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药治疗的七方是什么?很多人不太明白

 松248 2018-12-09
中医药治疗的七方是什么?很多人不太明白
         中医的治疗以方剂为主,方剂的起源很早,秦汉时代的《内经》即有十二方,并且有煎剂,丸剂,酒剂等区别。自后汉张机作《伤寒杂病论》,不但方剂的数量增加,而且方剂的疗效也相当高,后人尊之为“经方”至今沿用。自后汉以后,方剂随年代而扩充,方剂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应用方剂,是中医临床阶段的最后工作。主要是根据诊断所得,运用辩证论治的方法,对疾病予以全盘的认识和分析,意识上有了全面的概念,从而考虑处方治疗的法则,于是据方用药。我们在临床治疗疾病时,由于发病的原因不同,病人的体质各异,症状的轻重不一,所以方的组成,也有不同的类型,在古代就初步制定了七方,它们分别是: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种不同性质的处方原则。

一,大方 病有兼症,邪有强盛,非大力不能克之,如大承气汤的药品分量皆多于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主药大黄仍为四两,小承气汤也为四两,看起来好象没区别,但是大承气汤的厚朴是大黄的四倍,小承气汤的厚朴比大黄要少,大承气汤的枳实要比小承气汤多,大承气汤有芒硝,而小承气汤没有。所以,大承气汤为适量大下剂,小承气汤为缓下剂。因为从病的症状比较,症有缓急,所以方有大小。
二,小方 病无兼症,邪气较浅,用药少,分量也轻,中病而止,不伤正气。如张仲景的小承气汤的微下,小建中汤的微温,取其中病而止,力不太过。以大小建中汤为例,大小建中汤同为治脾阳虚而腹痛之方,小建中汤治疗病属渐起,由虚劳而成,症兼里急,惊悸失精,四指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则其势缓。大建中汤治疗,病属暴发,由寒气逆冲,病兼呕吐不能吃饭,腹中寒,上衝皮起,出现有头足,则其势急。小建中汤之脾寒,由血亏而滞,所以用桂,勺,姜,枣温血行滞,而脾阳自舒。大建中汤所治之脾寒,为阴寒上逆,中阳欲败,所以用川椒以驱寒,以姜温建脾阳,以人参补其中气,则脾阳始复。
三,缓方 虚延之症,须缓药和之,有以甘缓的,灸甘草汤,治虚劳。有以丸缓的,乌梅丸,治久痢。也有多种药物组合,长时间服用,使病逐渐治愈,如薯蓣丸,治风气百病。候氏黑散,治大风。又如四君子汤,治营养不良,胃机能衰弱及胃肠炎的长服方剂。

四,急方 病势急,所以方求速效。如张仲景用急下之法,宜大承气汤,急救。也宜四逆汤之类。盖发表要用汤,散。如以四逆汤为例,伤寒到了手足阙冷,下利清榖,脉微欲绝,则阴盛阳亡,症象危急,故以附子挽垂绝之阳气,干姜以温中以遏水,甘草调济附子的燥烈,此方有厚土制水,扶阳抑阴之功为温肾回阳的主方。
五,奇方 病有定形,药无牵制,意取单锐,见功尤神。如张仲景治少阴病咽痛,用猪膚汤,还有五苓散,厚朴三物汤,厚朴七物汤,都是以奇数命名的方剂,因为它们药味少,但较有劲。
六,偶方 偶对单而言,单种力孤,不如多种力大。如,张仲景用桂枝麻黄,则发表之力大,若单用一味则力太弱。又如桂枝汤,不单用桂枝,而用生姜以帮助,这就是偶方的意思。如大建中汤中,川椒,干姜均为辛热建胃药,均有促进食欲,镇吐止冷痛之功效,今两药并用,所以名为偶方。
七,复方 复,重复的意思,两症并见,则两方合用,数症相杂,则合用数方。如桂枝二越婢一汤,是两方合用,五积散是数方合用(包括:麻黄汤去杏仁,桂枝汤去大枣,平胃散,二陈汤)。还有除本方之外,再加药品,如调胃承气汤加连翘,薄荷,黄芩,栀子为凉膈散,再加麻黄,防风,白术,荆芥,芍药,桔梗,川芎,当归,石膏,滑石,生姜为通圣散。病复杂,药亦繁多。

岐伯说:“气有高下,病有远近,症有中外,适其至所为故也······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为奇,下者不为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致所,此之谓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