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学习笔记109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05-14

阳明病篇/总论/阳明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
 
四、阳明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

   在一般情况下,根据一些注家对六经病的分类,可以把它分为本证和变证两大类。

* 所谓本证,就是涉及到这个系统的经脉,这个系统的脏腑的这种证候。
* 所谓变证,就是误治或者失治以后,病情发生了变化,它可能和本系统有关,
但主要的是和本系统的关系不是特别密切的这种证候。把它叫做变证。
   当然这种分类,也有的注家有不同的想法。但是我们五版教材就是这么分的,
我们还是按照这样的分类来讲。

   从本证来讲:

   第一个证候,是邪在经脉。

   有邪在经的时候,邪在经脉,邪在阳明经脉的证候,我们在讲太阳病篇的太阳和阳明合病“喘而胸闷者不可下,麻黄汤主之”的时候提到过;我们在讲“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的时候,也提到过;我们在讲“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的时候,也谈到过。我们那里所说的阳明病,就是指的阳明经受邪恶证候,比较遗憾的是,在《伤寒论》中,没有一条原文,是完整系统地,来谈阳明病经脉受邪的临床表现的,因为阳明经脉受邪的证候,在临床上持续的时间很短,原因就是我刚才所说的阳明的阳气它不作用于体表,它作用在消化道,它作用于内里,所以阳明经脉一受邪,这个邪气非常容易循经入里化热。所以阳明经脉的证候,在临床上持续的时间,一会儿我们讲原文的时候,就可以知道它是非常短暂的,至多只有一天,到第二天就变了,正因为它持续时间短,医生常常见不到它,所以不被后世人们所注意,但是我们应当知道有这种证候,它的临床表现就是前面在太阳病篇,我给大家写的《医宗金鉴》的那个歌诀,大家也许还记得。

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
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它所描述的证候是,既有发热、恶寒,这种风寒邪气侵袭体表的初起阶段的这种临床表现,但是它没有头项强痛,你不能够诊断是太阳病,它出现的却是额头疼痛,目痛鼻干,缘缘面赤,就是满面通红,这是阳明经脉循行路线上,阳明阳气被风寒邪气所郁的一种表现,所以它是阳明经表受邪,我们把它叫做阳明经表证,也可以把它叫做阳明经证。

* 本来在治疗上,可以用葛根汤,特别是头面部症状,经脉气血不和的症状明显的,可以用葛根汤,因为葛根这个药本身就是入阳明经的。

* 也可以用桂枝汤,什么情况下用桂枝汤呢?在缘缘面赤,额头痛,目痛鼻干这些经脉阳气郁滞的症状不特别明显,就是说经脉受邪的症状不是特别严重,但是在全身症状上表现为有汗的,这个时候可以用桂枝汤。所以桂枝汤也可以治疗阳明表证。

* 如果全身的表现是无汗的,那还可以用麻黄汤,完全是寒邪闭郁了阳明经表的阳气,全身表现为无汗,而额头疼痛,缘缘面赤,目痛鼻干,这种症状又不特别突出,那就用麻黄汤。

* 如果面部的症状特别突出,额头疼痛的症状特别突出,那就用葛根汤。
​   
阳明经的证候,也是用这三个方子。不过我们五版教材没有选这些条文,所以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只是在概说里这么简单的一谈。大家知道就可以了。

   第二个证候,是阳明热证。

   按照我们教材的分类,有热在上焦的,有热在中焦的,还有热在下焦的。为什么可以把热在上、中、下三焦的都可以归属于阳明呢,都可以把它叫做阳明热证呢?这就是因为阳明经行于头面胸腹。
   我们刚才所说的,缘缘面赤,额头疼痛,那时阳明经脉行于面部的这一段经气
被阻的表现。

   如果热郁胸中,热郁胸膈呢,那是上焦的阳明经脉被热所郁的表现。当然,如果热进入中焦,因为中焦也是阳明经所过呀,热进入下焦,下焦也是阳明经所过呀。都可以把它叫做阳明热证。当然对于热在上的和热在下的,也有的注家认为不应当归属于阳明,那我们讲具体条文的时候再谈。

