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视治神,辨气补泻,三针组穴,尊古厚今——靳三针疗法的学术特色

 369蓝田书院 2018-12-07
“靳三针”疗法将靳瑞先生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与现代临床研究成果相结合。其穴位组方多由3个穴位组成,且对某些疾病可在3次控制,故名“三针”。“靳三针”疗法在不断实践和研究中,发展到现在已有44组穴位处方。


一、组方规律
(一)按照选穴思路分类

1.以局部取穴为主的三针体系,如“眼三针”“面肌针”等;


2.以经络脏腑相关原理取穴的三针体系,如“胃三针”既有胃之募穴和局部取穴中脘穴,又有通阴维脉的内关穴,以及胃经合穴、胃下合穴足三里,既能调节脾胃脏腑功能,又能通调胃经、任脉、阴维脉等经络;


3.结合现代医学生理病理基础补充的三针体系,如“颞三针”取穴对应颞叶的头皮表面投影区,在对侧肢体运动障碍时多用。


(二)按照临床功效分类


1.神智类
神识方面的异常,病位在心、脑、肾,与督脉、膀胱经循行关系最密切。该类穴位处方不仅有督脉、膀胱经局部取穴的“智三针”“四神针”“颞三针”“脑三针”(合称头四项),还包括以心经取穴为主的“手智针”,以肾经取穴为主的“足智针”。将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投影到头皮,我们发现“颞三针”对应颞叶、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的投影区,故对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的智力改善有作用,同时也可以治疗对侧肢体瘫痪或感觉异常;“四神针”对应了顶叶的区域,可改善记忆力,广泛用于脑病的治疗;“智三针”对应额叶,是提高智力的重要组穴;“脑三针”则对应小脑的头皮投影区,对平衡功能障碍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2.五官类
此类穴组多在病灶局部,如“眼三针”均在眼周;“耳三针”包括耳廓前的听宫、听会和耳廓后的完骨;“鼻三针”则包括鼻梁上方的印堂和鼻翼附近的鼻通、迎香。该类穴组疗效明确,可疏通局部经络,较远端取穴有更快、更明确的功效。如“面瘫针”以面部足阳明胃经腧穴为主,是面瘫的常用主要穴组,根据面瘫时期和证型再适当选择远端配穴。又如治疗三叉神经痛常用的主穴“叉三针”,就包含对应三叉神经第一支的阳白、鱼腰穴,对应第二支的四白穴,以及对应第三支的大迎穴。


3.躯体类
“靳三针”注重特定穴的应用,四肢部位穴组多包含五输穴、原穴、郄穴,而躯干部位组穴常包括背俞穴,此外交会穴也多有应用。如临床常用于治疗上肢功能活动障碍的“手三针”就包括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曲池、原穴合谷,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外关;而常用于治疗颈椎病的“背三针”则包括骨会大杼、背俞穴风门、肺俞;常用于治疗腰痛或活动障碍的“腰三针”也是由局部的背俞穴肾俞、大肠俞,和远端的足太阳膀胱经合穴委中组成。对于关节病变,除了上述取穴规律,“靳三针”的组穴还体现了围刺法的应用。如膝关节病变多用“膝三针”:血海、梁丘、内外膝眼,血海和梁丘均为郄穴,配合内外膝眼起到围针效果,加强行气活血通络之功效;踝关节病变常用“踝三针”:解溪、太溪、昆仑。


4.脏腑类
合募配穴是“靳三针”中治疗脏腑病组穴的常见组合,其理论基础是募穴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的地方,而“合治内府”也提示下合穴可治脏腑病。比如常用于治疗肠炎、痢疾、便秘等肠道疾病的“肠三针”,取大肠募穴天枢、小肠募穴关元,配合大肠下合穴上巨虚,对肠腑气机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交会穴在“靳三针”中的应用,为涉及多经多腑的疾病治疗提供了思路。比如常用于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或术后排尿障碍的“尿三针”,取小肠募穴关元、膀胱募穴中极,配合肝、脾、肾经的交会穴——三阴交,共同调节下焦的水液代谢。


