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曾力先生将自己收藏的三块带有文字的碑文,贴到了网上。我看了,很感兴趣,便进行了破译。说实在的,我一直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我相信仓颉造字是真实可信的、仓颉造的字一定会在某一天出现!果不其然,没想到它会出现得这么快、这么早!三碑的横空出世,一定会在中国文字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对中国文明史的研究,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衷心祝贺曾力先生的收藏,为国家、为民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堪称21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转载]马贺山:破译三碑的依据是什么? [转载]马贺山:破译三碑的依据是什么?](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12/0919/149151873_4_20181209073617450)
马贺山先生破译的一块玉碑碑文图片 《仓颉书》拓片
现在谈一谈我破译三碑文字的依据是什么?
首先明确一点,我不研究古彝文,但很关注古彝文、水书、东巴文、蒙文、藏文、满文、西夏文、契丹文、梵文等。我认为,三碑的文字应该属于仓颉的文字系统,与《仓颉书》较一致,具有古文皆简的原理。在此之前,我曾破译了《仓颉书》,破译了黄帝时代的20版玉版文字,我有了破译中国最早文字的实践经验和切身体会。当我破译完三碑之后,我可以明白无误的告诉读者的是:“这就是中国文字的源头——黄帝时代的文字!”除此之外,皆是无稽之谈。
发现和破译了三碑文字,就等于发现了三江源。尽管我已经跌了许多跟头,跌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我依然站在了雪山的顶上,看三江奔流、惊涛拍岸、大浪淘沙。
我能走到今天,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就像认字一样,一个一个地去认,无窍门、无捷径。我已耳聋眼花,只能去做认字一件事了。三碑文字的辨识就是用“以后证前”的方法,即用商朝甲骨文与碑文文字进行比对。如第一块玉碑里,有24个甲骨文字;第二块玉碑里,有27个甲骨文字;第三块玉碑里,有21个甲骨文字。每块玉碑内的甲骨文字,尽管存在着一字多形、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的特点,但仍能从全文中,分辨出每一个文字的字形、字义、字音,进而破解整碑的内容。
为什么要将碑文与商朝甲骨文进行比对,不与夏朝甲骨文、夏朝象牙文、夏朝玉版文进行比对?这是因为在商朝甲骨文里,保存了许多中国最早最初的文字。甲骨文曾出现过一种文化上的返祖现象,我把商朝甲骨文称为带尾巴的毛孩。换句话说,虞夏文字要比商朝甲骨文进步,虞夏文字是篆字、是夏篆;连黄帝文字里的字,都是篆字。请看三碑背面的文字,是标准的篆字,我称为“仓颉大篆”。实际上仓颉大篆与夏篆是一回事:夏,大也;夏篆就是大篆。而商朝的甲骨文是民间的俗体字。为什么商王室的卜辞不用官方文字?因为商民族是游牧民族,对文字不太感兴趣。当他夺取夏朝政权后,对夏朝官方文字采取排斥、冷漠态度,致使夏篆一度消失。幸亏与姒姓为一家的姬姓,又建立了周朝,恢复了夏篆的使用。——这正是周朝复篆的来龙去脉。
在这里提一提学术界主流对篆字的看法。长期以来,主流认为,商朝甲骨文就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夏朝文字还未发现,篆字不可能出现在商朝甲骨文之前,而距今8000年之前的贾湖遗址的刻划符号、7000年之前的双墩遗址的刻划符号、6000年之前的半坡遗址的刻划符号、4500年之前的大汶口遗址的刻划符号、3800年之前的二里头遗址的刻划符号,才是商朝甲骨文的源头。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拿不是文字的东西,当文字的源头,完全属于移花接木,张冠李戴;这都是受了郭沫若先生的影响。俗话说,“羊群走路靠头羊。”现在头羊死了,迷途的羔羊回来就是了。可情况不是这样,他们还在前进,而且越走越远。
愚翁是一个古文字界的业外学人,我没有把三碑文字看成是曾力个人的东西,而是将它们看成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的价值是任何一件国宝都不可比拟的,它无疑是21世纪一颗最明亮、最耀眼、最璀璨的东方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