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最容易被误读的地方,看道德经最容易走入的误区

 yh18 2018-12-05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最广,发行最多的著作,没有之一。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老子在里面讲的任何一句话的解读都可以形成一本著作,每一个人都能从中读出点什么。

正因为《道德经》的包罗万象,初学者一翻开道德经就晕了,为什么呢?道德经的第一篇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篇怎么读呢?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有这么几种读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还有一种就是上面这种通俗的读法,前面12个字都没有标准答案,已经争议几千年都没有一个权威的答案,那《道德经》怎么读呢?谁才是标准呢?万一我读错了怎么办?

谁解的《道德经》才是最标准的?河上公?王弼?还是谁?相信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正因为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这才是《道德经》真正吸引人的地方。

了解背景

任何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语境,我们得了解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是好玩吗?当然不是,只是因为被尹喜拦了写下的吗?我觉得这也是值的商榷。《道德经》成书年代也是值得商榷的,老子此人所处时代也是值得商榷,我们估且把它放在我们比较认可的说法中去讨论,因为不是考究,只是找一个依据,这个后面还会详细讲到,因为很多人在读的时候走入误区。

最常见的说法是老子是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官,胡适曾推测老子生于周灵王初年,但不管怎么样老子在公元前500多年到前400多年这个范围。

这个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周王室已经没落,特别是平王东迁之后,各诸侯国为了争霸,对人才渴望也达到顶点,催生二千多年来思想最活跃的诸子时代。各家学说纷纷现世,而提供王霸之术的自然更受到欢迎。

怎么终结这个纷乱的状态?怎么办,各家有各家的看法,孔子认为不知礼,所以主张周礼的重要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很重要,他希望通过尊卑的形式,将尊卑固化成一种模式并上升为天道来解决乱世。不要一听到尊卑就跳起来,那换一种说法阴阳,这样感觉舒服多了吗?道理其实一样。

而老子则重点强调国君的能动性,希望国君能够通过减少自己的欲望,不折腾,减少百姓的欲望少争夺,实现有效管理来达到,这里面大量关于治理国家的内容,有超过二十多条是讲最高等的国君也就是圣人是怎么治理国家的。这本书主要不是给老百姓看的,主要写给管理者看的书,当然我们小老百姓也能从中悟出很多内容。

背景介绍完了,接下去就重点讲一讲最容易被误读的百姓与民,以及学《道德经》最容易犯的错误,当你真正翻开这本书走进你会发现老子从没有要求你避世,一句都没有提过,他只教你怎么解决问题,可见世人对此误解之深,特别是对上善若水几于道误解最深。

弄清百姓和民的区别

现代汉语的词汇中老百姓和人民是没有区别的,但是在老子生活的年代百姓和民是两个不同的层级。陈涉吴广起义之前民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也不会进入统治者的眼中。在《道德经》中提到这么几种人

第一层级:民

第二层级:百姓

第三层级:士

第四层级:君子

第五层级:圣人

第六层级:神人

第七层级:。。。。。。

涉及最多的是民和圣人这两个环节,有人看到这句话: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是一句被世人误读最厉害,也是后来被某些学者理解成对老子诟病的主要原因。有人看到这句就破口大骂,老子你把我们老百姓当什么了?当猪吗?还要使民无知,无欲。

因为你没有理解民的意思,这里的民指的是底层的人,站在老子的时代看这句话很先进的,我们翻看战国纷争的时候常常看到人口才几百万的国家,但每一次作战却都是几十万,几十万军队的作战在现在也是罕见发生,如长平之战一下子坑杀40万赵卒。但当时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人呢?

因为当时军队作战将老人,妇女,战士组织起来,妇女负责粮食,饮食供应,战士负责作战,老人负责后勤其他,这是三军的最初称呼的来源。

一旦战败,这些老人妇女说白了就是炮灰,而老子论述中花了二十多章讲述圣人,花了近十章讲述民的管理,这不得不说当时老子的思想是很先进了,因为他关注到国之根本在于民,民可以了国自然就强盛了。

那百姓又是什么?百姓其实就是贵族,百姓是从百官演化过来的,老子在描述的时候用到的词语就完全不同了。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从语气中可以感受得出老子对百姓态度,这是依靠,以百姓之心为心,对百姓应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这完全符合当时的认知,百姓才是国家的基石,而民不是。了解了这一点,那么对于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常使民无知、无欲

这两句话的理解就不成任何问题

学《道德经》最容易犯的错

学《道德经》主要学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有人说学圣人之道。我原来也这样以为,直到今天我才醒悟过来,我们这样的想法根本是错的。这天地之间阴阳平衡,这句话谁都会说,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道理每一个人都懂。因为周易没看过,听也听熟了?那真的懂吗?个人觉得未必,我也不敢称懂。

《道德经》与现实的关系

但有一个观点可以供大家参考,《道德经》是针对什么写出来的?《论语》是针对什么写出来的?大家都在推崇《道德经》好,《论语》好,但却忽略一个根本,那就是他们的基础是什么?他们是凭空出来的吗?

