反复复讲了很多,挺烦人的,但这又有什么办法?即便老祖宗相信夏的真实存在,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史据内容,但是在当今疑古派宣说下,却少有人相信,而把先秦历史全当神话,不承认夏的事实存在,认为是老祖宗的欺骗,台湾一位名作家,更认为是儒家的“意淫”,是在往自己脸上“贴金”!自己不争气,也休怪别人不承认夏的存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