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循经之法源于动作的精准,正是法理并行之妙用

 叶泉华 2018-12-07

太极拳一法源于武当正宗法脉,是丹家外功,亦是武林内功绝学。能以内功名之者,必然有循经之妙。这是因世间之物不能循环往返者,不能长久也!

循经太极拳源于简化二十四式改良而来,其起手势是以元气的升降来分化阴阳,以使无极化为太极。太极双吊球使元气上升,通过吊腕使阳气升发,双手呈现抓球状,则气机随双手上提而有幽微轻灵之气于身中升腾而起。切腕下砸是元气下降,随着双吊球势转为切腕,手心向前,手指向上,元气由手三阳经阳极而化阴,转化为手三阴经的循环。同时身姿下坐,随着手下砸的动作,元气由手三阴经沿壬脉和身中下落丹田,完成了手三阳转为手三阴的循环,气沉丹田。循经谱文上言道:“太极开宗起手势,三阳并起通上玄。手三阳经宣真力,双吊球势气最圆。十指虚含畅玄机,两掌三昧延宗传。平身降气抖神威,双切腕法壮丹田。老祖断凳气下沉,期身正直撑三环”。久久习练则有“丹田内转荣金气,左右二脉任循环”之效。

传统武学将人的头顶喻为六阳真峰,是阳气上升的最高峰,是六条阳经聚集所在。随着身形的屈膝下蹲,头顶的元气下落,从中脉、督脉、左右二脉,一直贯穿至脚底,上中下三个部份,以气合形,以形寓气,形成一种威猛的气势,这就是功谱里说的:“期身正直撑三环”。

循经太极拳的起手势,通过手上的动作上崩下砸,内含武技中的採挒之功。手三阳到手三阴的转换,身形前后壬督子午周经,左右二脉卯酉循环,这种阴阳气机的转换,正是正宗功夫所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也。经过长期的演练,元气上至冲霄乾元,下至涌泉的上下升降循环,使自身的周经百脉得到真气的滋养,而得以开发真如智慧,武技诸般演化亦由此而得以宣发。元气随着外在动作、身形的转换,在外是武技演化,在内则循经导脉,阴阳循缠,如环无端。可以肯定的说,离开元气内操循经而言太极拳,是空洞没有意义的,只是单纯的体操而已。

传统的武学是法理并传之功,以循经太极拳的起手势而言,简化太极拳乃至大部分的太极拳,他们双手平起平落的练法并不能引导真气的阴阳升降,如此自然没有内功的运化作用。从功夫的角度而言,太极十三势之首势为掤,太极双吊球是通过吊腕而起而有掤手之功,双手抓球来引导气机上升。而小炼形第一式金锋抖肘是双手掤手而起,两个起势的不同,引动的气机效果是有差异的。金锋抖肘的掤手是引动阳气走手臂外侧的手三阳经,以及督脉,足三阳经为主,显现于外。太极双吊球则是以吊腕抓球来行功,真气更多的是于身中升腾而起,隐含于内。

以此观之,可见传统功夫的精微之处,这也是太极拳为什么要求动作精准之故,不同的动作姿势会引动体内的真气运行的路线不同,从而影响到阴阳气机的平衡。世传太极拳为什么多以套路出之,正是因为他们动作多有失真,如果以传统正宗功夫的单式演练进行操修,因为更容易出功夫,那么动作不精准带来的阴阳失衡就会很明显。

太极拳的学习要循序渐进,不可以盲目修炼。比如太极拳的双风贯耳一势,是武技专修的功夫,认真习练则很容易显现出太极技击的功用。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内功基础,则不能直接入手习练。此理为何?是因为此势阳刚气化,动作引导真气上行前冲之力较为刚猛,虽然能很好的使气机上行滋润脑髓,以开发智慧;前行汇于拳锋,以增气壮力。但是功夫不到者,引动气机上行之后,因为经络不够畅通,上得去却下不来,很容易上火导致头痛目眩等不良症状(这是指有一定基础而言,如刚习练者,因气血不足,动作不能引动气机,短暂习练则没有此感受)。

如此观之,可见太极拳循经之法是源于动作的精准。所以太极拳的动作当合于医家之理,武学之道,方可以之养生,以之证真,以之入道。传统功夫的传承是初传授之以形,继之授之以理。形中寓法,法理并传,如此方可以使后学之人得以洞真三昧。

如喜欢此文,敬请关注,收藏,点赞,评论!

武当太乙铁松派代14代传人

武当先天太极拳代19代传人 凌霄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