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杏 来源|青橘医话 导读 大家是否也曾和我一样,对经方中的药物用量有所疑惑?如:为何小柴胡中柴胡用八两,黄芩用三两?乌梅丸中为何乌梅用三百枚?想知道答案吗,让我们一起去探讨吧! 河图讲: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水,天七成之;天三生水,地八成之;地四生水,天九成之;天五生水,地十成之。河图数是对应五行的,《汉书·五行志》说:“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五位皆以五而合,而阴阳易位,故曰妃以五成。然则水之大数六,火七,木八,金九,土十。”综合以上的论述可以知道木的生数是三,成数是八,火的生数是二,成数是七,土的生数是五,成数是十,金的生数是四,成数是九。 既然知道了这些数的含义,那么再回过头来看经方的药物用量特点,“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在经方中是否有体现呢,仔细研究经方,可以发现是有体现的,白虎汤就是一个例子,白虎汤的药物组成是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白虎汤是用来治疗壮热面赤的,西医则叫高烧不退,中医称作阳明热盛。用1和6来治疗热盛之病,也就是用寒水来对付热病。 河图讲:“地二生火,天七成之”的体现也是有的,如酸枣仁汤中茯苓、川芎、知母各用二两,正是因为2是心的生数,是与心及心经对应。有如麻黄汤中的四味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那麻黄用多少呢?用三两,也就是72铢。是火的生数2与成数7组成的数字,用72铢麻黄,那这就具有了火的特性。所以,刘力红教授在《思考中医》中说,麻黄汤可以在人体内模拟出一个夏天的环境,目的就是为了驱散体内的这个寒邪。如果麻黄汤中麻黄不用72铢,那麻黄汤还有没有模拟夏天的这个功能呢?那肯定要大打折扣。 河图讲:“天三生木,地八成之”,3和8,在自然界中反映的是东方木的这种生发的特性,在人体就代表着五行属木的肝的特性。3和8,作为木的生数和成数,就自然具有了木的这种生发向上的特性。著名的经方乌梅丸,用300枚乌梅,也是借用了3的这种生发之势,用乌梅的酸味来大补肝木之气。再来说开头讲的小柴胡汤,刘力红教授在《思考中医》一书中,在关于小柴胡汤那部分内容时,他说到:“柴胡用八两,黄芩用三两。一个三,一个八,正好是东方之数。”所谓的“东方之数”,书中作了说明,是和河图洛书相关的。他还强调:“学中医的对河图、洛书这两个图要记得很清楚,这两个图很关键,传统的数学就包含在这两图之中”。可见刘力红教授的观点是十分正确的。 河图讲:“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如在《伤寒论》中的几个承气汤,即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和桃核承气汤,其中药物应用的共同点是大黄都用四两。四是金的生数,与肺和大肠有关。正因为用量与手阳明大肠经有关,才可以有效地“下阳明谷道之邪”。同理,葛根汤中葛根用四两,分明是与肺及肺经对应。 河图讲:“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即土的生数为五而成数为十。《素问·金匮真言论》讲:“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类土,……其数五。”土的生数为5,是一种中庸的姿态,天地之间不离于五。如桂枝汤中桂枝用量为三两,但在桂枝加桂汤中,用量增为五两。桂枝加桂汤主治奔豚,“气从少腹冲心者”。桂枝为何用至五两,实质上,五为土的五行生数,桂枝用五两正是意在增厚中土,以镇水邪上逆。 在现代,非常有名的典型是柯雪帆先生运用炙甘草汤的事例。柯雪帆先生在开出炙甘草汤的处方时,必定依足《伤寒论》的药味用量和配比。生地黄一斤,则折算为用250克,炙甘草四两,则折算为用60克,桂枝、生姜三两,则折算为用45克,人参、阿胶二两,则折算为用30克,……。其治疗效果当然与那种斤两不足,比例失调的方法不可同日而语。反观当今许多人使用经方,效果往往不够理想,我觉得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于药味用量与河洛数理的关系全不了解或领悟不深。 经过认真探讨我们可以发现经方中的药物用量特点是有深刻涵义的,只要我们用心去研读经方,可以发现从经方中还可以列举更多的类似例子,以体现和证明药味用量与河洛数理的关系。河洛数理对中医用药是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药味用量上。我们都应认真学习,注重经方中的药物用量,深刻理解河洛数理,并且将其应用于临床上,以提高临床疗效,最终在治病上能展现经方“一剂知,二剂已”的魅力,展现中医的魅力! 整理/水木 排版/水木 校对/青橘学术部 |
|
来自: ZHENGNS331 > 《中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