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影编剧中的“节拍”

 高家 2018-12-10

这学期,我应邀在某大学里教授编剧课程,为了备课充分点,就又拾起多年前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以一种最简洁、具有实操性的方式来讲这门课,学生们反馈还挺好的,充满了兴致。

 

一般来说,每部电影有30——60个场景,场景,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多少场戏的意思,而每个场景里又有更小的结构成分,叫做——节拍。

 

按照业内最著名、资深的好莱坞编剧大师罗伯特·麦基的定义,节拍是动作和反应中一种行为的交替,这些变化的行为通过一个又一个的节拍构筑了场景内的转折。

 

他在《故事》一书中举了这么个例子:

 

——当闹钟响过之后,克里斯调侃安迪,安迪做出以牙还牙的反应。当他们穿衣时,调侃变成了讽刺,他们开始互相侮辱。

 

现在来到了厨房,克里斯对安迪威胁道:“宝贝,如果我离开你的话,那你就惨了。”

 

但是,安迪度她的吓唬回应冷淡:“我倒是愿意试试那种悲惨的生活。”

 

在车库里,克里斯害怕从此失去安迪,求他不要走,但他抱以嘲笑并且大肆挖苦。

 

最后,在飞驶的汽车里,克里斯对安迪大打出手。安迪还手,慌乱中猛踩刹车。

 

他流着鼻血,跳下车来,将车门撞上,大叫“我们完了。”愤然离开了惊慌失措的克里斯。

 

这个场景围绕着六个节拍展开,六个具有明显区别的行为,六个动作、反应的明显变化:先互相调侃,接着谩骂,然后是互相威胁和反诘,接下来则是恳求和嘲讽,到最后变成暴力相加,导向最后的节拍和转折点:安迪 结束关系、采取行动,克里斯目瞪口呆,万分惊恐。

 

我再举一个大家都看过的周星驰的票房最高电影《美人鱼》为例,里边有一个场景很精彩,就是林允带着邓超去看她“做鸡”的地方,这个场景里的节拍感也很清晰:

 

邓超和随从开着豪车耐着性子来到林允说的“做鸡”场所,把林允扔下就打算走;

 

林允到自己的烤鸡炉旁烤好一只鸡,却发现邓超他们不知去哪了。

 

邓超忍不住好奇心又掉头回来,发现原来林允真的是在烤鸡,林允邀请邓超来吃鸡,邓超推辞:“我怎么可能在这么低档次的地方吃这种便宜的鸡?”转身就要走

 

可是邓超架不住好奇心的诱惑,还是坐下来吃了鸡,顿时感觉很好吃,人间美味啊,并且感动得流下眼泪;

 

林允又邀请他一起唱歌《无敌》,邓超觉得好掉价,嘴上说是要走要走,可是又忍不住好奇心和挑战心参与进来“二重唱”,两人唱得是珠联璧合、嗨到极点;


林芸又邀请他去坐旋转飞车,邓超又觉得好幼稚,嘴上又是说要走要走,可是忍不住还是和林姑娘一起坐了飞车,玩得紧张刺激无比;

 

邓超为了答谢今天玩得这么尽兴,临别时给林姑娘写了张一百万的支票,林允拒绝了,邓超不相信他真能抵挡住这么多钱的诱惑,故意转头就走;

 

可是邓超忍不住好奇心又回头来看时,林姑娘真的把那张支票扔在火堆里烧了,邓老板感觉自己彻底被“打败了”,可是他不甘心,他问林姑娘:“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不爱钱的人。”

 

林姑娘很认真地说:“如果地球上连一滴干净的水、一丝洁净的空气都没有了,要钱有什么用?”邓超完全被折服,这一刻他爱上了林姑娘。

 

这个场景里边有很多个节拍,基本上是遵循着——林姑娘邀请邓超参与自己的游戏,邓超先拒绝又忍不住尝试,然后非常陶醉的节奏来回“打拍子”,最终的高潮节拍是林姑娘把支票烧了的那一个节拍,让邓超深深地产生了爱意,然后这个拍子结束了这个场景的戏。

 

为什么一个戏剧场景中要写出节拍来?


