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览】事无定品 因人识见

 Purefact 2018-12-10

大千世界本就随着欣赏者的眼界不断变化,内在学识修养提高也意味着对外界的认知判断大不相同,当我们站得更高、视野更宽时,世界在我们眼中又是另一番模样。


明代洪应明《菜根谭》中载,“琴书诗画,达士以之养性灵,而庸夫徒赏其迹象;山川云物,高人以之助学识,而俗子徒玩其光华。可见事物无定品,随人识见以为高下。”


同样是面对琴书诗画或山川云物,有的人借以增长学识、怡养性情,有的则仅仅是看到外在形式。可见,外在事物本身并无一定的高低品类,不过是随着欣赏者的学识修养变化而已。


推而论之,遇事只有反求诸己、内向发力,才是正途。


《吕氏春秋》中载,夏后相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相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列子》中载,楚庄王向詹何询问治国之道,对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詹何认为,治国的根本在于治身,为政者如果保持自身修养良好,国家自然能够治理好,反之则不过是舍本逐末。


在传统社会,许多先贤正是从反求诸己之中悟道,创立功业,还有的则将其作为一条为人处世法则,终身践行。


唐朝韩愈在《原毁》中论及,“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北宋王安石在《礼乐论》中说:“不迁怒者,求诸己;不贰过者,见不善之端而止之也。”明朝王守仁《传习录》中载,“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不论是昌黎先生的“其责己也重以周”,临川先生的“不迁怒者,求诸己”,还是阳明先生的“学须反己”,讲的道理都相类似,遇事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有常常反躬自省,才是成事之道。


治理地方、统帅军队、为人处世之成败得失,看似取决于外部因素,实则考校的是领导者个人的学识修养。


晚清重臣曾国藩,早年在京城做官之时,曾经拜唐鉴为师,潜心研究理学,将修身养性之道在日常行为中加以践行。


晚清社会政治腐败、百业凋敝,面对这样的外部环境,能静下心不浮躁已实属不易,文正公却将修养心性作为每日功课,并由内及外指导其创立湘军、兴办洋务,成为少有的能将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之人。


梁启超早年读过曾国藩家书后,对照检讨自己,“猛然自省,觉得非学道之人,不足以任大事。自顾数年以来,外学颇进,而去道日远,随处与曾文正比较,觉不如远甚。”


从古至今,世间万物纷繁复杂,简而化之则不过是个人与外界的关系。传统文化强调个人之修身养性,将其作为处世之前提,要求个人在与外界相处时,向外要探寻事物规律,掌握改造世界的方法策略;向内则要修养心性,体悟与外界的相处之道,两者相互促进。


反求诸己,是说与外界相处遭遇不顺,问题可能出在自身德行上、能力上,也可能是脾气性格上,不能盲目责怪外界环境或苛责他人,要多向内寻原因,在反躬自省、默默积累的过程中提升自己,蓄势待发;


相反,若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则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而且会使人眼界闭塞,难以有所提升。


事物无定品,随人识见以为高下。大千世界本就随着欣赏者的眼界不断变化,内在学识修养提高也意味着对外界的认知判断大不相同,当我们站得更高、视野更宽时,世界在我们眼中又是另一番模样。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