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面牛市系列之9:大笔现金在,如何战牛市?

 妖城主 2018-12-08

这是牛市研究系列的第9篇,没看错,提前放出来。前面的七和八稍等,直接放这第9篇是因为题目说的问题:“当下手有大笔闲用资金如何备战牛市,何时买?买什么?”多个朋友不同渠道都在问,像这种:

本篇是这个系列的大结局篇,可看做是对前面研究结果的一个示例运用。

自从开始写牛熊系列枯燥文以来,虽然文章阅读数不断下降,但铁粉兴趣却很高,感觉在这种几年一遇的大机会面前都可劲找钱去了,上面那位留言的朋友估计就是这种情况。

这类问题很典型,我再补充一下我回答这个问题前提,现在投入的是闲钱,后面牛市到了才考虑兑现收益,牛市何时来,不知道哇。

一、资金分份

在投资的世界里,“把鸡蛋钱放到一个篮子里”,“白发老汉大手一挥,一把梭就是干”,都是不考虑风险的典型,觉得能预测准确时机,觉得能选好顶级品种,其实都是不现实的。


所以,对投资者来说,将大笔资金分多份显然是科学之道。

这分多份也有百八十份和三五份的区别,如果熊市刚开始那分百八十份是合理的,但在当下还想着分那么多,最大的可能是贻误战机,因为现在从估值上看是绝对大底部区域,虽然市场底并不能确定,但时间不等人。

我的建议是平均分为三大份即可:

第一份留底算是保收益的基本盘,应集中快速投出;

第二份算中场保持攻守平衡,宜三四个月定投完;

第三份做先锋以攻为主搏高收益,宜根据市场环境伺机而动


二、配置策略

还得温习下这个系列第6篇提到的品种配置图:

1、尽快集中打出去第一个1/3,投资宽基指数基金为主

现在是毫无疑问的市场大底部区域,最大的风险其实是空仓,因为市场向上的概率和空间都要比像下跌下去更大。

这笔钱应该尽快花出去,用1/3这个比例,是因为从全市场估值上看,市场整体向下空间极为有限,现在全市场PB低于1.9,按极端情况下跌到1.5计算,这部分最大回撤-20%,1/3仓位的话整体收益打个3折,只有-6%而已,这个回撤幅度算很小了吧。所以,这第一份资金得迅速打出去,剩下2/3可徐图之。

这个1/3,目的是夯实底仓基础,也就是我牛熊研究系列里面的观点,要投宽基指数,避免牛市来了后跟不上整体涨幅。重点投压舱石指数(中证500)基金,辅以攻击手指数(中证100和创业板指)基金。在这次投入的资金中,至少一半或者60%给到压舱石上面,剩下的可根据喜好分布在攻击手指数上面。

2、以周定投方式在三四个月内打出第二个1/3,同时投资宽基指数与行业指数基金

看个一个月前统计的数据:

现在全市场PB的水平低于1.9,目前已经持续了2个月,持续时间已经超过了2008年熊市的一个半月和2012/2013熊市的4个交易日,只是比2005年熊市底部还差不少。

三四个月后的市场走势,可能继续维持全市场估值极低水平,或者向上大涨走出极低估区域。

给这部分资金三四个月的时间,按周定投。如果全市场还持续在当前这个估值水准下或者更低的话,从提高收益的角度是好事,毕竟这部分资金成本相当低,跌也忍着就好了。如果市场大涨,估值水平提高了,这部分资金成本也不会太高。

这三四个月时间是预留给全面牛市来临前的缓冲区,是应对熊底漫漫的良计。在此期间,除了继续按比例买入宽基指数外,还要开始逐步布局行业主题指数。

这些行业主题指数建议重点参考下行业的估值水平、盈利增长等情况来进行,备选空间就是我之前文章里提到的建议用作行业轮动策略的行业十三太保(曾用名:行业十三仙儿)。

3、灵活机动方式打出最后一个1/3,重点投资行业主题指数基金

这第三个阶段是面临变数最多的阶段,此时可能熊市底部还在进行,可能市场未走牛但已经开始转好,甚至可能全面牛市已经来临,倒是几乎不可能会全面牛市已过半、到顶甚至又转熊。对于前面三种情况,已经配置了2/3仓位的部署都基本能适应市场环境。

在这个阶段的重点工作是,争取在全面牛市中取得更好的收益,这部分主要靠行业主题指数来取得,备选指数依然是我建议的行业十三太保指数。如果全面牛市来了的话,则迅速把钱打出去,把行业轮动、二八轮动做起来。如果没有则持先期底仓不动,继续逐步分批买入是最好的选择。

这三个阶段还都可以少量买入一些配置图了的“其他”品种,典型的是smart beta基金和可转债基金等。

上面方法虽然不够非常细致,实际操作阶段还有一些细节需要完善,但进可攻退可守的投资框架已经具备了。

最后上一个从2000年以来全市场估值曲线图,最后一个红圈是当下的市场位置。所以,恭喜现在手边还有大笔闲钱的朋友,这是市场赐予的难得的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