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声笑谈(二)—耳熟能详的相声谚语你不一定懂, 没听过的就更多了

 打杂儿的 2018-12-09

上期笑谈说了相声艺人的艺名,这次聊聊相声谚语。

什么是相声谚语?就是一句话就能说明白一件事或者一个道理的语言艺术。从根本上来说,相声谚语没有原始作者,这都是上百年来几代相声艺人口口相传下来的规律性的总结,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1、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耳熟能详吧。这句话适用所有有师承的行业,不过在相声行业表现的比较有特点。特点在哪儿呢,你看京剧界,不管是梅派,谭派,马派等名家,他们教出来的学生基本都是一个味儿,要不是一个味儿那就证明你没学好。

同样曲艺界的京韵大鼓也是,常见的有刘派,骆派和白派京韵大鼓,一张嘴唱出来就不是一个味儿。比如郭德纲爱人王惠就是白派的,当年在广德楼有人给他连送十束花,点唱《重整河山待后生》,那其实是骆派的。结果王惠还是用白派唱了,这种确实很难听得到。

而相声特殊地方在于,他很少出现师父和徒弟一个味儿的情况,除了个别徒弟刻意模仿之外,比如殷文硕模仿刘宝瑞,还有崇拜者模仿,何伟和高峰早年都模仿马志明。

大部分相声艺人徒弟都是各自按照自己适合和喜欢的路子发展,你就看李伯祥,你能相信那是赵佩茹大徒弟?苏文茂和常宝堃完全不是一个风格,王文林和刘宝瑞更是天壤之别。

这就是相声门特殊之处,师父教完了,以后徒弟完全按照自己的路子走,其他行业很少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2、 场上无大小,场下立规矩

也是常见一句。这句话最早出现是因为有几个段子里就是以伦理哏为包袱的,比如《反七口》和《六口人》,当年李伯祥和他爸李洁尘一起表演过这个《六口人》,好家伙,李伯祥在台上没少占他爹的便宜,没办法,段子就这样啊。下了台该怎滴还是怎滴。

现在这句话都被用烂了,似乎可以为一切伦理哏找借口,有点儿过火。

3、 台上是爷爷,台下是孙子

这也是一些段子必须要用到的,比如《卖挂票》《开粥厂》这样的,逗哏在台上必须把自己往死里吹,吹小了都不行。必须天是老大,我是老二那样。那样才有喜剧效果。下了台,在观众面前还是得跟孙子一样去敛钱。

4、 掌着买卖不拿腿儿

艺人在台上的时候,台下无论有多大长辈和上级,不能去行礼或者致意,以免耽误了演出效果。等下了台,该鞠躬该行礼照旧。

5、 一遍功夫一遍巧,一遍拆洗一遍新

这主要说的是相声段子的整理和再创作。很多段子比如《汾河湾》《黄鹤楼》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这些段子一开始肯定和现在不一样,这中间经过了大量艺人的整理和修改才成了现在的样子。

还有最早的《保镖》,垫话部分改成了《文章会》,正活部分改成了《大保镖》。再说个大家最能体会到的,《夜行记》。侯宝林的版本是骑自行车,侯耀文的版本就是摩托车了,李金斗的版本换成了汽车。这就是一遍拆洗一遍新。

6、 吐字不清,钝刀杀人,一字不到,听者发躁,出口不脆,铆劲白费。

这是相声基本功关于表演的谚语,强调每个艺人要掌握基本的说话技巧。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比如李伯祥,速度快但是每个字都能咬清楚,还有高英培和马志明都是。

相对来说,现在的新时代相声演员这方面的基本功普遍不如老前辈。

7、 其他

还有很多方面的,

逗捧关系:三分逗七分捧,逗哏划船,捧哏掌舵。,

练功:三年胳膊两年腿,二十年练不好一张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想人前富贵,就得背后受罪。艺高人胆大,胆大人艺高。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不怕不挣钱,就怕活不全。

观众:没有君子不养艺人。不怕空子看,就怕相子瞧。

卖艺:江湖走的老,六月带棉袄。出门问路,入乡随俗,把点开春。

。。。。。。

还有很多,再说下去就太多,反而没意思了。有人会问把点开春什么意思?

那个下回聊,相声的春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