我认为,首先是要让每个场景的细节充满转折,吸引观众持续地关注故事的进展;其次是节拍的反复来回折腾主要是为了衬托和支撑高潮节拍——比如安迪终于和克里斯分手决裂、邓超彻底被林姑娘所折服。

 

而且,这种场景中的节拍感越清晰、越强烈,而且冲突不断升级直到高潮,这就使得故事情境呈现出类似音乐中的节奏感,让人们有审美上的满足。

 

那么,就有同学或者读者朋友会问了,能否实操一下,按照这个节拍的法则来试着写一个场景呢?

 

当然可以试试,我们就演示一下吧。比如,我们要写一场戏是关于主人公——某个沿海市区的领导,比如市长之类的角色,要让他在一个场景中给群众做出重要而正确、有价值的某种指示,比如这个指示的内容是——我们市里的个体户经济到底要不要坚持和发展的主题,那么这样的一个场景,作为编剧应该怎么样设计节拍呢?

 

我认为就可以这样写:

 

先是设计一个什么市里的大学教授的角色先出来说台词:个体户是历史上的阶段性产物,现在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是时候取消它了,今后我们的市里只允许大企业、大集团,最好是国有大公司的存在。

 

然后场景中就可以安排多名以个体户经济为生的群众演员出来表达愤怒、震惊。他们在戏里的身份都是摆摊卖水果、卖鸡蛋、卖糖水的个体户,长期以来靠这种个体经济养活了家人。


紧接着让某一家权威的主流媒体,比如什么市里晚报社的评论员之类的角色出来发表演讲,对那位大学教授的关于要取消个体户的谬论给予坚决反驳和回应。

 

这时候就可以出现“尿点”了,也就是让观众可以轻松一下,趁机溜出影院去上个厕所什么的:

——设计一个什么博士之类的知名人物从另一个角度出来说台词、和稀泥,表示不要对那个教授人身攻击。要允许思想和观点自由嘛,事情要一分为二地看,个体有个体的价值,大公司有大公司的优势之类的话。

 

紧接着这个场景中设计出一个50或者100人的专家研讨会场面,找一些有点名气但已经过气的老明星来饰演,让他们挨个发言,炮轰那些企图扼杀个体户发展、炮轰一切让市场经济倒退的可笑说法,场面要显得热烈、群情激愤的样子。

 

 这时候继续进入新的“节拍——安排一个更有点地位和身份的角色出来发言,比如市里社保局的宣传科长,他的台词内容主要从社保啊、职工权益保护的角度提出:


——应该让社会群众也参与到个体户的经营管理中去,不能让个体业主自己说了算了,别看你是一个人辛辛苦苦地摆摊卖点水果或者小吃,其实所有过路的、打酱油的群众也可以对你的小买卖进行指导,你不要以为个体户就是你自己事,你的事就是大家的事。

 

这种台词肯定会引发观众的强烈反响和情感上的震撼,深深吸引进这个场景中去了。

 

在这几个节拍的铺垫之下,这个场景就可以开始写最高潮的节拍了:

 

最后一个节拍让主人公,也就是男一号——比如市长,出来斩钉截铁、掷地有声讲话:要坚定不移地支持个体户的发展。然后陪同人员一片热烈的掌声,这个场景就可以结束了。

 

这样写的话,节拍感、戏剧的冲突性就出来了,让情节充满了张力,而且凸显了剧中主人公的观点是很有高度的、很有价值、极具创意的。

 

如果没有在一个场景中把节拍之间的转折设计好,直接就让主人公在开场时就说出某句世人皆知的常识性的道理,就会显得很平淡,也显得观点的价值不高,但是把节拍的来回冲突铺垫充分之后,主人公在高潮节拍中再关键性地说出某个道理,效果就很不同凡响和突出。

 

电影的编剧比其他艺术专业其实更难掌握一些,因为它既需要专业技巧的学习,更需要作者本人对社会现实观察与自身阅历的积累,今后我会陆续推出编剧课的系列内容,请读者朋友们多多指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