5.急救类
对于急性的神志异常,无论是脱证还是闭证,都源于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取穴多在督脉和任脉的交接处,如人中见于“闭三针”“脱三针”“老呆针”;或阴阳经交接之处,如“闭三针”用十宣。而百会一穴为醒神开窍要穴,针之可疏通督脉经气,灸之可升提阳气,是“脱三针”重要的穴位。

临床运用“靳三针”并不会拘泥于现有的穴位处方,关键在于辨证。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穴位处方进行加减或合用。此外,“靳三针”疗法要求施术者专意一神,其对治神和手法也有严格的要求。

二、手法特点
(一)入针特点


与现代流行的飞针和快速进针不同,靳老更提倡慢进针,这样不仅能保证穴位的精准,还可以帮助患者和医者都集中精神于针下,有助于“两神合一”。临床常用小幅度捻转、缓慢进针,仅持针身进针。正如《灵枢》所言:“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人,审视血脉,刺之无殆”。


针刺得气是针灸起效的重要前提,所谓“气至而有效”。快速入针,不利于得气,甚至没有针感,影响疗效。入针后,针要“有根”、“有神”。针体不可东倒西歪,针下应有沉涩紧的气感,否则应调整针向,或加用催气、候气手法。


(二)补泻手法

靳老常用的补泻手法可以概括为大补大泻、小补小泻和导气同精法。


大补大泻是指针刺得气后,三进一退为补,一进三退为泻。总的原则是慢入快出为补,快入慢出为泻,进退次数可增减。而小补小泻只操作一度,其补法是得气后慢慢用腕力和指力将针推到地部,紧压穴位30秒,迅速出针;泻法是得气后快速将针插到地部,再缓慢用力将针退出。导气同精法则是在卫部得气后,三进三退,使气至病所。正如《灵枢·五乱》所言“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三种补泻手法都建立在徐疾补泻的基础上,而导气同经又特别强调以神御气,使气至病所。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得气时未必会有“酸麻重胀”感。“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可以通过气的“徐”和“紧”来分辨其性质。谷气即人体的正气,若人体正气不足,则谷气要候气或催气较久才会到来。邪气则大部分在入针后就能感觉到,针下较为紧涩。


(三)重视治神

靳老对针刺中的精神调摄非常重视,可总结概括为治神“九字诀”:定、察、安、聚、入、合、和、实、养,综合概括提炼“生”一字总诀。


定神是指针刺前,医者和患者均要安定神志,调整呼吸节律,避免情绪激动。


察神是指医者在针刺前要细细观察患者精神状态的变化,通过“神”的外在表现,判断体内气血运化的状态。


安神是指在问诊沟通过程中,医者需慰导患者,用患者易于理解的语言消除其焦虑情绪和对疾病的担忧,增强信心。


聚神是指患者神安后,医者进一步引导患者集中注意力。


入神是强调医者持针之时,全神贯注于针中。


合神指进针时,患者之“气”与医者之“气”相合。为达到合神的效果,靳老特别强调要缓慢进针,这样双方注意力都集中于针下,也就更容易得气。


和神是指要注意行针三要素:候气、辨气和补泻。


留针时实神可以让针刺获得的正气周流全神,此外对于虚证患者,更需要“静以久留”,有时留针长达2小时。


养神是指针刺调和气血后,还需注意生活调摄,如《素问·刺法论篇》所言“慎勿大怒,勿大醉歌乐”,“勿大悲伤”,以发挥针刺的远期效应。


靳老治神的观念可概括为“生”一字总诀。“靳三针疗法”的核心精神体现在“三生万物”,他常说:三者生也,有生生不息之意。他强调医者要常怀生意,解除患者的病痛,给予患者生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