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rCBV和ADC鉴别WHO Ⅱ-Ⅲ级胶质瘤的组织学亚型和基因亚型

 shizeli 2018-12-05

【Ref: Leu K, et al. J Neurooncol. 2017 Aug;134(1):177-188. doi: 10.1007/s11060-017-2506-9. Epub 2017 May 25.】


MRI灌注加权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在鉴别WHO Ⅱ-Ⅲ级弥漫性胶质瘤的组织学亚型(如2007年WHO胶质瘤分级中的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和基因亚型(如2016年WHO胶质瘤分级中的1p/19q共缺失和IDH1突变型等),仍存在争议。为此,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脑肿瘤影像学实验室的Kevin Leu等回顾性分析65例WHO Ⅱ-Ⅲ级成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表于2017年8月的《J Neurooncol》。


作者收集2010年至2016年收治的231例WHO Ⅱ-Ⅲ级成人胶质瘤患者数据。按纳入标准筛选研究对象:组织学分型的WHO Ⅱ-Ⅲ级胶质瘤;术前影像学检查包括,MRI动态敏感性对比(DSC)灌注加权、弥散加权、T2加权和T1加权增强成像;组织学诊断为星形细胞瘤、混合性胶质瘤或少突胶质细胞瘤;分子生物学诊断为IDH1突变和1p/19q共缺失状态的胶质瘤。排除1p/19q共缺失合并IDH1野生型的患者(因罕见和样本量小,Ⅱ级和Ⅲ级肿瘤中仅各1例)。最终选取65例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27例;年龄21–85岁,平均46.5±15.8岁;肿瘤WHO分级,WHO Ⅱ级31例和WHO Ⅲ级34例。


胶质瘤组织学亚型有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基因亚型有1p/19q完整或共缺失状态、IDH1突变型或野生型(MUT/WT)状态。在患者的MRI-T2加权像上肿瘤高信号区测算相对脑血容量中位数(median 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和表观弥散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


在采用Bootstrap假设检验法比较胶质瘤亚型间的差异时,以及在应用多因素逻辑回归模型分析WHO Ⅱ-Ⅲ级胶质瘤的1p19q+和1p19q?基因亚型时,发现rCBV和ADC值在星形细胞瘤与少突胶质细胞瘤之间无显著差异;ADC在基因亚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6),尤其在IDHWT与IDHMUT/1p19q+之间的显著性差异更突出(p=0.0013)。IDHMUT/1p19q+的Ⅲ级胶质瘤中,中位ADC数值较高;IDHWT的Ⅲ级胶质瘤中,rCBV较高而ADC较低;IDHMUT/1p19q?的Ⅲ级胶质瘤中,rCBV和ADC值居中,与Ⅱ级胶质瘤相似。


应用多因素逻辑回归模型分析显示,IDHWT和IDHMUT的Ⅱ和Ⅲ级胶质瘤的AUC值为0.84(p<0.0001,74%的敏感性,79%的特异性)。在IDHMUT的Ⅱ和Ⅲ级胶质瘤中,单独多因素逻辑回归模型分析提示,1p19q+和1p19q?的Ⅱ和Ⅲ级胶质瘤存在显著性差异,AUC值为0.80(p=0.0015, 64%的敏感性,82%的特异性)。ADC鉴别按2016年WHO分级的胶质瘤基因亚型,比鉴别以组织病理学为特征的2007年WHO分级的胶质瘤更有效益。研究表明,rCBV、ADC、MRI-T2序列高信号肿瘤体积和增强表现相结合,是非侵袭性鉴别胶质瘤分子遗传基因亚型的有效手段。


最后作者指出,该研究表明,ADC与2016年版WHO分级胶质瘤的基因亚型分类密切相关,而在2007年版组织学分类的胶质瘤中的特征性变化较小。ADC结合rCBV、MRI-T2序列高信号肿瘤体积和增强表现,有助于区分IDHWT和IDHMUT胶质瘤以及IDHMUT/1p19q+和IDHMUT/1p19q?胶质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