*  热在上焦,就可以出现热郁胸膈证,关于热郁胸膈的证候,我们在太阳病篇提到过,那是太阳病误治以后所造成的,而阳明的热郁胸膈证,是阳明经脉的热证,阳明经脉有热误治以后所造成的,所以治疗也是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
   也就是说,邪气是由太阳而来的,那属于太阳病的热郁胸膈证,邪气是由阳明
经脉而来的,就属于阳明经的热郁胸膈证,都属于热郁胸膈,治疗当然用同样一个方子。

*  热在中焦,胃热弥漫,或者胃热弥漫,胃热很盛,损伤气阴,气阴两伤,热已经进入中焦了。你说这个时候再用宣的方法合适吗?不合适,所以这个时候就用辛寒折热,我把那个热,给它中和了,或者辛寒折热兼益气生津,这是热在中焦的治疗。

*  热在下焦,下焦是水液代谢的重要场所,所以热在下焦很容易出现水热互结,又伴阴伤。病入下焦,下焦有热很容易伤阴,所以这就形成一个阴伤水热互结的证候。
   阳明热在下焦的时候,下焦是水液代谢的重要场所,邪一入下焦,只要是在气
分,那肯定容易造成水结,水热互结又伴有阴伤,下焦又是真阴所化生的场所,肾在下焦嘛,所以就容易伴有阴伤,这时候怎么办?清热利尿育阴。

   从治法来看:

* 热在上焦的,用清宣法,给邪气以出路,使邪气从上面走, 从外面走。
* 热在下焦的,用清利法,清热利尿育阴,使热从下面走。
* 只有热在中焦的,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宣也宣不走,利也利不走,那我就在
中焦中和掉它。这叫辛寒折热。

   这就为后世医家治疗上、中、下三焦的热证,提供了思路,提供了方法,也提供了方药。提供了哪些方药呢?

* 热在上焦的,清宣郁热,用栀子豉汤。
* 热在中焦的,辛寒折热,或者辛寒折热兼益气生津,用白虎汤,或者白虎加人
参汤。
* 热在下焦的,清热利尿育阴,用猪苓汤。

   他所提供的这三组方子,在临床上好用,尤其是他所提供的热在上、中、下三焦的这种治疗思路,上面的清宣,下面的清利,中间的辛寒折热来中和它,这个治疗思路,非常非常的值得我们学习。这是阳明的热证。

   第三个是阳明的实证。

   那么说到实证,我把它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气分的实证,一类是血分的实证,我们五版教材没有分气分和血分。

   我为什么这样分呢?
   因为太阳腑证就有气分和血分的分别。太阳的气分证,是气化不利,那就是太
阳膀胱蓄水证,治疗用五苓散,外疏内利,促进气化。
   太阳腑证的血分证,是热和血结的蓄血证,治疗分别用,桃核承气、低档汤和低档丸。实际上,阳明病也是这样,有病在气分的,有病在血分的。

1. 病在气分的,是邪热伤津,津伤化燥,因燥成实,而造成的实证,所以阳明病腑证的气分证,主要是实证。在实证里头有:

* 阳明腑实证,也就是三承气汤证。* 阳明实证除了阳明腑实证之外,还有什么呢?还有脾约证,胃阳亢盛,脾阴不足,脾只能够把津液疏布走,而不能够把津液还入胃肠道,结果出现了小便量多,大便干燥,这叫脾约证,也属于实证啊,脾约证用什么来治疗? 用麻子仁丸。

