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什么历史常识因新的出土文物而被推翻?

 longerchen 2018-12-09

下面说的这个案例跟「月球上能看见长城一样」,曾经误导我们几十年,而近些年被完全推翻的「历史常识」。

我国史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姜寨遗址中出土过很多「尖底瓶」:

马家窑文化中的尖底瓶:

我记得小学时代的历史教科书,说这种「尖底瓶」是汲水器:

瓶身的双耳是系绳子,把这个空瓶子丢在水中,重心在耳朵以上,瓶子就倒下灌水,灌满水以后,重心降到双耳以下,这个瓶子就竖起来了。

历史课本中以此赞扬中国先民是多么的「智慧与聪明并重」。

这种说法流传了几十年之久,一直堂而皇之的写在中国历史课本上。

甚至被编入了1987版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等多部谈论中国古代科技史的著作中。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半坡博物馆的两个学者孙霄和赵建刚做过两次实验,发现「汲水器」完全是无稽之谈:

  • 1988年,先是拿半坡的十二个尖底瓶,做过一次实验。

见:孙霄、 赵建刚:《半坡类型尖底瓶测试》, 《文博 》 1988年第 1期。
  • 1989年,又用七个等比复原的石膏模型,在北京与北京大学力学系的专家王大钧等做过一次实验.

见:北京大学力学系王大钧、 唐琎、 张菁, 西安半坡博物馆孙霄、 赵建刚:《半坡尖底瓶的用途及其力学性能的 讨论》 , 《文博》 1989年第 6期。

下面我只说孙霄和赵建刚第一次做的实验论文:

实验用半坡、姜寨的十二个尖底瓶。在流动的水、静止的水两种环境下做的力学实验显示,根本就无法打水:

这篇发表于1988年论文,有很多测量数据和力学数据我就不引用,我只引用图:

而且有的尖底瓶打满水根本不会竖起来,而是沉下去,用绳子一提口朝下,水都倒光了:

但孙霄和赵建刚在论文中推测尖底瓶是古人的背水器:

孙霄, & 赵建刚. (1988). 半坡类型尖底瓶测试. 文博(1), 19-24.

但是问题我们的原始人同志造「尖底瓶」,即便符合人体工程学,他们如果要背累了,要休息一会怎么办?难道是在学少林寺十八铜人练功?

后来,半坡博物馆的孙霄又提出了多种猜测,包括其他学者研究,尖底瓶的作用有以下几种结论:

马晓燕. (2018). 尖底瓶的功能及其演变. 遗产与保护研究(3).

「汲水器」已经被实验否定,那尖底瓶是不是都是「欹器」呢?

孙霄后来提出的【侑卮[yòu] [zhī]说】:「侑卮」也即「虚则欹、满则覆」的「欹器」:

《太平御览》曰:「殷有盘铭,周有欹器」,「欹器」只出现周代的阶级社会王朝时代,用以警告统治者谦虚不要自满。

史前的部落遗址中「尖底瓶」非常之多,一挖一大堆,难道家家户户都要在家里摆一个「欹器」?而且不止摆一个?

另外,而且仰韶晚期的尖底瓶,口非常之小,只能伸一个管子进去,显然不是用来装水的:

图片引自吴耀利——小口双耳尖底瓶不是“侑卮”原载:中国社会科学在线http://news.hexun.com/2012-09-24/146193338.html

另外,这种没有「耳」无比细长的尖底瓶,既不能「汲水、灌溉」,也不能装水当「欹器」:

灌溉浇水可以细水长流,关键是灌水时候得多费时间?

那有些猜测说「尖底瓶」是「葬器」是怎么回事呢?

前几天我在回答「人面鱼纹陶盆」说过史前到战国的「儿童瓮棺葬」,使用一种尖底的坛子插在土中:

「人面鱼纹陶盆」其实就是儿童瓮棺的盖子

但这种坛子不是完全是尖底的,仍然可以放置:

所以,「葬器说」说的是这种比较大的尖底坛子。

综上,「汲水器、灌溉器、欹器、葬器」这些说法都有很大的漏洞,而且没有一般性,能解释个别尖底瓶,不具备完满解释所有的尖底瓶。

-----------------------------------------------------------

只剩下「酒坛说」和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礼器说」。

结合古文字以及最新的考古成果,应该说「尖底坛」就是「酒坛子」这个解释最有说服力。

「酒」的初文为「酉」,「酉」甲骨文象形「一只酒坛子」,从金文、甲骨文的字形来看,这个「坛子」是一个「尖底坛子」:

以前说过:汉字造字一定是以事物的「典型常态」造字,才能察而见义,一看即明,文字才有约定俗成的可能性。否则,在史前时代,文字是很难成为一种社会性的符号。

「酉」字的两个甲骨文,就对应尖底瓶几种基本形态,「酉」字的典型常态抓取得非常完美:

古文字的「酉」几乎完全对应尖底瓶:

  • 无耳和有耳,

  • 细颈和坡颈。

那么,古代的尖底酒坛怎么放置?

