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哭的日子丨莫扎特之死

 zdjphoto 2018-12-06

Requiem In D Minor K626 - Confutatis


痛哭的日子丨莫扎特之死

莫扎特,这个旷世天才,一个高贵的灵魂,他的心灵和肉体也曾经历磨难,蒙受屈辱,在竭力挣扎之后,终于在1791年12月15日,随风飘散了。然而这两百多年以来,莫扎特的音乐,还有他的人生、他的死亡,如同浓浓的迷雾,弥散在历史长空,至今仍散发着神秘的活力,吸引着人们不断探询的兴趣。——今日推荐莫扎特主题:1、纪念莫扎特丨如何演奏他的钢琴奏鸣曲?2、莫扎特音乐的核心精神是什么?3、听莫扎特《安魂曲》一千遍的感受

蜡炬成灰泪始干

1791年的夏天,已是病魔缠身的莫扎特正在同时创作两部歌剧,一部是答应好友康奈德的稿债而创作的歌剧《魔笛》,一部是为祝贺利奥坡二世加冕典礼而创作的歌剧《狄托王的仁慈》。正在莫扎特分身乏术的时候,又戏剧性地出现了一位神秘的灰衣人,他以丰厚的酬金要求莫扎特创作一部《安魂曲》,而这笔钱就成了莫扎特的买命钱了。

贫困潦倒而急需要钱的莫扎特答应了这个请求,然而已病入膏肓的他又在冥冥中感觉到这应该是上帝给他的一个信号,这部《安魂曲》或许就是为他自己创作了绝笔之作了。于是,已知自己时日不多的莫扎特开始了与时间的赛跑,他要在自己死之前完成这部伟大的作品,他将其视为自己天才持续的丰碑,以此作为对自己精彩人生的祭奠。

尽管莫扎特日以继夜地工作,命运还是没能让他完成遗愿,他终于心力交瘁,支撑不住倒下了。就在他临终前的下午,几位好友聚在家中,他想起了《安魂曲》中的《痛哭的日子》,便在床上记谱,并请朋友们一起演唱,但只唱了几小节,他便泣不成声了。入夜,弥留之际的他仍向学生交代完成《安魂曲》的事宜。

《安魂曲》耗尽了莫扎特最后的心力,1791年12月5日凌晨0点22分,这位旷古绝今的音乐奇才停止了最后的呼吸,至死他都睁着双眼,似乎极力想要完成他的未竟之作。

Mozart Requiem - Lacrimosa


病故,还是谋杀?

莫扎特撒手人寰之后,关于他的死因却成为了历史疑云。两百多年来,病死论者与阴谋论者各持己见,争论不休。

法国名医巴劳特在对莫扎特一生的病患记录进行了详细和完整的考察之后,于1905年发表了探讨莫扎特死因的论文,经他的诊断,认为导致莫扎特死亡的最大原因,就是过度的工作,持续的疲劳和极度的困苦,耗尽了他的一切精力;其次就是在他死前半年又患上了肾脏炎,使得他孱弱的身体更加雪上加霜,加速了他生命的结束。这应该是病死论者的一个最为科学和权威的论述了。

而阴谋论者也不甘示弱,他们认为莫扎特死于谋杀,我归纳一下,其证据主要来自三方面。

其一,1791年12月31日出版的《音乐周报》写道:“因为他的尸体肿大,所以人们认为他是被毒死的。”后来,据莫扎特的第一位传记作家弗朗茨?克萨韦尔?尼梅切克说,莫扎特曾于1791年秋天在维也纳普拉特公园对妻子康斯坦策说过:“我活不长了;我肯定被人下了毒!我无法摆脱这种想法。”然而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莫扎特真的讲过这句话。

其二,就是那位神秘的“灰衣信使”了。他的出现曾使莫扎特耿耿于怀,在1971年9月7日他写给朋友的信中,屡次提到这位“灰衣信使”,他认定那人不是凡人,必定是神派来宣布自己死期将近的使者。问题是这位“灰衣信使”为什么会选择在莫扎特已病入膏肓之时还要他在短时间完成如此繁巨的工作呢?是巧合吗?还是故意加害于他呢?其中是否有什么秘密和阴谋呢?当然,这种说法也过于臆断,缺乏事实依据。

其三,莫扎特的葬礼极其简易,其间气氛也令人怀疑,连莫扎特的妻子都没有出席,而且没人随棺至墓园入硷,只是随便草葬于贫民墓园。这些可疑的行为可能是特意安排的,为的是掩饰谋杀的痕迹。但是这种说法也只能是一种推断,难以有说服力。


萨列里是凶手吗?

