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性解读:心智模式决定你的一生!

 DMAIC_WORKROOM 2018-12-09

心智模式又叫心智模型。所谓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故事。并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心智模式这个名词是由苏格兰心理学家Kenneth Craik 在1940 年代创造出来的,之后就被认知心理学家Johnson-Laird和认知科学家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1975)、西蒙。派珀特(Seymour Papert)所采用,并逐渐成为人机交互的常用名词。【关于心智模式的基本阐述】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甚至图象、印象,是对于周围世界如何运作的既有认知。我们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

其实,"心智模式"是一种思维定势,我们这里所说的思维定势并非是一个贬义词,而是指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和习惯。当我们的心智模式与认知事物发展的情况相符,能有效的指导行动;反之,当我们的心智模式与认知事物发展的情况不相符,就会使自己好的构想无法实现。所以,我们要保留心智模式科学的部分,完善不科学的部分,取得好的成果。


【心智模式的七大特点】

1.每个人都具有心智模式。
2.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观察事物的视角和做出的相关结论。
3.心智模式是指导我们思考和行为的方式。
4.心智模式让我们将自己的推论视为事实。
5.心智模式往往是不完整的。
6.心智模式影响着我们的行为的结果,并不断强化。
7.心智模式往往会比其有用性更加长寿。

【心智模式究竟如何形成呢?】

   心智模式的形成是先由讯息刺激,然后经由个人运用或观察得到进一步的讯息回馈,若自己主观认为是好的回馈,就会保留下来成为心智模式,不好的回馈就会放弃。心智模式不断地接收新讯息的刺激,这种刺激的过程可分为'强化'或'修正'。

心智模式的特征?】

Norman(1983)观察许多人从事不同作业时所持有的心智模式,归纳出六个关于心智模式的特质,这六个特质并非相互独立的:

1.不完整性(Incomplete):人们对于现象所持有的心智模式大多都是不完整。

2.局限性(Limited):人们执行心智模式的能力受到限制。

3.不稳定(Unstable):人们经常会忘记所使用的心智模式细节,尤其经过一段时间没有使用它们。

4.没有明确的边界(Boundaries):类似的机制经常会相互混淆。

5.不科学(Unscientific):人们常采取迷信的模式,即使他们知道这些模式并非必要的。

6.简约(Parsimonious):人们会多做一些可以透过心智规划而省去的行动。
【心智模式改善流程】

由于心智模式隐而不见,而且具有自我增强的特性,它常常变得根深蒂固,难以改变。那么,如何改善心智模式呢?

彼得·圣吉指出,改善心智模式的过程,从本质上是把镜子转向自己,试着看清楚自己的思考与行为如何形成,并尝试以"新眼睛"获得新的信息、以新的方式对其进行解读、思考和决策。这从本质上看是一个自省、学习、创新和变革的过程,包括如下四个步骤:

1. 觉察--开放的头脑

觉察是改变的前提。因此,让人们产生觉察,把隐藏于个人内心深处隐而不见的假设、规则、成见等"浮现"出来,才能更加主动地对心智模式进行检验和改善。在麻省理工大学资深讲师奥托 · 夏默看来,这是一个"打开心门"、让我们有一个"开放的头脑(open mind)"的过程。觉察可以源自内省,也离不开外界条件的触发。

2. 检验--开放的心灵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我看来,新的资料是生成新的心智模式的必备原材料。在"心门"打开之后,人们可以通过新的视角去获得新的资料,或以新的视角去审视原有的资料。

3. 改善--开放的心灵

在接纳了新的资料之后,人们需要用新的规则或逻辑对其进行解读,以便检验心智模式的有效性及其适用范围。由于思维的连续性,这一过程和检验几乎是同步发生的,是奥托 · 夏默所称的"开放的心灵(openheart)"。

4. 植入--开放的意志

由上文可知,心智模式不是存在于理性思维的层面,而是隐藏于思维的背后,是在潜意识或无意识状态下发挥作用的心理存在。所以,要想让其发挥作用,必须经由持续的练习,让其成为下意识的习惯,让一些价值观、规则、逻辑等成为牢固的信念,进入潜意识层面,才能较稳定、持久地发挥作用。对此,夏默称之为"开放的意志(open will)"。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过程的四个步骤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改善心智模式的过程也不是单向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非常微妙、复杂、困难的。甚至当你或他人认为你已经发生改变时,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或习惯仍然自觉、不自觉地左右着你。