其实有一个基座,或者插在土里。

所谓,一图胜千言:酿酒用的尖底瓶这种东西不止中国有,在人类各种文化中都存在。

古埃及用尖底瓶酿酒的场面,尖底坛子下面有一个基座:

古埃及图坦卡蒙时代的叙利亚人用芦苇管喝尖底瓶里的酒,尖底瓶下有一个安置的底座:

埃及新尖底瓶放在一个木架子上:

上图引自:《尖底瓶的用法》和《再谈尖底瓶的用法》
  • http://www./cn/kaoguyuandi/kaogusuibi/2013/1025/34784.html

  • http://www./html/cn/kaoguyuandi/kaogusuibi/2013/1025/34784.html

所以,尖底瓶就是「酿酒」「装酒」以及「储存、运输」酒用的,汉字「酉」的描述非常传神,这一点古埃及、古希腊的文物上图画已经能够证明。

而且仰韶文化中也有尖底瓶的陶座出土,只不过当时考古工作者没有注意,半坡考古发掘报告当时猜测为「器座」,不知道如何归类:


引自:《西安半坡》,页136,图版144

基座就是这样使用:

这种基座就是配这种又长又细又尖的瓶子:

仰韶的基座与古埃及、古巴比伦文物图画中的使用方法完全一样:

「尖底瓶」的小口和尖底设计是为了更好的密封,一部分也可以埋入地下,保证一个恒定的温度,让酒更快的发酵,同时更有效率的沉淀、澄清,不让酒酸败。

但是,这个结论有一个很大的BUG是:

第一,目前我国酿酒史之可以追溯到4000-5000年龙山文化时代(夏初),而尖底瓶大规模出现在距今5000-7000的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

第二,如果尖底瓶是酒坛,表明史前时代酿酒规模十分庞大。

有的学者如《中国酿酒科技发展史》一书的作者,就不同意「生产力低下」的史前时代,会这样大规模的酿酒:这种论断也就是所谓的「农业基础论」:先有农业后有酒,粮食剩余才有酒。


引自:洪光住,《中国酿酒科技发展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页3、页10

最新的考古学已经将这两点完全否定:

第一,河南贾湖遗址发现的装酒陶器残片,将人类酿酒历史提前到8000-9000以前。在这之前最早伊朗发现过5400年前的酒(这是主持贾湖遗址发掘的张居中教授,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帕特里克·马克高文合作的研究成果)。

第二,新石器时代的华夏先民农业收获,并不是我们今天想的那么low。比如:

  • 距今5000-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炭化稻壳总量达150吨。

  • 距今7000-8000年前的河北磁山文化遗址中,发现几百个装有炭化粟窖穴,经过估算贮存的粟可达10万斤以上。

以上几个结论的出处可见百度百科词条,我就不一一引用。

第三,从贾湖遗址的发现来看,人类的酿酒并不是基于农业剩余的:

  • 贾湖先民不是因为稻谷大量剩余才用来酿酒,而是将仅有的少量的稻谷用于酿制米酒。

  • 考古发现揭示出贾湖古酒产生的背景,与农业没有必然的联系,贾湖先民是在采集野果、捕鱼为生的条件下,种植少量的稻用于酿酒。

  • 甚至可以认为,贾湖先民完全不以农业为生,种植粮食很可能就是专供酿酒原料之用。

------------------------------------------------
引自:马利清, & 杨维娟. (2012). 从考古发现看中国古酒的起源及其与农业的关系. 文博(4), 18-22.

正所谓「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祭」,中国先民用装酒瓶子祭祀,汉字「奠、尊」就是描述的用酒祭祀,这也就是苏秉琦先生的「礼器说」。

汉字「奠」像基座上放置酒瓶之形
汉字「尊」就是「双手捧酒,恭敬奉上」祭祖:
汉字「飲」全字像「人从尖底瓶中飲酒之形」:有些金文「飲」甚至將「尖底瓶」的「基座」都写出来了

汉字中从「酉」的字都很「酒」或者发酵食品有关,也说明「尖底瓶」设计用途是为了酵、酿用的。

----------------------------------------------

综上所述:小学课本称半坡「尖底瓶」是古代先民发明符合重力原理的逆天汲水器,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已经被实验完全否定。

史前文化遗迹中发现的众多的尖底瓶,最合理的解释是酿酒用的器具,古今中外的很多史料都可以证明。先民用尖底瓶装完酒以后,用来装水,进行沉淀也是很合理的。

最先的贾湖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将人类的酿酒的历史上推接近一万年前。贾湖先民并非是以农业为主,而是渔猎社会,酿酒用谷物是他们采集而来的。

所以,「酿酒」不是像早前的学者认为那样「先有农业后有酒,粮食剩余才有酒」。

仰韶先民完全可能有大规模的酿酒,所以尖底瓶才这么普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