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要:麻黄桂枝各半汤(寒热交替出现且相当,太阳少阳区别为少阳恶心,痒),汗与小便(提壶揭盖),汗为心之液(判断心脏功能),肝病先治脾再治肾,桂枝汤先刺风府风池(重点风来之处),桂枝二麻黄一汤(中风伤寒同时,热多寒少),白虎加人参汤(太阳传经阳明,经热白虎汤、腑热承气汤,大汗后但热不寒燥热大渴不解脉洪用此方,一般白虎汤不加人参,石膏重用)。”
01 — 条辨二六: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麻黄桂枝各半汤。 麻黄桂枝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杏仁24个汤浸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太阳病,8、9天,如疟状,有热有冷,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不呕,大便还好,一天发两三次,忽冷忽热。若此时
当有寒、热交替出现,用麻黄桂枝各半汤。桂枝治发热,麻黄治恶寒,发热、发冷时间长度差不多,麻黄、桂枝各半。 太阳证、少阳证,都有忽冷忽热的症状,区别在于少阳证有恶心,有恶心说明病不在太阳。 使用麻黄桂枝各半汤的依据是:身必痒。痒的原因是没有把病汗完全透发,汗到了皮肤但没离开,停在皮肤下面,是没有皮肤病的痒。 麻黄桂枝各半汤,可发一点表汗,得小汗,使小便排出来。
最热的药是硫磺,力量很强,对表症而言太过,吃了会裸奔。硫磺消水肿很快,一剂下去水肿消。太阳证用中热的药,及温性的,如麻黄即可。 麻黄要去节,只取无节的部分:麻黄的节是止汗的,身段是发汗的。
麻黄 麻黄桂枝各半汤
一剂药服用方法(煮3碗):
一般桂枝、白芍可用5钱,若流汗太多,用桂枝加附子汤补救即可。 汗为心之液
张仲景的治病思路,肝有病,先治脾(因为肝木的病会克脾土),再治肾(让肾水推动肝木正常相生),肝就会恢复。以此类推,治疗肾病时,一定会治心,再治肺。
02 — 条辨二七: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欲与桂枝汤则愈。 太阳病,刚开始服桂枝汤,病没有完全好,结果病人烦躁,桂枝汤证还在,此时针灸风府风池,再用桂枝汤就会好。 此为太阳中风的一种特殊情况,代表风寒在风府,这里也是风进来的地方,脖子是受风寒最严重的地方,桂枝汤服后全身发汗,但此处是受风之处。
平时脖子要捂好,尽量不穿无领的衣服,冬天很冷要上围巾。 03 — 条辨二八:服桂枝汤,不出汗,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如果吃桂枝汤,没有出汗,脉反而变洪大,再给桂枝汤,出现忽冷忽热,隔日再发,汗出必解,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剂量比麻黄多,一定是热多寒少,即可能发冷的时间约十分钟、五分钟,发热会1-2小时。 热多寒少,用桂枝二麻黄一汤,可根据寒热比例调整桂枝与麻黄的比例。 桂枝3钱,白芍2钱,麻黄1钱(3:2:1),杏仁3钱,生姜3片,甘草2钱,大枣10枚。麻黄先煮去沫。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均用于中风、伤寒同时出现的时候。 04 — 条辨二九: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里,甘草三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二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证没有治好,会进入阳明,也可能进入少阳。进入少阳的,会有机会进入太阴、少阴、厥阴,是六气图的逆时针方向传经。 进入阳明的有两种情况,即两种阳明症分别是经热用的白虎汤,腑热用的承气汤。
出现阳明证的原因,不是因为中风用了桂枝汤发汗,一般是因为在中风第6天的时候才来诊,开了桂枝汤回去正好到了传经的日期,太阳传阳明,出现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不会是因为太阳中风用桂枝汤出汗多而转阳明,汗多用炮附子固表即可。 阳明证,饮不能止渴,即为西医的糖尿病。 石膏一两起,大剂量用,因为壮热发高烧,全身烫。 白虎汤证诊断:喜喝冷水,发烧,全身烫,不恶寒,踢被子,讲话胡言乱语或不讲话。 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
人参 遇一般阳明证,发高烧,全身但热不寒,大便正常,用白虎汤,不加人参。 剂量:石膏1两,知母4、5钱,炙甘草2、3钱,粳米不用太多(否则煮成干饭)2、3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