【心智模式改善具体方法】

1. 自省与反思。自省是改善心智模式的核心方法。通过自省,我们得以发现自己内心世界深处隐藏的成见、假设、逻辑、规则,使这些图象浮现出来,藉此可以对其有效性加以检视。此外,自省也可以让我们以开放的心灵接纳不同的意见。在这方面,联想集团前任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先生就向曾国藩学习,养成了自省的习惯,并由此形成了富有联想特色的"复盘"方法论。

2. 学习。通过获取新的信息,开阔自己的视野,可以拓宽"观察框架";通过了解新的思考逻辑,掌握更多的规则,可以更新"思考路线";通过借鉴新的观念,形成新的习惯,可以修正自己的"价值导向"。总之,通过学习,人们可以获得合时宜的心智模式,使行动更有效。

对此,需要破除对学习的认识误区,不仅通过阅读、听讲,获取新的知识或信息,也要扩大人际交流,向他人学习,尤其是接纳和欣赏差异性,积极向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学习。同时,要善于总结和反思,从工作中学习,把自己的经历当作最主要的学习途径或方式。

3. 碰壁。在当今信息泛滥、浮躁的时代,主动地自省和"学而知之"显得难能可贵,更常见的情形似乎是"困而知之":因为老办法行不通了,按照原有的规则得出的看法显得不伦不类,据此做出的对策和行动碰壁了,会促发人们产生觉察和内省。因此,不回避、隐藏问题,而是积极地面对问题、困难与挑战,积极地分析原因,尤其是反思自己内心的心智模式,是个人学习、提升的重要契机。

4.更换新的环境。心智模式的形成具有"路径依赖性",也就是说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与经历不同,心智模式也可能是不一样的。正如诺贝尔奖得主埃德尔曼所说,虽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由于各自的经历和目的不同,我们对某一特定事件的意义理解各不相同。在这方面,"孟母三迁"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外部环境对心智模式的影响作用。对此,换一个新环境,有助于个体心智模式的改善。

5. 换位思考。《列子》中有一个"疑邻偷斧"的小故事,形象生动地说明:当我们心里有了某种想法之后,通过心智模式"选择性观察"的机理,就会让我们发现更多能印证这种想法的事例,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判断。这是心智模式的自我增强特性。

6. 情景规划。在商业应用中,壳牌石油公司是第一家通过"学习如何浮现管理者的心智模式,并加以改善"而加速组织学习的大公司。它之所以能成功地度过20世纪70~80年代两次世界石油危机的巨大冲击,主要归功于运用"情景规划法"(Scenario Planning)来改善集体心智模式。

7. 深度会谈。相对于个人学习,与他人的交流,更可能让自己"豁然开朗",正如人们常讲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这方面,彼得·圣吉推崇的"深度会谈"(Dialogue)是一种有价值的交流技巧。在圣吉看来,"深度会谈"是深入地、高层次、高质量的沟通、倾听与共享,其目的不是探究真相,而是建立"共同的意义"。它要求自由地发掘微妙的话题,摒弃自己的成见,悉心倾听,并通过深入的理性思考,对我们认为理所当然或顺理成章的一些经验、工作程序、方法或假设提出质疑,借以发现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真正规律。因此,深度会谈是改善心智模式的核心方法之一,也是激发集体智慧的重要手段。


【心智模式的修炼一般可以这么做】

(1) 先认清自己的心智模式。

把镜子转向自己,是心智模式修炼的起步。借此,我们学习发掘内心世界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使这些反映浮上表面,并加以审视。在此过程中可以运用反思的技巧,放慢思考过程,是我们更容易发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行动。

(2)然后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再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

"自我超越"比较强调个人的健全发展,而"改善心智模式"进入到开放、交流的形式,从个体行为到集体开放、交流的过程。因此,只有亮出自己的心智模式,才能改善自己对于某些议题的心智模式。

在跟别人进行面对面的互动,特别是处理复杂与冲突的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相互探询"的方法,这样能够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相互探询,是指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思考明白说出来,接受大家的检验。



在练习"相互探询"这项修炼时,应牢记以下准则:

在说出自己的看法时:

(1)要使自己的推论明确化。(例如说明你是如何产生这样的看法,以及产生看法的依据。)

(2)鼓励他人探究你的看法。(例如"你看我的推论有没有破绽?")

(3)鼓励他人提供不同的看法。(例如:"你是否有不同的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或结论?")

(4)主动深入探询他人不同于自己的看法。(例如"你的看法如何?"、"你如何产生这样的看法?"、"你是否有不同于我所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

凡愿意承认自己思考上的缺陷,有知错必改意愿的人,就能诚心诚意亮出自己的观点,也能得到别人真诚的帮助,从而使自己不断学习,超越自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