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到布拉格,不懂卡夫卡

 昵称61068812 2018-12-05

捷克作家弗兰兹·卡夫卡是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他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

他的作品例如《审判》、《城堡》、《变形记》等,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并且影响了很多当代作家。蜘蛛池出租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爱读卡夫卡,他的一本小说就叫《海边的卡夫卡》。此外,受到卡夫卡影响的中国作家甚多,有残雪、格非、余华等。

不过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卡夫卡的小说并不是那么好懂的。因为他常常使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一些荒诞的事物或故事,借此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

要想深入地理解某位作家的思想,那就需要去了解其生平,包括所居住的地方、所遇到的人、所经历的事。

于卡夫卡而言,布拉格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布拉格是他的出生地,是他的家乡,也是他住得最久的城市;在这里,他遇到了很多人,经历了一些事,也写下了许多故事。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昂放的步伐,一起去看一看卡夫卡的城市布拉格,看一看在布拉格的卡夫卡。

生于斯,长于斯

伏尔塔瓦河流过布拉格时有一个大弯折,老城在右岸。9世纪,这里已散落着人家和市场。1100年的记录中已有商业、军政活动,形成了“布拉格镇”。那时有13个城门。14世纪,查理四世建了“新城”,“老城”这个名字才开始用。

1717年,在老城广场北段圣尼古拉斯教堂边上,卡布洛瓦和梅瑟洛瓦两条街的转角处,建造了一栋房子,作为神甫的居所。1787年,修道院解散,神甫走了,搬来了市民。那时,这座建筑名叫“塔楼”。

1883年7月3日,弗兰茨·卡夫卡出生于此。“Kafka”在捷克语中意为“寒鸦”。卡夫卡一家在“塔楼”住了两年。

在圣尼古拉斯教堂旁的公寓住了两年后,从1885年到1888年,卡夫卡一家先后搬过三次,现在那些房子都不复存在了。

1888年8月,5岁的卡夫卡搬入了童年第五个家:采莱特纳街2号。一幢18世纪的建筑,石拱门,雕花,黑铁路灯。

1889年9月,他们再次搬家,住进老城广场的“分钟屋”。这是一幢16世纪的文艺复兴建筑,外墙遍布以希腊神话为题材的灰泥浮雕。这里曾是药房,起名“白狮屋”,一角仍有白狮雕塑。现在的名字是“分钟屋”。

1889年,卡夫卡一家搬来这里。他的三个妹妹在这里出生。工作日,卡夫卡的父母都不在家,母亲为家族企业做事,每天工作长达12小时。在这座楼里,卡夫卡一直住到1892年。

1892年,卡夫卡家回到采莱特纳街,搬进采莱特纳街3号的哥特式老房子“三国王屋”。底层就是卡夫卡父亲的杂货店和仓库。公寓在二楼。

卡夫卡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房间,从窗子可以看到街景。房间陈设简单,门边是书桌,上面放着两卷本《罗马法》。窗对面是衣橱,衣橱前有一辆自行车。一张床,床边有小桌。靠门还有一个书架,一个洗手盆。

在这个房间,卡夫卡从中学起开始写作。后来,这些作品几乎全部被他毁掉了。除了少数几篇收入了他的第一本书,包括这篇很短的《临街的窗》:

有的人生活寂寞,到处找闲人聊天。他们留心白天的长短,气候的变化,关注职业或者诸如此类的发展,他们见到随便什么人,都毫不犹豫地拉着他们的胳膊聊起来。他们多半在临街的窗前进行这些活动……”

1913年,卡夫卡一家又搬到了老城广场的“奥佩尔特屋”。这是一幢临近巴黎街的四层新巴洛克风格的高级公寓,有六个房间,大而舒适。卡夫卡的房间在四层的一角。

在这个房间里,卡夫卡写了《饥饿艺术家》和未完成的《城堡》。从公寓的窗子,卡夫卡可以看到他生活过的几乎所有地方。

有一次,他和他的希伯来语老师站在那窗前,看着窗外的广场,卡夫卡指着说:“那是我的中学,后面你可以看到大学,再远点的左手边是我的办公室。”他以手指画着圆环:“这个狭小的圈子里囊括了我的全部生活。”

1914年8月,31岁时,卡夫卡第一次搬出父母家,先是住在妹妹的公寓,后来也租过另外的地方。

1918年10月,卡夫卡搬回父母家。此间,他多次进出疗养院。1922年,他开始创作小说《城堡》,从2月到6月,在奥尔佩特屋,他写作了《城堡》的第6章到第16章。

这是卡夫卡最后的家。

爱情开始的地方

布拉格有许多咖啡馆。在卡夫卡生活的那个时代,作家们喜欢在咖啡馆聚会聊天。

阿尔克咖啡馆于1907年开张,之后迅速成为布拉格前卫作家的据点。年轻作家弗朗茨·韦尔弗、保罗·科恩菲尔德、埃贡·艾尔温·基希等人都曾在此激昂文字。这里可以读到大多数重要的东欧报纸,也有文学杂志,包括与德国表现主义相关的出版物。

