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文宗——欧阳修在中国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星河岁月 2018-12-07


欧阳修在中国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井冈山大学庐陵文化研究中心  黄惠运)

欧阳修不仅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是继司马迁、班固之后又一位史学大师、金石学家、谱牒学家。他与宋祁合编《新唐书》、独著《新五代史》,一人独占两部正史;因编纂《集古录》而成为金石学鼻祖;与王尧臣等合编《崇文总目》,成为著名文献目录学家;因创编《欧阳氏图谱》而成为谱学之宗。欧阳修在历史编繁学、历史考据学和历史文献学上筚路蓝缕,开拓创新,作出了杰出贡献,具有重要地位。

一、欧阳修一人独占两部正史

欧阳修与宋祁合编《新唐书》,独著《新五代史》,一人独占两部正史。在“二十五史”中,一人独占两部正史者只有欧阳修、姚思廉、李延寿、脱脱四人。

宋仁宗认为旧(唐书》浅陋,于是下诏重修。前后参与(新唐书)编辑工作的有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王畴、宋敏求,刘羲叟、梅尧臣等人。其中列传主要由宋祁负责,本记志、表主要由欧阳修负责,最后由欧阳修统稿完成。嘉右五年(1060),欧阳修和宋祁合著的《新唐书)完稿,由曾公亮进呈。出于谦逊,表示尊敬,所以《新唐书》署“欧阳修、宋祁撰”。全书225卷。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为了区别于后晋所修《唐书》,是命名为《新唐书》。

《新唐书》与《旧唐书》比较,确有特点和优点。首先,《新唐书》的作者对志、表下了一番功夫,新创了《仪卫志》《选举志》《兵志》,记载了唐朝仪仗帐幕、学校科举、官吏铨选、军制沿革之事,此例为以后诸史所沿袭。《地理志》系统著录全国军府、屯防军镇、水陆交通等,内容镇密博赡优于旧史。《五行志》只记自然灾害而不以附会人事。《艺文志》备收唐人著作,比《旧唐书·经籍志》较全。其他各志也分别增补了新资料,质量多在《旧唐书》之上,最受人称道。《新唐书》恢复了《史记》《汉书》设表的传统,立宰相、方镇、宗室世系和宰相世系4表,其中《宰相世系表》尤有特色,便于稽查人物,虽然它采用各家谱碟,多有谬误与遗漏。但是,要了解唐代宰相参错进退、宗室世族的升降隆替,方镇势力的消长离合,《新唐书》“四表”有重要参考价值。其次,《新唐书》的内容“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虽然删减了一些史实,但文字更为精简,明白晓畅。需要指出的是宋祁编撰的列传与欧阳修编撰的本记、志、表合在一起时,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整齐划一,因此存在风格不同的缺点。

欧阳修“以薛史繁猥失实'于是重加编定五代史。用十八年(1036一1053)时间编成《新五代史》一书,这是唐代设馆修史后唯一的私修正史。《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全书74卷,包括本纪12卷、列传45卷、考3卷、世家10卷、世家年谱1卷、四夷附录3卷。欧阳修禀承孔子《春秋》笔法、“褒贬”义例,《旧五代史》改编重修。《宋史·欧阳修传》评价:“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在编撰体例方面,新五代史改变了旧五代史的编排方法。旧五代史分梁书、唐书等书,一朝一史,各成体系;新五代史则打破了朝代的界限,把五朝的本纪、列传综合在一起,依时间的先后进行编排。旧五代史不分类编排列传;新五代史则采用类传的形式,设立《家人传》《臣传》《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唐六臣传》《义儿传》《伶官传》《宦者传》《杂传》等名目。每类传目,内寓“褒贬”义例,譬如将相大臣,凡专事一朝的在《臣传》,历事几朝的则列《杂传》;根据死者忠的不同程度,分为两等,头等的进《死节传》,次等的入《死事传》。《新五代史》的世家及世家年谱,大致相当于《旧五代史》的《世袭列传》和《僭伪列传》,明确将中原以外的割据政权分为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闽、南平、北汉等十国。各小国的划分编排,条理清晰,首尾完具,显然胜于旧史。