答案不是。《道德经》和《论语》是针对实际情况而来,那本是什么?那就是当时的现实,现实是阳,经文就是阴。我想这个观点希望大家能够立起来,这也是为什么花那么长的篇幅去论述《道德经》背景的原因。

现在出现很不好的现象,就是把书本当作全部,孤阴不长,孤阳不生,如果你把书本当作全部,忽视现实去瞎学,那自然就等于白学,所以有人感叹还是古人好,这就是典型的例子。

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等等诸如此类的话,听的太多却不去做。你背的太熟却不去实践那和一台电脑的区别在哪里?这是错误看书的地方。

《道德经》与你的关系

第二个错误就是你与《道德经》的关系弄乱了。很多人都沉迷在道啊道之类的,而且沉在里面出不来几千年了,问题是有人得道了吗?除了传说,事实上并没有一人,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沉迷,因为得道的好处太多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你冷静沉思,这是不是一种欲望,而不是修道,离修道太远了。不管你修什么,都要以已为根本,你自己是阳,你追求的是阴。不管是儒释道,他们无不例外的要求克制自己的欲望,让自己的欲望越小,那你才能看的越清楚,这根源就在于以已为本。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与这个世界就构成了阴阳,我们是阳,世界是阴,当自我越来越大的时候,世界就会越来越少,所以儒释道中都会提到你会沉迷在自我之中不可提拔。

相似类的成语教训我就不一一举例。

以我们为根本,然后去研修《道德经》才是正确的做法,那我们处在什么层次就去学什么层次的内容,为什么这么说呢?

学了就用,不用,或用不上来的那你学了之后除了消磨时间和增长一点见识,可有什么帮助?正如有人说我花了四十年学了屠龙术,别人一击致命:龙呢?

按照王阳明的观点,你学了不用,那就谈不上懂,真懂的人就是一直在用的。

学道德经应该一步一步来,而不是一步登天,你说我先学圣人之道,问题是你离圣人差个十万八千里,就算你学了,有机会去实践吗?所以这也引出一个问题:学道德经一定要学和自己层次相匹配的。

我不反对学修仙,或参禅,有些人一开始就选择很高深的内容,然后说的头头似道,看似开悟,实则没有。有人说我们可以消灭自己的欲望,然后成仙,理论上可以,问题是当你眼睛能睁开,你求生的欲望就一直存在,那怎么可能消灭了。所以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根本不可能消灭,那该怎么做?

正视欲望才是根本,这是阳,以这个为根本,然后怎么努力将自己的欲望减少才是阴,这才是可行的实践办法。

《道德经》是教你积极入世

道德经有一句话"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有人说这是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人具备的能力

很多人把他理解成善于养生的神人,走在野外,也不会遇到猛兽,碰到军队,也不会被伤害。凶蛮的犀牛不会用角攻击他,残暴的老虎不会对他伸出爪子,武士不会对他拔出刀剑。

你觉得这个在尘世间可能吗?如果你也觉得这只是传说,那老子为啥把这个放在这里,想传递什么?

以我们现在的境界去理解这只能算是传说,老子是人,当年老子写这个的时候,如果把老子扔到笼子里老虎会不会吃他?我想肯定的,饥饿的老虎肯定会吃食物,怎么做到不吃?

当你变成他的同类时候就不吃了,当他认为你是他的同类就不伤害你了。

当你融入这个群体,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自然他们不会杀害你了,但你还是你啊,当这句话与: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相互联系在一起,你才能看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水最大的特点是适应,不管什么地方都可以适应,而且不争,为什么不争,因为没有什么可争。所以很多人只记住不争,却忘记前面的处众人之所恶。

这前后相互联系,相信你应该明白老子并不是让你出世,而是让你在这个尘世中好好的修炼,你跑到深山老林之中,那不代表着你嫌弃这个世道嘛,这与道就相违背了,因为你没有处众人所恶之处,那不是与水处众人之恶相矛盾吗?你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吗?

道德经是一本很务实的书,而不让你逃避的书。红尘处处不修行,这不是一句口头禅,而是一句真正实用的。学了道德经之后就是用而不是去空想,道德经没有让你跑出这个社会,只是让你怎么更好的适应整个社会。

总结

我们按照前面所说的思维一路下来,当我们与社会发生关系,我们就是阳,社会就是阴,最好的就是溶入到社会之中,成为其中的一员。而我们这几千年来追求的却是忘记自己是阳,所以看到世界清明时积极,灰暗时就逃到山中以此为乐,这就是与道相违背,你修万年也悟不出道。

这是我最强调的学习道德经,必须要以自己为阳,这才是学习的根本,否则一切都免谈。

我一直也没有理清自己的思路,一直在变化,也许这就是我的实践,那你的呢?这也就是《道德经》的魅力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