虽然没有有力证明莫扎特是被谋杀,但人们还是津津乐道于这种推测,至少不能排除谋杀的可能。那么,莫扎特如果真是被谋杀,凶手是谁呢?于是,矛头纷纷指向了莫扎特在维也纳音乐圈内长达十年的宿敌——萨列里,从莫扎特死的那天开始,在往后的两百多年里,他都是杀害莫扎特的首选嫌疑人。

的确,莫扎特是当时唯一能在歌剧创作上对萨列里构成威胁的人,而且他的光芒往往盖过了萨列里,使其始终稍逊一筹。事实上,萨列里也确实曾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破坏了皇帝对《后宫诱逃》的评价,也曾企图阻挠《费加罗的婚礼》的排练和上演(不过没有成功),还背着莫扎特讲过不少他的坏话。由此看来,萨列里似乎也有一种“既生瑜,何生亮”的嫉妒,也很愿意看到莫扎特的挫败。

另外,1825年,晚年的萨列里的一份精神病诊断报告提到,他在神智不清时曾说自己要对莫扎特的早逝负责,并试图自杀。这似乎也进一步证明了萨列里的凶手嫌疑。

可是,萨列里的凶手嫌疑其实也并不那么可靠。

萨列里在当时已被奉为意大利歌剧复兴的领袖,以及卓越的作曲教育大师。看看他那些伟大学生们的光辉名字吧,他们是贝多芬、舒伯特、胡梅尔,还有梅耶贝尔,所有学生都喜欢并尊敬他,朋友也赞扬他慷慨、热情,连最难相处的贝多芬都与他保持着亲密的联系。这样的人会因为嫉妒而杀人吗?

在莫扎特生前的最后一封书信里,他告诉妻子:“萨列里给予《魔笛》极高的评价,从序曲到最后,没有一曲不激起他的欢呼。”由此可见,萨列里和莫扎特还是能维持友好的社会关系的,何况他对《魔笛》的赞誉应该是真心的。

莫扎特去世后,萨列里亲自教授莫扎特的儿子学习作曲,并帮助他谋到音乐生涯的第一份职业。我们无法判断莫扎特的妻子是否相信这种阴谋论,但可想而知,她总不会让儿子拜害他父亲的凶手为老师吧。

贝多芬也拒绝对此事发表任何意见,他一方面敬仰萨列里,一方面又热爱莫扎特,他不能相信自己的老师是凶手。而且就在莫扎特死后不久,他还创作了小提琴奏鸣曲(Op12)题献给萨列里。

虽然萨列里晚年曾为自己的罪行自责,但请注意,那是在他神智不清的时候,而且说的只是负责,而非投毒。在他清醒时又明确否认了自己说过的话。

其实,无论萨列里是否是真凶,他都受到了残酷的、非正常的惩罚,这种嫌疑的身份,使得他名誉扫地,无法安稳度日,他的作品除少数器乐作品被保留下来外,大多数精彩的歌剧与合唱作品无人知晓,他只有在惶恐与不安中度过了漫长的生命。


痛哭的日子

无论莫扎特的死给我们留下多少疑云与迷雾,他的英年早逝、天才陨落却足以使得举世同哀。莫扎特的《安魂曲》不仅是他的伟大绝唱,还是音乐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安魂曲》作品,为世人带来天才殇逝的震撼和无尽的怀念,从中我们感觉到,世人给予莫扎特的是终生的劳碌和困苦,而莫扎特回报人间的却是真情至性的音乐和纯真宽容的大爱。这大概就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罗素所主张的“创而不有”吧。

遗憾的是,莫扎特至死都未完成这部伟大的《安魂曲》,不过未竟之部分最终由他的几位朋友和学生按照他的构想和意图共同完成了,留给后人一部完整的巨作。莫扎特是在写到《痛哭的日子》时,他那神采飞扬的生命停止了跳动,这对于莫扎特或许是一种命运的暗合,而对于我们则留下了无限遐思。莫扎特是个为音乐而生的精灵,也同样为了音乐死而后已。我们相信,莫扎特已经在他的音乐中,得到了永生。

“这是可痛哭的日子,

死人要从尘埃中复活,

罪人要被判处.

然而天主啊!求你予以

主!仁慈耶稣!

求你赐他们以安息.

阿们!”

——莫扎特《安魂曲》


热爱音乐加入巴赫欣赏群

让聆听巴赫变成生活方式

还可加入古典音乐分享群

群里每天分享资料与音乐

音乐专业可以申请乐谱群

扫描下方微信二维码即可免费申请

助手72小时内会通过申请

如果没有通过可再次申请

音乐专业可以申请乐谱群

请告诉助手您的所在学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