《新五代史》撰写时,增加了《旧五代史》所未能见到的《五代会要》《五代史补》等书籍内容,采用了实录以外的笔记、小说等多种材料,尤其在《十国世家》《于阗录》《司天考》等篇目中补充了许多史料,因此内容更加翔实,史料价值更高。欧阳修撰史,选材讲究,结构严谨,文字凝练,不渲染“天命”而注重人事,创《职方考》,独树一帜,颇受称道。但《新五代史》对旧“志”部分大加繁削,则不足为训,故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平心而论,两部《五代史》各有短长,可以互为补充,都是研究五代十国历史的重要著作,不应偏废。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二书繁简,各有体裁,学识兼资,难于偏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本名新五代史记,世称五代史者,省其文也。唐以后所修诸史惟是书为私撰,故当时未上于朝、修殁之后始诏取其书,付国子监开雕,遂至今列为正史。“大致褒贬祖《春秋》,故义例谨严;叙述祖《史记》,故文章高简,而事实则不甚经意……然则薛史如左氏之纪事,本末赅具而断制多疏,欧史如公谷之发例,褒贬分明而传闻多谬……修之文章冠冕有宋,此书一笔一削尤具深心,其有神于风教者甚大。”陈师锡五代史记序也肯定了《新五代史》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认为欧阳修“春秋笔法”的褒贬义例是司马迁、班固以来第一人,序云:“五代距今百有余年,故老遣俗,往往垂绝,无能道说者,史官秉笔之士,或文釆不足以耀无穷,道学不足以继述依,来者无所考焉。惟庐陵欧阳公,慨然以自任,盖潜心累年而后成书,其事迹实录,详于旧记,而褒贬义例,仰师《春秋》,由迁、固而来,未之有也。

二.编纂《集古录》,成为金石学鼻祖

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他在《醉翁亭记》一文中说“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集古录》一千卷是欧阳修重要的金石考古专著,欧阳修因为编繁了与历史学密切相关的《集古录》一书,而成为金石学鼻祖、著名的历史考古学家。在刘敞等人的帮助下,欧阳修编纂了金石学名著《集古录》10卷。刘敞,字原父,临江军新喻(原江西新余市,今樟树市黄土岗镇)人,北宋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金石学家,世称公是先生,著有《公是集》54卷。嘉佑三年(1058),刘敞以翰林侍读学士充任永兴军路(今西安市)安抚使兼知永兴军府事,将发掘所得的古器物,悉数购买收藏,分类整理,著录研究,同时,为欧阳修描摹、拓印、考订古器铭文,或赠送古器物,帮助欧阳修“考按其事”,如与殷、周史研究极有关系的毛伯敦、龚伯彝、伯庶父敦、韩成鼎等古器物都是刘敞赠给欧阳修的。对此,欧阳修十分感激。他在《前汉二器》跋中说:“余所集录既博而为日滋久,求之亦劳,得于人者较多,而最后成余者原父也。”在《敦箧铭》跋中又说:“余家《集古录》,自周武王以来皆有者,多得于原父也。”在《毛伯古敦铭》跋中说:“嘉祐中,原父以翰林侍读学士出为永兴军路安抚使,其治在长安。原父博学好古,多藏古奇器物,能读古文铭识,考知其人事迹,而长安秦汉故都,时时发掘所得,原父悉购而藏之。以予方集录古文,故每有所得,必模其铭文以见遗。此敦,原父得其盖于扶风,而有此铭,原父为孝按其事。

