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六经病证的总结 (1)(2)(3)

 昆山同德堂邹羿 2012-05-05
伤寒六经病证的总结 (1)(2)(3) 

(接上篇)我们整个回忆一下,《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伤寒论》以六经分证为纲领把错综复杂的外感病分了六大类。那么,首先是太阳病,因为张仲景认为输布于体表的阳气,那是由太阳来输布的。所以,体表的了阳气,被寒邪所伤,而发生的浅表的证候,把它叫做太阳病。

    太阳病涉及到了表证,涉及到了太阳经脉气血不利的证候,涉及到膀胱腑的证候。从太阳表证来讲,风寒邪气伤人体体表的阳气。体表的阳气被伤,它的温煦肌表的功能,调节汗孔开合的功能,和防御外邪的功能失调。

    因此,在它的临床证候上,就出现了两大类。一类是汗孔只能开不能合的,有汗的,我们就把它叫做中风证。另一类是汗孔只能关而不能开的,无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伤寒。由于中风本身这个证候有汗出,汗出就要伤营。所以 ,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虚证”。

    而伤寒这个证候呢?没有汗出,不存在着营阴外泄的问题。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伤寒表实证”。这个表虚也罢,这个表实也罢,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说太阳中风表虚证,后世医家把它叫做表虚证,并不是说它是个虚证。在治疗上我们不是补正为主,而是驱邪为主。

    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我们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伤寒表实证的,我们用麻黄汤。随后,我们《伤寒论》中又谈到了桂枝汤的其它适应证、桂枝汤的使用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运用举例。谈到了麻黄汤的适应证、麻黄汤的使用禁忌证、和麻黄汤的加减运用举例。这一大部分的内容,是太阳表证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太阳病有汗的,应当用桂枝汤,而禁用麻黄汤;太阳病无汗的,应当用麻黄汤  ,而禁用桂枝汤。可是,我们在临床上,却会遇到一种中间的状态,病人是没有汗。但是寒邪闭表的这个寒邪并不重,病程已经长了,营卫之气已经不足,你说这个时候用桂枝汤?它不能够发越在表的闭郁的寒邪;用麻黄汤呢?又怕它发汗太过,更伤营卫之气。

    在这种情况下,张仲景把两个方子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在太阳表证最后谈到的那三个“小汗方”: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桂二越一汤。别看这三个方子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用的机会并不多,但是这种合起来、合方治疑难的这种思路,特别值得我们今天学习。所以,我们今天在临床上,常常不是单独的用一个方子。经方和后世的时方,可以相混合,两个经方或者三个以上的经方,可以相混用的这些思路,都来自于《伤寒论》,它可以指导临床治疗。

    当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里的时候,就可以出现膀胱的腑证。太阳腑证有气化不利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阳蓄水证。太阳腑证有血热互结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阳蓄血证。太阳蓄水证 ,我们大家都非常清楚了,那是膀胱气化不利,排出废水的功能发生了障碍,出现了小便不利、小便少。

   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出现了消渴、口渴、渴欲饮水;膀胱气化不利,下焦气机壅遏,出现了少腹苦里急,同时还可以兼有脉浮、脉浮数、身微热这样的表证。这是典型的一组太阳膀胱蓄水证。小便少,下窍不利;水邪上逆,可以阻滞中焦气机而兼见心下痞;水邪上逆,使胃失和降,可以兼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仲景把它叫做“水逆”(转下篇)。

 

伤寒六经病证的总结(2) [原创 2009-12-23 10:31:50]

    (接上篇)这在治疗上都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而对太阳腑证的血分证来看,那是血热互结于下焦。这个时候如果是血热初结,热势重而且急,瘀血刚刚形成的话,症状见到了少腹急结,其人如狂,我们就用桃核承气汤,泄热为主,兼以化瘀。

    如果是血热瘀结,瘀血重,而瘀血病势比较急,热邪已经收敛了,临床症状呢,见到了其人如狂或者是发狂,少腹硬满,那我们就用抵当汤,来破血逐瘀。如果瘀热互结,热虽有,但热势非常轻微,瘀血虽然形成,但是瘀血的病势非常和缓,症状仅仅见到有热少腹满,那我们就用抵当丸化瘀缓消。抵当丸这张方子 ,在《伤寒论》中可以看成是消法的代表方,太阳本证就这么多内容。

    当太阳病失败治或者误治以后,使临床证候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个新的证候,又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的,我们通通的把它叫做“变证”。而张仲景把变证中的、因为多次误治所造成的、病情复杂的这种变证,又叫做“坏病”。变证也好 ,坏病也罢,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在脏工,或在腑,变化多端,错综复杂,张仲景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施治”12个字的治疗原则。

    那么,这12个字治疗原则,也是《伤寒论》辩证论治精神,在文字表述上的最集中体现。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大家能够背人会这12个字,能够领会它的精神。太阳病篇随后列了或者是热,或者是寒,或者是虚,或者是实和种种变证。这些变证的治疗,为我们临床对许多杂病的辩证论治,提供了思路,提供了方药。

