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岁姑娘腰酸,半年后因癌症去世!为何年轻人患癌更凶险?

 胡言佛语 2018-12-06

前段时间,这样一组年轻人患癌的故事令人心惊:

“22岁时确诊乳腺癌,我失去了乳房,失去了爱情,也失去了自信。”

“35岁时确诊肺癌晚期,我是个医生,却从来没想过下楼给自己做个检查。”

“33岁时确诊神经内分泌肿瘤,托癌症的福,我学会了准时吃饭,早点睡觉,多花时间陪伴家人。”

……

我们都知道,癌症是一种老年病,年龄越大,患癌的几率就越高,但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癌症,提醒我们时刻注意身体健康,不要轻视癌症风险。

20多岁腰部酸痛,查出癌症半年内去世

Y姑娘今年20岁,学习成绩非常好,平时身体健康。半年前,她经常感觉腰部酸痛,但由于学习紧张,且疼痛不剧烈,她一开始并未当回事。没想到,之后腰部酸痛反复发作,越来越剧烈。在父母一再催促下,她终于到医院就诊。

结果如同晴天霹雳,彩超等检查发现Y姑娘后腹膜有一肿块,手术切除后确诊为腹膜后平滑肌肉瘤,该肿瘤为高度恶性。虽经医生努力,Y姑娘接受多次化疗,终因全身多处转移于不久后去世。

与Y姑娘几乎同样不幸的是B先生。今年25岁的他,刚参加工作一年,意气风发。不经意间,他反复出现腰酸不适,自认为工作劳累所致,就一直没有去医院。

后来B先生腰酸加重,到医院检查发现,竟是非常凶险的胰腺癌,并伴有多枚淋巴结转移。手术后半年,B先生癌症复发出现肝脏转移、肺转移,一个月后不幸去世。

年轻人患癌后,生存率更低

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一项全球20至39岁的年轻人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研究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一共约100万年轻患者身患肿瘤,男女比例约为1︰2

而我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显示,2000年时,20岁到39岁的年轻人每10万人有大约40个肿瘤发病,2013年的数字变成了70个,数据涨了80%

癌症,已成为年轻人无法忽视的健康威胁。

和我们想象中不一样的是,年轻人虽然身体素质更好,一旦患癌,生存几率反而不如中老年患者

青年胃癌患者手术后5年生存率为39.1%,而老年胃癌患者为56.6%。

30岁以下的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后5年生存率为40.1%,而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为51.4%。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首先,肿瘤的生物学特征是造成生存率差异的首要原因,包括增殖、分化、侵袭和转移等过程,机理很复杂。

年轻人患癌可能与遗传因素关联更大,最终发展成癌,恶性程度更高。临床上也发现,年轻癌症患者的疾病进展比老年人快

其次,诊疗延误、平均误诊时间长以及确诊时间晚是癌症生存率低的常见原因。

临床上,很多年轻癌症患者一经诊断就是晚期,给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效果也有限。

比起老人对养生的重视、儿童有父母的关怀,年轻人在生活方式上显得更“放纵”,常有熬夜、暴饮暴食、久坐等坏习惯。

近5年,我国19-35岁年轻人的胃癌发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

就癌症的发生类型看,年轻人排名前10位的高发癌症为:乳腺癌、宫颈癌、甲状腺癌、白血病、结直肠癌、肝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睾丸癌、卵巢癌。

就癌症的人群特征看,具有以下的特征的年轻人更易患癌:

1. 有癌症家族病史

许多常见的癌症,如乳腺癌、胃癌、大肠癌、肝癌、食管癌往往都呈现家族聚集的现象。

2. 某些病毒持续感染

如乙肝病毒、EB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等病毒持续感染的人群。

3. 有长期不良嗜好

如长期吸烟的人群易患肺癌、胃癌;喜欢饮过热的水、汤及吃刺激性强或粗糙食物的人群易患食管癌,长期酗酒者易患食管癌、肝癌。

4. 从事某些特定职业

如长期的接触医用或者工业辐射的人群,接受超剂量的照射后,易患淋巴瘤;长期接触玻璃丝、石棉等材料的人群易患间皮瘤;长期吸入工业废气等有毒挥发气体的人易患肺癌。

5. 有极端情绪

精神长期抑郁、悲伤及自我克制的人群,易患癌症。

哪些手段可以进行癌症筛查?

如果身体出现了疑似癌症症状,那就应该立刻进行专项检查,但癌症早期往往是没有症状的,对身体的每个部位都进行专项检查又不现实,这就给关心自己身体健康、希望与癌症绝缘的人带来了困扰。

因此,对于普通健康人群来说,预防癌症的有效办法是进行循序渐进的癌症筛查,从简单到复杂,一步步进行排查。

体格检查:最基本的筛查

癌症不一定是深藏不露的,哪怕是最基础的触摸,也可能发现肿瘤的蛛丝马迹。

常规体检除了抽血、B超之外,医生还会做体格检查,敲击脾肺、按按肚子、摸摸脖子,都能发现异常肿块。

比如,女性的腋窝、乳房,如摸到质硬的肿块,可能是早期乳腺癌;脖子变大,能摸到淋巴结,有可能是甲状腺癌;而通过直肠指检,医生可摸到直肠内面,不但可以发现痔疮,还能发现早期直肠癌

体格检查是最简单的筛查,也是肿瘤筛查的第一步。如果在体格检查时发现肿块,医生会让你做影像检查,进一步确诊。

影像检查:意义重大

X线和B超是最常见的影像检查,可清晰地发现全身大多数器官是否有肿块及病变,筛查出最常见的肿瘤,如食管癌、肝癌、胃癌、肺癌和直肠癌

这些最基本的影像检查可以初步查到内脏肿瘤,如果发现有异常,医生会让再做进一步检查:

乳腺:钼靶

肺癌:低剂量螺旋CT

腹部:CT或MRI

消化道:肠镜或胃镜

CT比X线能发现更小的病灶,也可让医生对病情更加了解,这对临床决策、病情分析有重要意义。

如果医生高度怀疑是某种癌,还会让患者做某部位的增强CT,可以对病情进行明确诊断。

肿瘤标志物检测:适合高危人群

肿瘤标志物是由机体对肿瘤反应或恶性肿瘤自身分泌的一种物质,当肿瘤标志物的指数超出正常范围时,可能就和肿瘤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多数情况下,防癌体检是抽血检查,观测血清中的肿瘤标志物水平是否正常,如果指数升高到四倍、五倍,甚至十几倍,就必须高度怀疑癌症风险,进行进一步检测确诊。

临床上特异性比较高的肿瘤标志物有:

AFP:肝癌

PSA:前列腺癌

CEA:胃癌、胰腺癌、直肠癌

CA19-9:宫颈癌、胆管癌

CA125:卵巢癌

CA15-3:乳腺癌

目前肿瘤标志物检测技术被认为是早期发现无症状微灶肿瘤的有效途径,因为这一检测技术可以在肿瘤还非常小的时候,先于X光片、超声、CT、MRI或PET-CT等物理检查发现它的踪迹。

癌症离我们,说近不近,说远也不远。定期防癌体检,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家人负责。

对于健康人群,特别是30岁以上人群,最好每年做一次常规体检后再加一次防癌体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