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证的表现与成因
祖国医学的腹诊属于切诊的范畴,它是以判断腹部的痛、胀、濡、鞕以及拘急为特征。仲景在论中把腹部划分为心下、胁(包括胸胁)、胁下、脐下、脐、少腹等六个部位,论中有关腹部诊断与治疗的条文凡一百余条,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强,可见仲景对腹证诊治的重视。
考论中的腹诊有自觉症、他觉症以及自觉与他觉相结合的症状。所谓自觉症即病人的自觉痛苦,如论中的“满”、“痛”、“悸”、“雷鸣,等;他觉症即用手按其腹部的反应,如论中的“弦急”、“按之濡”、“石硬”、“按之则痛”等;有的则是自觉症与他觉症皆有。仲景在论中把症状出现的部位与脏腑经络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判断腹证的虚、实、寒、热,查知气、血、水饮的状况。
腹证的成因,有太阳病不解,在经之邪入腑,与水或与血相结,形成太阳蓄水证或太阳蓄血证,其表现部位在少腹;有太阳病误治,邪气传里,或与痰水互结,遂发为痞证、结胸,其表现部位在心下(上腹部);有阳明燥化太过,形成胃肠腑实证,其表现部位在脐腹及少腹;有邪入少阳,出现胸胁苦满证者;还有病入太阴,寒湿居中,出现腹胀满或自利腹时痛等,其表现部位在脐腹:还有邪入少阴或厥阴,寒邪内凝,表现为少腹满或痛者。由于腹证成因复杂,临证时,要把腹证与其它脉证结合起来分析,还要注意到病人平素的体质因素,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腹证的诊断
(一) 虚证
论中149条云:“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154条云:“心下痞,按之濡”,“按之濡”就是按之柔软,无有痛感。纵观全书,这个“濡”字不但是痞证的他觉证,亦可作为腹部虚证的指征。它如发汗后的“腹胀满”,太阴病的“腹满”,过汗伤阳而致的“心下悸欲得按”等,都具有按之柔软而不坚的特点。《金匮》所云:“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即为虚证腹满的很好注脚。
(二) 实证
“腹满痛”为诊断实证的要点。满痛即既胀满又疼痛,不同于“按之濡”、“腹微满”、“腹胀满”的满而不痛。实证的腹满是“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其痛是“不可近”,“按之鞕”,多因胃中有燥屎而致,但亦有因痰、血内结而成者。其满痛的部位多在脐周或少腹部。单在少腹部多呈鞕满,鞕与硬同义,按之有抵抗感,是由瘀血结于少腹而致。后世医家根据仲景的经验,把腹证的虚实概括为:可按为虚,不可按属实;按之似痛、重按之却不痛为虚,按之痛甚、手不可近者为实。
(三) 寒证
寒性的腹证在论中多见于太阴病,表现为腹满时痛兼吐利。《金匮》云:“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以温药。”这是虚寒性腹痛的特点。论中还有肋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的脏结证。脏结即脏气结塞不通的意思。还有少腹满、按之痛、手足厥冷的冷结关元证;以及“无热证”的寒实结胸证。根据临床体验,寒性腹证还具有喜温恶凉、甚至局部皮肤有冷感、或触之不温等症状。
(四) 热证
腹部热证多见于阳明腑证。阳明与太阴同属土,居于中焦,阳明主燥,太阴主湿,燥湿化合,才能腐熟运化水谷。若燥气太过,无太阴湿土之润,则邪必燥结形成阳明腑实证,所以会内见腹满痛、不大便,外见蒸蒸发热汗出。还有一种热结旁流证,其腹痛胀硬同前,按之痛剧,肛门有部分燥矢堵塞,稀粪黄水从旁泻下,量少异臭,这是阳明燥热迫津下趋而致。
(五) 气证
气机失和,可见痞、胀、满,甚至或有痛感。论中的“心下痞”、“心下满”、“腹胀满”以及“胸胁苦满”等,都与气机不舒有关。其中尤以太阳病误治形成的痞证居多。痞有气隔不通之义。见证为“按之濡”、“但满而不痛”,病位在“心下”,此为痞证独居处。若它处满而不痛,则言胀、满,而不言痞。痞、胀、满的共同点为自觉症状突出,按之空洞无物,与实证有物感不同。但亦有按之痛,略有抵抗感的气结证,临证需仔细辨认。
(六) 血证
太阳病不解,邪入于腑,与血相搏,形成太阳蓄血证,所结部位在下焦。“少腹急结”、“少腹硬”为蓄血证的主要表现。“急结”即拘急结聚之义,自觉拘急,按之有结,是自觉症与他觉症的结合,但以自觉症为主。另外论中阳明蓄血证条文,虽未言腹证,但从病变的部位和方药的性能来看,见证必有腹部满硬。还有妇人热入血室证,亦可见到“胸胁下满如结胸状”的腹证。
(七) 水饮证
水饮证即水邪停蓄及水邪冲攻证。水蓄于下焦则为太阳蓄水证,可见少腹苦里急或少腹满,并与小便不利同见;水停于胁下,则见“引胁下痛”,即呼吸、咳嗽、更换体位时牵引胁肋作痛;下焦水饮上逆,可见“脐下悸……欲作奔豚”;若下焦寒水上冲于胸,则会出现典型的奔豚症状:水停心下,留而不化,可见心下悸按之有振水声;若肾阳虚水气凌心,则见“心下悸动”。总之,从胸至少腹,水邪皆可作祟致病。
Ref:毛德西,孙荣科。对《伤寒论》腹证诊治的认识[J]。河南中医,1982(02) : 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