    所以,太阳病篇的这个变证的内容,有许多方子是我们在治疗杂病中经常运用的。比方说桂枝甘草汤,我们就经常用于治疗心阳虚的心慌心跳。桂枝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加桂汤,我们经常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而辩证属于心阳不足的。

    治疗脾虚的那几个方子,如厚姜半甘参汤、小建中汤,这在临床上非常常用。厚姜半甘参汤,治疗腹胀满。小建中汤或者是治疗腹痛,或者是治疗心中悸而烦。治疗水气病的苓桂术甘汤、苓桂姜甘汤、苓桂枣甘汤,那在临床上更是常用。

    治疗肾阳虚的干姜附子汤,不怎么常用,但是治疗肾阳虚。而阳虚水泛的真武汤,却是非常非常常用的一张方子。治疗阴阳两虚的那个灸甘草汤,它治疗脉结代、心悸病,那更是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一个最古老的方子,而且用起来还很是有效。所以,太阳病篇的变证的这些内容,也是我们临床经常用得到的内容,我们应当很好的掌握它。

    邪入阳明。从阳明病的角度来看,它也是两大类。那么一类呢,是邪偏于浅表的,我们把叫做阳明热证,前世医家也有把它叫做阳明经证。我们这里经证也罢,热证也罢,主要是指的那个胃热弥漫的白虎汤证,和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白虎加人参汤证。

    但是,在《伤寒论》的原文中,这个阳明的热证是怎么来的呢?是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以后所造成的。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以后的那个221条,首先出现了余热留扰胸膈的栀子豉汤证。所以 ,后世医家把阳明经热误下、余热留扰胸膈,出现心烦、心中懊恼、但头汗出、饥而不欲食的这个证候,叫做阳明热证的第一

 

伤寒六经病证的总结(3) [原创 2009-12-24 09:36:20]

    (接上篇)尽管有的医家说这是阳明经热误治以后的变证,但是阳明经脉循行于头面、胸腹,胸中也是阳明经脉所过的部位,所以我们把热在上焦的证候,说它是阳明热证,也没有什么大的错误。上焦有热,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中焦有热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折热,而中焦有热的证候的重点,是白虎加人参汤证。

    所以,我们在讲白虎加人参汤的时候,用了比较多的时间来分析它身大热、汗大出、特别是口大渴的问题,还有脉洪大的问题。除此之外,它还有热盛耗气、气不固表,还有大汗出、腠理开泄、经不起外来的风寒的吹袭,而兼见时时恶风,或者背微恶寒这样的虚象,治疗用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折热,益气生津。而白虎加人参汤从今天来看,无论是外感热病的病程中,还是治疗杂病,都有很多的使用的机会。

    阳明经热误下之后,伤了下焦阴液,而余热和水结于下焦,这就形成了阴虚水热互结证,这就是“阳明病篇”热证热在下焦的一个证候,它的临床表现有心烦不得眠,有小便不利,有渴欲饮水,治疗用猪苓汤,来清热利尿育阴。所以,阳明热证的上焦清宣法、中焦折热法、下焦清利法,为后世医家治疗上、中、下三焦不同的热证,提供了思路,提供了方法,提供了方药,这是我们特别值得学习的 。

    当阳明燥热和阳明糟粕相结以后,就形成了阳明的实证。就阳明实证来说,阳明腑实证是主要的。构成阳明腑实证的基本证候特点有两类,一类是全身毒热内盛的证候,一类是腹部实证的临床表现 。这两组证候同时具备,我们才可以把它诊断为阳明腑实证。

    如果只有第一组证候,阳明毒热内盛的证候,那么我们只能用清法,只能把它看成是阳明热证,而不能把它看成是阳明腑实证。如果只有第二组证候,也就是说只有腹部的实证表现,没有全身的热盛的症状,那它不是外感病,它不是阳明病,它只是杂病,它是杂病中的腹满的实证。

    当然 ,杂病中的腹满的实证,可以用大、小承气汤来治疗。但是,你不能把它叫做阳明病,只能把它叫成是承气汤的适应证之一。既然阳明腑实证是由全身毒热内盛的证候,和腹部的实证表现的两组证候叠加而成的,这就便于使我们选择在什么情况下 ,使用调胃承气汤,在什么情况下用小承气汤,在什么情况下用大承气汤。

    如果以毒热内盛为主的,我们用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重在泻热;如果以腹部的实证表现为主的,我们用小承气汤,小承气汤重在通腑,重在导滞;如果毒热内盛的证候和腹部实证表现都重的时候,那自然是用大承气汤,既泻热,又通腑。

    阳明实证还涉及到脾约证,那是由于胃阳亢盛,脾阴不足,脾不能够把津液还入胃肠道,医家把它叫做“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这个时候,津液出现了偏渗,小便数多,大肠失润,大便干燥,这就叫“脾约”,治疗用麻子仁丸润下。因为麻子仁丸是为了通便,所以它以小承气汤为底方,“二仁一芍小承气”,它是润肠通便的一张方子,在外感热病的病程中,由于热盛伤津,也由于治疗的时候,或者用了发汗,或者用了利尿等等,伤了津液,津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