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生活多年,不知你有没有听说过“天光墟”。 粤语“天光”即“天亮”之意,天光墟只在凌晨出现,天亮即散。在能查到的历史里,天光墟全盛之时出现在清末。 ▲30年代的一德路西段 | 图片源于网络 前几年,广州的“天光墟”有好几处,光塔路、海珠桥、人民北路等地都是旧物爱好者阵地。如今,全广州仅剩三个“天光墟”——海珠桥、文昌北、嘉禾望岗。(广州的“鬼市”正被陆续取缔) // 04:00,这里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 凌晨四点,我从半梦半醒中出门,来到海珠桥“天光墟”(具体位置是:海珠广场A口附近的南华东路),一下车就看到马路对面许多一字排开的摊位。 夜已深,但在海珠桥,另一种生活才刚刚开始。摆摊的人形形色色,各地口音在这里交织。 各种风格的摊位自成一派。讲究一点的,用报纸、编织袋垫一垫再摆摊。 随意点的用一块不规则的布垫一垫,就地摆起了摊;将就一点的,干脆直接把货品放到地上,人往跟前一坐,就是摊位。 千年“鬼市” 据说,天光墟最早出现在唐朝,当时被称为“鬼市”。 在唐朝郑熊的《番禺杂记》中,就有“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鷄鸣而散,人从之多得异物”的记载。 清末民初,天光墟迎来鼎盛时期。由于当时战乱不断,大量文物由宫廷、大户人家流散于社会,落入古董商手里。商人将其辗转私运广州再出口,天光墟变成了当时广州古董玩物的集散地。 除了文物,天光墟上还会贩卖诸如器皿、故衣等二手物品,生活在战乱中的人们会买来作生活资料的补充。抗战时期,烂马路(今中山七路)天光墟就以二手物品交易闻名。 // “天光墟”都卖些啥? // 形形色色的货品在黑暗中闪着光,“天光墟”卖什么的都有。如果说旧时的“天光墟”是贩卖古董、文物之地,今日的“天光墟”倒有些自由发展之意。 清朝牌匾,80年代的劳保卡,铜钱,各种不知年代的旧账本、证件、器皿,老明信片,烂手机,过期食物及药品……无奇不有。 海珠桥天光墟是出了名的“百货”集散地。 ▲过期食物 ▲光绪年间的银币 ▲古董 ▲打字机 ▲各式手表 ▲劳保卡 ▲锅碗瓢盆 除了过期薯片、发霉皮鞋外,这里还有各种“黑货”。一辆二手自行车或一部二手手机,保不准就是偷来的。 ▲二手自行车 ▲二手手机 趁夜逛墟的人越来越多,不少老主顾推着自行车,打着手电聚集在一个个摊位跟前;几个流浪汉也开始在这里晃悠。 最角落的这个摊,聚集了大批人,卖的全是古董(看起来值钱的旧物,这里暂称“古董”)。有人围观,有人拿起一件细细琢磨。 这里的衣服大多5-10元/件,稍微厚实些的也就20元。 各式鞋子林林总总,在夜晚不慎明亮的灯光下,分不清旧物还是新品,大多20元/双。 不知年代的碟片随意堆砌在地上,一元一张的价格也只有在天光墟才能买到。 往桥上走,人越来越多,不时瞄见几个探访天光墟的年轻人,以及外国人的身影。 桥上的摊主,有着很强的戒备心,见我们几个人拿着相机拍照,开始大声呵斥。 向一个大叔打听,才知道天光墟有它自己的一套江湖规矩:其一是来这里逛摊,手电只能照商品,不能照人脸;其二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问真假,不退不换”。 // 魔幻与现实 // 凌晨五点,一些摊主开始叫卖,为的是快速出完货早点回家。一些没人的摊位,摊主早已进入了梦乡。 更有甚者,借着月光写写画画。 再往前走,摊位前的大叔热情地向我介绍“这应该是你妈妈辈的镯子了,已经碎了,算你5元一个”。 ▲一包7毛钱的硬币 接近6点,在热闹非凡的海珠桥“天光墟”,一位大叔推来推车卖起了包子馒头。袅袅升起的热气儿,和此刻热火朝天的海珠桥辉映。 桥的那头,灯红酒绿,欣欣向荣。桥的这头,只在黑夜中络绎不绝。 沿着桥头一路往前走,我看见了薄雾中的广州塔,朝霞辉映下的高楼。 清晨7点,海珠桥的人声鼎沸逐渐消失,一切恢复平常。这里似乎有江湖,又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