《集古录》是我国保存至今的第一部金石学名著,这得益于周必大刻印《欧阳文忠公集》。周必大认为,一代文宗欧阳修,其文集遍行海内,惜无善本,以前刻印的诸本《六一居士集》“讹舛大甚”,有的“以意轻改,殆至讹谬不可读”,有的“卷铁丛脞,略无统纪”。他“私窃病之,久欲订正”。绍熙二年(1191)春,周必大和郡人孙谦益、丁朝佐、胡柯,旧客曾三异等人遍搜旧本,旁采先贤文集,互加编校,且编写年谱。同时,选派喻辑、胡彦等刻工数十人,重新刻印《六一居士集》。庆元二年(1196)夏,刻成《欧阳文忠公集》153卷,附录5卷,刋之家熟。此书编次、体例,“本出必大”。周必大不顾年迈体弱,孜孜于刻书工作。他“率同志者朱黄手校如老书生”,“盖逐一字皆经眼,每一篇必经手”,由于编定精审,“遂为善本”。周必大之子周纶又以所得欧阳修传家本(即欧阳修之子欧阳棐所编次本),嘱曾三异校正,“益完善无遗恨矣”。从此,“周必大刻本”成了中国古代书籍史上有名的“家刻本”,历代都被奉为私家刻书的典范。欧阳修文集本身就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中的苏轼序、宋史本传、苏撤撰神道碑、韩琦撰墓志铭、苏轼、王安石祭欧阳修文,以及欧阳修为别人撰写的神道碑、墓志铭、祭文等,都是重要的史料。《集古录》这部金石学专著也赖以保存至今,成为考古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籍,而刘敞编纂的(先秦古器记》却铁失不存了。

《集古录》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欧阳修编纂《集古录》一书千卷,又手写题跋十卷,“古今巨观也。”欧阳修精于文字学,所题一笔一画,毫无懈意,精工极致,不仅保存了大量文物真迹,而且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原始资料依据。在《集古录》中,

《集古录》中,有解释不清楚的古器物铭文,欧阳修予以书录保存,“以待博学君子。”欧阳修写道:毛伯敦、龚伯葬、伯庶父敦,“三器铭文,皆完可识,具列于左。”保存至后世辨认研究。汉郎中郑固碑,在《集古录跋尾》中也有记载,尽管“其中数语今多漫灭不见也”。但是,其史料价值不可泯灭,历久不衰。

欧阳修集古题践的宗旨就是金石证史。说:“予所集录古文与史传多

异”“余所集录,与史传不同者多。其功过难以碑碍为正者,铭志所称,有褒有讳,疑其不实。至于世系、子孙、官封、名字,无情增损,故每据碑以正史。”“余于集录正前史之阙者,多矣”“因并载夫可与史传正其阙谬者,以传后学,底益于多闻。”《集古录》中有很多考订史实之处。有关于名字的,如《唐书》载孔颖达字仲达,而唐于志宁所撰《唐孔颖达碑》则云字冲远,“可以正史传之谬”。有关于年龄的,如史书上说张九龄寿六十八,而唐长庆三年立的《唐张九龄碑》云六十三。有关于仕履的,史载:“张说卒,(张九龄)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知院事。”碑云“副知”,到后来作相迁中书令始云“知院事”。欧阳修以为,“而至于年寿、官爵,其子孙宜不谬,当以碑为是也。”欧阳修《集古录》一书的金石证史价值不容忽视,与其瑰丽的文采异曲同工。所以,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顾炎武说:“余自少时,即好访求古人金石之文,而犹不甚解。及读欧阳公(集古录》,乃知其事多与史书相证明,可以阐幽表微,补阙正误,不但词翰之工而已。”

欧阳修是石鼓文发现后的第一个质疑者(卷一(石鼓文》),后世疑石鼓文者所持论据多为欧阳修说法之拓展。欧阳修率先提出“石刻于秦”的年代问题。欧阳修提出“石刻于秦”说后,经过南宋郑樵提倡,至近人马衡撰写《石鼓文为秦刻石考》一文,遂成为定论,其后更有唐兰先生和郭沫若继续考证,其说直至不可动摇。关于秦系石刻《诅楚文》的年代,熙宁三年(1070),欧阳修疑《诅楚文》为楚怀王时刻石,后来又修正此说,以为在顷襄王时。在欧阳修之后,董道、王厚之、王柏等人也有关于《诅楚文》年代问题的考证,但不出欧阳修所谓“非怀王则顷襄王”的说法。到了现代,经唐兰先生和郭沫若等的进一步考证,其年代为楚怀王时已成定论。