* 还有津亏便结证,这也属于实证。
   由于外感热病,热盛伤津,到了后期,邪气已经去了,津液被伤了,或者在疾
病的发展过程中,用了多种治疗方法,伤了人体的津液,津液伤了,大肠干燥,最后粪便阻结在肛门那个地方,想解解不出来,这个证候我们把它叫做津亏便结证。治疗用蜜煎方来导便。或者用猪胆汁来灌肠,导便法和灌肠法,这恐怕是有文献记载以来的在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
   治疗的方药是蜜煎方和猪胆汁汤。蜜煎方是一个肛门坐药,是导便的,猪胆汁汤是灌肠的,就是用猪的胆汁来灌肠。
   张仲景非常高明,猪胆汁是碱性的,你说接触到肠粘膜以后,这种碱性的东西会刺激肠粘膜,所以它要加醋,中和了这个碱性,使它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而对于肠粘膜又没有刺激作用。我现在不明白的是张仲景那个时候是用什么东西来灌肠的,大家帮我想一想。那个时候没有现在我们灌肠用的胶管,你说自然界有什么东西可以用于灌肠,大葱叶子可以吗?竹管可以吗?哎,竹管是可以的,不过那个头部一定要弄的非常光滑,免得刺破肠粘膜。

   气分证主要就是这三类。一类是阳明腑实证,一类是脾约证,一类是津亏便结证。

2. 血分证主要是阳明蓄血。

   阳明蓄血,是阳明之热和阳明久有的瘀血相结,也就是说这个病人原来消化道就有瘀血,热和瘀血相结以后,这就形成了阳明蓄血证。
   当然它的临床特点和太阳蓄血证不一样了,它的特点是其人喜忘,健忘,这是因为久有瘀血阿,新血不生,精神失养的表现,还有一个就是屎虽硬,大便硬,因为它有热,其色必黑,因为它有瘀血,反易解,它容易解(容易拉出来),不像阳明腑实证那样大便解不出来,屎虽硬,其色必黑,反而易解,因为它是热和血相结,血液毕竟是阴性的物质,它能够润滑,所以大便虽然是硬的,但是它容易解出来,这是阳明蓄血证。
   《伤寒论》提供的方子是低档汤,不过我们临床应用的时候,要根据情况来决定。阳明实证有气分和血分之分,气分证有腑实证,有脾约证,有津亏便结证,这是它的主要证候。血分呢,是阳明蓄血证,是阳明之热和阳明久有的瘀血相结,治疗用低档汤。

   第四个,是阳明虚寒证。

   除此之外,阳明还有一些虚寒症,其实在外感热病的病程中,本身出现阳明虚寒证的机会不多,阳明虚寒证应当看成是属于杂病,平常的胃家虚寒,它应当是看成杂病,放在这里,主要和外感热病的病程中,所出现的阳明热证、实证相鉴别相比较的,提示医生,你不要以为阳明只有热证,只有实证,它还有虚证,它还有寒证,对于这些证候,在辩证治疗的时候,你应当仔细鉴别,不要用错药,所以阳明虚寒证的条文,放在阳明实证的条文之中,是给大家提高鉴别诊断的意识。

   阳明病的变证。

   阳明变证,主要是阳明湿热发黄证。
   所谓阳明湿热发黄,是阳明之热和太阴之湿相合,这我们在讲大结胸证的时候,和湿热发黄相鉴别,曾经提到过,湿热相合以后,热欲外越,因为受到湿邪的牵制而不得越,结果表现了身无汗,但头汗出,剂颈而还,湿欲下泄,因为受到了热邪的牵制而不得泄,结果表现了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是湿不得泄,身上没有汗是热不得越,然后湿热郁蒸体内,阻遏气机疏泄,影响了肝胆的疏泄,使胆汁不能按照常规的途径排入肠道,逆流入血,泛溢肌肤,而发为身黄,这就是阳明湿热发黄,对于阳明湿热发黄,我们在治疗上基本是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
   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湿热未退,黄疸未消,又伴有中气不足,茵陈蒿汤里面有
大黄就不大好用,我们就改用栀子柏皮汤,清利三焦,利湿退黄,兼以保护中焦脾胃。
   如果在湿热发黄的病程中,发生了外感,这个时候就用麻黄连轺[yáo]赤小豆汤,清热利湿退黄,同时兼以解表。
   这就是阳明病篇的治疗湿热发黄的三个方证。

   关于阳明病篇的大概情况,就介绍这么多,我们休息一会儿以后,给大家讲具体的条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