1920年,在阿尔克咖啡馆,卡夫卡第一次见到了记者密伦娜·杰森斯卡,她后来成为卡夫卡的情人和作品的捷克语翻译。而她的丈夫,布拉格作家厄内斯特·波拉克也是咖啡馆的常客。

卡夫卡与密伦娜的通信始于那年4月,那时,密伦娜住在维也纳。通信持续了一年半左右。有时,一天不止一封。他们谈论文学、翻译、犹太人、婚姻、梦、日常生活的细节和爱

他写:“我除了向你写那些仅仅属于我们的、属于夹在这拥挤世界中的我们的事情之外 什么也不能写了。一切陌生的终究是陌生的。”

他写:“有一次我想死,接着你也这么表示,有一次我也想像个小男孩一样在你面前哭泣,接着你也想像一个小姑娘似的在我面前哭泣。有一次,十次,一千次,始终不断地,我说想来你身边,而你也这么说。”

他写:“写下的吻不会到达它们的目的地,而是在中途就被吮吸得一干二净。”

他写:“我的世界坍塌了,我的世界建立起来了……对于坍塌我不抱怨,我的世界的确坍塌过,但我抱怨它的建立。抱怨我的软弱无力,抱怨它的诞生,抱怨太阳的光芒。”

然而他的爱情注定不会有什么结果。

在婚姻和爱情这条路上,卡夫卡似乎一直不太顺利。他曾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始终没有建立自己的家庭。他并不缺少爱情,但似乎也从未完全拥有过。

落叶归根

卡夫卡曾说:“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停止。”

1924年,卡夫卡的结核病恶化。4月10日,他在迪亚曼特的陪同下前往奥地利的克罗斯特新堡,在霍夫曼医生的疗养院进行疗养。由于喉头结核,进食变得异常痛苦。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让卡夫卡吃下东西。他几乎是饿死的。

6月3日下午,卡夫卡去世,死后遗体被运回布拉格,被埋葬在布拉格东郊的新犹太公墓。

诗人鲁道夫·福赫参加了卡夫卡的葬礼,他写道:“来的人很多。祈祷用希伯来文。他的父母和妹妹不胜悲恸,他的女伴绝望地沉默,像死人一样扑倒在墓穴上。天气阴沉,云雾中不时露出一角青天。上帝保证,我们简直不能相信卡夫卡被埋在那个箱子里,直接仰卧在木头上,卡夫卡,这个刚刚开始出名的诗人。”

卡夫卡被埋葬了,但他以另一种形式在接下来的整个世纪中复活。他逝世之后,他的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

1962年,奥逊·威尔斯将《审判》改编成电影。威尔斯说:“《审判》这部电影是我最最伟大的作品,甚至比《公民凯恩》还伟大。”

197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在1962年写作了短篇小说《卡夫卡的一个朋友》

赫尔曼·劳切尔以《变形记》为灵感写作了电影剧本《西瓜人》,1970年拍成了喜剧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卖保险的白人一早醒来变成了黑人。

1985年,匈牙利作曲家库塔格·捷尔吉以卡夫卡日记和信件为背景创作了《卡夫卡——片段之24号作品》

1986年,英国剧作家艾伦·班尼特写作了幽默剧《卡夫卡的那话儿》

1991年,史蒂文·索德伯格拍摄了另类传记片《卡夫卡》

1995年,苏格兰导演彼得·卡帕尔蒂自编自导了23分钟的短篇《弗兰茨·卡夫卡的美妙人生》,表现了卡夫卡写作《变形记》时灵感枯竭又不停地被打断。该片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篇奖。

2002年,村上春树写了《海边的卡夫卡》

2005年,英国作家马克·克里克写了《卡夫卡的汤》,书中模仿了17位文坛名宿的笔法创作了一部类似烹饪的书。

2010年,美剧《绝命毒师》第3季第9集,以“卡夫卡式”命名。

网络时代,卡夫卡也没有被遗忘。《坏蟑螂》是1996年的一款电脑游戏,情节来自《变形记》,游戏主要角色叫罗格·萨姆莎,暗指《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萨姆莎,他有一只叫弗兰茨的猫。

2013年7月3日,在谷歌首页涂鸦,一只戴着帽子,像绅士一般拟人化的甲虫推开了门,来纪念卡夫卡130岁的生日。

卡夫卡的挚友约翰内斯·乌尔齐狄尔曾说:“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在卡夫卡的一生中,布拉格前所未有地完美而典型地成为她自己,而这一切也永远不会再重来。而我们,他的朋友,我们知道这个布拉格巧妙地弥漫在他所有的文字里。”

卡夫卡在布拉格出生、成长,毫无疑问卡夫卡身上或多或少都会展现出布拉格的城市特质,正如布拉格也弥漫着卡夫卡的气息。作家与城市往往都是相互成全的。

一位德国文艺批评家曾这样谈到卡夫卡:“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教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劳动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因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

他无处归属,他爱而不得,真正属于他的或许只有布拉格。不到布拉格,不懂卡夫卡。

- 版权信息 -

编辑:子水 黄泓

本文观点资料来自

《布拉格时间》

《布拉格时间》

作 者:昂放 著

一本关于浪漫布拉格的文艺白皮书

一本深度旅行向导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