三、合编《崇文总目》,成为目录学家

1034年至1041年,北宋欧阳修、王尧臣、王沫等合作编制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馆)及别贮禁中秘阁藏书目录。太平兴国三年(978),于三馆左侧新建崇文院。端拱元年(988),诏分三馆之书万余卷别为书库,名曰秘阁,以别贮禁中之书籍,与三馆合称四馆。景祐元年(1034),以三馆及秘阁所藏图书或谬滥不全,命翰林学士张观,知制诰李淑、宋祁等看详,定其存废。讹谬者删去,差漏者补写。因诏翰林学士王尧臣、史馆检讨王沫、馆阁校勘欧阳修等校正条目,讨论撰次,定著30669卷。分类编目,总成66卷。按四部分为45类,计经部9类、史部13类、子部20类、集部3类。史部特设“目录”类,第一次立“道书类”“释书类”于子部中。庆历元年(1041年)书成进呈,宋神宗因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馆)新修崇文书院,故赐名《崇文总目》。后因崇文院改为秘书省,徽宗时,《崇文总目》改名《秘书总目》。然自南宋以来,诸书援引,仍谓之《崇文总目》。著录经籍3445部。每类有叙,每书有释,是中国较早的解题书目,起到“览录而知旨,观目而悉词”的作用。某些类别如“文史”“医书”“释书”等,以后长期成为官私目录著作的定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均继承和效法了《崇文总目》的编制体例。

《崇文总目》是北宋前期国家藏书目录,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一部官修目录,是古代目录学巨著,与明代杨士奇等编制的《文渊阁书目》相媲美,具有重要的文献目录价值。五代战乱,图书严重散失。《崇文总目》保存了大量书籍篇目,每部书均有提要,首列书名、次卷数,又次为撰著人或注释者姓名、年代,宫衔,最后考证是书存缺情况,兼叙书本流传源流,所记甚为详备,各类皆有序文,述其大义。原书已佚,清代寨修《四库全书》时,据天一间藏不完整的抄本、《永乐大典》引文及欧阳修文集辑为12卷。后来钱东垣、钱侗、金锡也、秦鉴等进一步排释,编成5卷、补遗1卷。现有《中国历代书目丛刊》本传世。

四库馆臣云:“今观其书,载籍浩繁,抵悟诚所难保,然数千年著作之目总汇于斯,百世而下藉以验存佚、辨真赝、核同异,固不失为册府之骊渊、艺林之玉圃也。”《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二书均录存了《崇文总目》,《永乐大典》又从二书采引,使书目得以保存,虽然“无所增益,已不能复睹其全,然蒐辑排比,尚可得十之三四,是亦较胜于无矣”。后朱彝尊从范钦天一阁藏本抄写《崇文总目》,又以《居士集》《文献通考》加以补正,因此,《崇文总目》一书的文献目录价值应该肯定和利用。

