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某某,女,48岁,主诉:腹痛间断性出现两月余,加重伴腹泻一上午。 患者近两月间断性出现腹痛,今日上午突然加重,腹痛如绞,面色青灰,冷汗下如豆大,四肢厥冷,腹中肠鸣如鼓,一上午腹泻水样便十数次,舌淡苔白腻,脉像沉细,处附子粳米汤: 黑附片12g 生半夏15g 炙甘草9g 粳米30g 大枣6个,三副,水煎服,日一副。 后患者述上方服药一次,腹痛即大减,一副服完,腹痛腹泻均愈! 按语:附子粳米汤为《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的方子,我们来看一下条文: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单从方证而言,本方症状表现和生姜泻心汤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来看下生姜泻心汤的条文: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从字面意思来看,此两者均有呕吐、肠鸣腹泻、胸胁逆满、胃中不和(附子粳米汤的雷鸣切痛)等症状,那么此二者区别在哪儿呢?! 其根本区别在于阴阳不同! 一部《伤寒杂病论》,虽未直言阴阳,但阴阳观念却始终贯彻其中,比如同为误下之后所致的下利: 《伤寒论》34条曰: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而163条曰: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此两条同为论述太阳表证误下所导致的下利,但其用药却一寒一热,截然不同,究其原因,是源于病人的本体阴阳有不同!倘若患者素体虚寒,外邪入里,遇寒则从寒化,而成桂枝人参汤之证,倘若其人素体阳盛,遇热则从热化,而成葛根芩连汤之证,所以同为外邪入里,其病症表现相似,但因其本体阴阳不同,故用药寒热却有不同!本案中的用法,亦是这样的道理,其证虽和生姜泻心汤颇有相似之处,然其面色青灰,四肢厥冷,此为阴证无疑,故予附子粳米汤而收覆杯而愈之效,此实为明辨阴阳之功也! |
|
来自: 高山流水cjl > 《经方名方用验及教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