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书法学习:《何如帖》到底该怎样临写?

 酒徒封侯 2018-12-10

前面三期王羲之手札分析之后,通过网友私信发来的临习作品来看,我觉得很多人已经基本掌握了其中的要点。但是,在帖中还有一些更为细节的内容,需要大家结合文章举一反三,并非文章就是帖中全部技法。好了,下面进入文章的主题——王羲之书法解析:《何如帖》。

读帖与审帖

读帖:「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这是王羲之写给朋友的一封信,内容一来是问候朋友的身体是否安好,一来是回复朋友上次询问的一件事。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一个便条,就好像现在我们给朋友发的微信一样。审帖:《何如帖》因中间一行有“何如”二字而得名,是介于楷书和行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楷或叫楷行。右下角“察怀充”三字并非原贴中的字,应该是这个叫怀充的人审阅过后题上的字。第二行最后一个“无”字,但只有上半部分,这是因为后代人翻裱导致的。这本帖的中部“告、之”两字看不清,这是纸质退变的原因。

章法分析

《何如帖》全帖两行半,全文27个字,(上图)第一行“羲之白”三字几乎在一条中心线上,“不审”二字从新定位(下面空出来一个字,这是表示对收信人的尊重),“不审尊体比复”六个字下来右边呈“右包状”;第二行上面大半部分都是行楷中规中矩,“中冷无”三字逐步向右下行,这是为了与右边的形成呼应;第三行上面三字角度“S”线,“白羲之白”四个字下来呈“左包状”,这与第一行的“右包状”产生了明显的对比,这个形象和我们两手合在一起捧着什么东西似的。

单字分析

《何如帖》中出现了三个“羲之”,不是说这三组不一样,而是说怎么不一样的:因为取势、用笔各异,所以才出现了不同的现象。这一点我们在学习后可以参考去创作,对我们在创作中避免重复有很大帮助。“白”字一圈都是方正,中间短横写在了左下,把空白留在了右上。我们在临写中最容易将这一笔写在中间,导致均等的现象。“如”字写得很有特点,我们的认知是“女”部大“口”部小,然而王羲之却写的与之相反,其实,这就是因为章法的需要,所以才出现结字的变化。“复”字的结字特点和章法中的“外包”很相似,左边向左凸,右边向右凸,把空白留在中间。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写左右结构的字完全可以参照此法。“寻、尊、迟”三字几乎就是楷书的快写,但在结字上又有别于楷书,因此,我们在临习时尽量避免使用楷书的方法。

笔法分析

《何如帖》中第一个“白”竖接横:笔锋藏在笔画内;第二个“白”竖接横:笔锋从竖笔里面提上。第一个“复”横接竖:笔锋藏在笔画内;第二个“复”横接竖:笔锋露在外面;第一个“复”撇接撇:是翻转笔锋;第二个“复”撇接撇:撇到头回锋再连。“尊”与“寻”字的长横都是为了拖住上面的部件,但却在用笔上完全不同:“尊”字横接横是从下至上,“寻”字横接横是从上至下。“寻”字的“寸”部横接竖:是交转用笔的连接,这个部首就是反向“圆”和正向“圆”的结合。

最后总结

从读帖到笔法一路下来,我们可以掌握《何如帖》的临习要点了,但我们最好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自己私下总结一下,是不是可以通过某一个笔法或某一个结字延伸出更多内容,这是我们临帖后要做的。如果我们只是为了临帖而临帖,那就没什么意思了。我的主张:分析,临帖,总结,再分析,再临帖,再总结......直到把这本帖临到“窒息”,所谓窒息不是人挂了,而是临到你再也发现不到新的技法为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驾轻就熟,接下来手底下自然就“随意自如”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