四、创编《欧阳氏图谱》成为谱学之宗

欧阳修既是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也是谱牒学家。他很重视家谱的编写,因创编《欧阳氏谱图》,而成为谱学之宗。欧阳修编写的《欧阳氏谱图》,与苏洵所编的苏氏族谱,被称作欧、苏二体,是中国私家修谱的先例和范本,家谱中有谱序、谱例、世系图、世系录、先世考辨等体例,成为后代家谱的基本定式。元明以后的家谱的谱例,在此基础上有所补充发展,增加了谐论、像赞、族规、家训、恩荫录、五服图、字辈排行、人物传记、文书契据、艺文著述等,形成一套成规。欧阳宗族的族谱,从欧阳修编《欧阳氏谐图》以后,虽有数十种族谱、家谱、通谱及续修的谱系著作,但都是在《欧阳氏谐图》所定谱例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欧阳修所编的《欧阳氏图谐》梳理了欧阳氏源流。在谱序中,他记述了欧阳氏得姓于无疆的一个儿子蹄被封为欧阳亭侯。欧阳亭在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以后子孙便以欧阳为氏。汉有为涿郡太守者,子孙便北迁,一支居青州千乘,一支居冀州之渤海。千乘八世博士绝后,以后欧阳一族便以渤海为系统下传,直到欧阳修这一系统。他主要记述了吉州庐陵县的欧阳宗族,并且指出:晋以后天下大乱,欧阳氏诸族,有欧阳举、欧阳纯、欧阳迹等,都带领其族南迁,散居于丹阳(今河南沈丘县)、吴郡(今浙江省湖州市)、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而欧阳质这一系居于长沙临湘。前面三支都不显名于世,传承无闻。欧阳质这一系从欧阳景达以后,逐步彰显。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可补国史之缺。欧阳修所编的《欧阳氏图谱》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欧阳氏图谱》不仅考证了历史记载上没有的人及其配偶,而且收集了魏司空崔林、南宋太保王弘齐、南宋太尉王俭、南梁御史中丞王僧孺、南梁尚书兵部马将臣、贾贵等人为欧阳氏旧族谱写的序,这些谱序。保存了许多关于家族乃至国家的历史资料。

欧阳修所编的《欧阳氏图谱》提出了许多修谱原则。一是“断自可见之

世”。即世系较远的应疏略,近的要详细。二是玄孙以后另为一世。按照中国古代礼法五服制度为标准,谱系的原则,是由高祖、祖、父、子、孙、重孙、玄孙七世为一系,或五世为一系。玄孙以后另为一世。三是各谱要互见。一般五世以后,可以各支系另写家谱。各支族的家谱既各自独成体系,又互相衔接,综合起来,既可以记载本族纵向的深远历史,又能够反映本族横向的发展状况。四是列出世系图表,表后附传,绘制先祖图像。欧阳修用《史记》“表”的方式表现世系。将本族名人图像刻印入谱,并加像赞,以传永久。在图表之后,附写名人传记,彰显生平事迹。五是考辨先世,收录前代族谱序言。新谱对旧谱记载不准确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应进行考证,以求更加精确。各谱除修谱人的总序以外,一般都将前代族谱中的序言,逐一收录,以展示族谱修撰的过程和沿革。六是不收外姓,族表记录。为了防止逆伦乱宗,收养的男子不得入谱,即使有也须注明。谱中人员,受到皇家表彰的文书,当时名人对谱中人物领扬的诗文,均要照录。族谱中要记载勤俭持家,遵纪守法,不偷不抢,励志上进,乐善好施等族规族训,本族子弟必须遵守,严重违犯族规者不得入谐。这些修谱原则,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不仅有谱牌学价值,而且有历史学价值。

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一书中说:“江西自欧阳氏以古文起于庐陵,送为一代冠冕。”明代李贤说:“宋朝名儒钜公多矣,而好古博雅无如欧阳公焉。”可以这样说,欧阳修不仅是文坛宗师,也是史学大师,他的文学、史学,金有学乃至谱牒学成就影响了中国文坛、史学、考古学及谱牒学领域,其有崇高的历史地位,需要进一步传承和创新。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将自录学作为治史入门的“四把钥匙”(职官制度、历史地理、年代学,目录学)之一,由此可见,欧阳修等人合编的《崇文总目》一书,是历史研究尤其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一把钥匙,在历史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欧阳修还有“不没其实,论辨正统;天人相分,反对祥瑞;整伤道德,标举名节”等丰富的史学思想,以及“以易解史”风格和疑古辨伪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