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家火烧 香飘600年

 成中行 2018-12-10

盛家火烧 香飘600年

盛家火烧 香飘600年

盛家火烧文化展示及加工展销大院。

盛家火烧 香飘600年

游客购买盛家火烧。

盛家火烧 香飘600年

擀面。

盛家火烧 香飘600年

翻面。

盛家火烧 香飘600年

定型。

盛家火烧 香飘600年

烧火。

盛家火烧 香飘600年

盖上锅盖,半蒸半烙制成火烧。

盛家火烧 香飘600年

出锅。

盛家火烧 香飘600年

成品展示。

【非遗传承人】——盛元淑

盛元淑,1943年生,斥山街道盛家村人,盛家火烧制作技艺第7代传人,烙火烧58年。2012年12月,盛元淑被评为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盛家火烧代表性传承人。

文化档案

威海市级项目:盛家火烧制作技艺

保护单位:斥山街道盛家村

盛家火烧是盛家村一门传统的手工技艺。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盛家火烧所有工序均为手工完成,保持了传统的制作工艺,是真正的天然绿色食品,它传承着荣成沿海的民俗饮食文化和风土民情,是荣成特色面食中的亮点。

当地人都知道,盛家村人制作火烧有个绝招,一般只用三把火就把火烧制熟。所以,盛家火烧出锅后,一面酥脆,一面柔软,中间白里透黄,层次分明,吃起来又脆又香,而且便于携带,便于贮藏,备受当地群众和出海渔民的喜爱。几百年来,凡是到盛家村办事、赶集、游玩的人,都要买一些盛家火烧作干粮;当地人家里来了客人,只要添一道盛家火烧,客人便会交口称赞,主人脸上也增添了几分光彩。

盛家火烧分三种口味:

第一种:无糖。不加任何辅助材料,原香原味,适合血糖高的中老年人食用。

第二种:含糖。在面粉中加入适量的鸡蛋、白糖揉和烘烤而成,出锅时香气四溢,酥软适中。

第三种:加馅料。在火烧面皮中加入红糖、豆沙揉和烘烤而成,香甜可口,甜而不腻。

在荣成,有这样一种美食,它是古驿道上过往行人用来填饱肚子的干粮;它是当地老百姓非常喜欢吃的一种日常面食;它也是漂泊在外的荣成人异常怀念的家乡味道。它就是——盛家火烧。

说到盛家火烧,不得不提的是斥山街道盛家村,该村是名副其实的“火烧村”,盛家火烧已经在这里传承了600多年。

盛家火烧万里香

走进盛家村,你会被浓浓的盛家火烧文化氛围所包围。村内有一座盛家火烧文化展示及加工展销大院,大门口建设了海草房样式的牌坊,两侧镌刻着引人注目的对联:胶东美食老字号,盛家火烧万里香。横批:麦味飘香。牌坊左边白色的墙上,写着醒目的大字“盛家火烧——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美食老字号、盛家火烧最盛家”,彰显着这个村子和盛家火烧的荣耀。大院门前南北村路两侧的居民墙壁上,绘制着先人们加工火烧的场面,并将制作技艺、烘制技艺标注在相应图片的旁边,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踏入盛家火烧文化展示及加工展销大院,一股香气扑鼻而来。大院四周墙壁上写着“盛家火烧香、传承600年”等宣传标语。北边是一排12间火烧加工车间和展销门市,西侧加工制作车间内,摆放着铁锅、案板等简洁的工具。锅台前堆放着一堆麦秸,4位巧妇正在勤奋劳作,热火朝天的加工场面和香喷喷的火烧味道,让人产生体验观察的极大乐趣。

加工车间东边是营销展示中心,其墙壁上依次镶嵌着盛家火烧文化宣传画框,详细介绍了盛家火烧的历史渊源、风味特色、制作工艺等详细信息,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即使不了解盛家火烧的人也能感受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画框的下边,摆放着一排干净整洁的玻璃橱柜,里面陈列着历史文物、文化资料、加工器皿、火食产品等珍贵文物。

据盛家火烧第7代传承人盛元淑介绍,盛家火烧有着600多年的历史,可追溯到元末明初时期。相传是来自河南汝南的盛家始祖盛伯全,带领3个儿子,选定盛家宝地,以姓氏命名,创立盛家村,将火烧独门手艺带到村里,此后世代相传,发展成为我市乃至胶东地区的美食老字号。由于火烧好吃好看,销售火爆,明代中期以后,全村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村中百分之七八十的家庭从事火烧生意。当年盛家火烧发展高峰期时,全村每天可制作火烧五六十担,耗费白面600多公斤。新中国成立前,石岛和斥山街头就有30多家盛家火烧销售摊点。20世纪30年代,村民盛德本到朝鲜谋生,在朝开设了“三把火火烧店”,华侨和朝鲜人非常喜欢,经常顾客盈门。

革命战争年代,盛家人积极支援前线,经常为八路军、区中队、民兵、支前民工等烙制赠送火烧。火烧因口感香甜、半月不坏、易于储存、便于携带、富有营养、耐饥强身等特点,成为前线大受欢迎的“拥军干粮”。盛家村先后涌现了15名革命英烈,其中多名是背着火烧上前线杀敌立功的英雄。

在著名的淮海战役、孟良崮战役中,盛家村有多名民工背着火烧前往,舍命支援前线。如今,在盛家村的精心经营管理下,盛家火烧重现辉煌,远销国内外,年销量2万多公斤,使盛家村成为真正的“火烧村”。

技艺独特见功夫

75岁的盛元淑是盛家火烧第7代传承人,她从小经常看爷爷和父母做火烧,并跟着学习制作,掌握了全部技艺。20岁左右出嫁后,盛元淑开始独立烙制火烧,有50多年的从业经历。目前,老人带着3个徒弟,不顾年事已高,每天早上5时就来到车间,和面、揉面、烧火、烙火烧,每一步骤都亲力亲为,十分认真严谨。“烙火烧可是个苦营生和累营生,不能吃苦的人干不了。”老人说,特别是炎热的夏天,室内高温闷热,烙火烧的人既要面对火苗直蹿的锅灶烧火,还要面对烫手烤脸的铁锅翻弄火烧,一不小心很容易烫伤。与此同时,还要不时下蹲烧火,频繁起身弯腰烙饼。因为长时间置身烟熏火燎、又累又热的的环境中,难受又遭罪,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干这个活儿。如今,盛元淑带领的3个徒弟,都是四五十岁的年龄,个个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看到这门手艺后继有人,盛元淑十分高兴。

记者被老人的手艺所吸引,也体验了一次做火烧的感觉。在亲身体验制作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盛家火烧有5处独特绝技:

——工具原始。烙火烧用的是老式锅灶、10印大铁锅,全部是原始工具。铁锅上面有三层捂盖,第一层是紧贴锅沿放着草编圆圈的裹布垫子;第二层是垫子上加盖高粱秆制作的裹布大圆盖子;第三层又在高粱秸盖子上再盖上厚厚的木制锅盖。这三层捂盖,既透气保温又保湿。和面有专用铁锅,揉制火烧用木制案板,制作火烧用钢制模子。

——用“引子粑粑”和面发面。“引子粑粑”等同现在的酵母,是用大米面和玉米面土法搅制发酵,再制成小粑粑状,晒干后在和面时使用。盛家火烧用自制的“引子粑粑”和面,具体做法是,头天晚上将“引子粑粑”弄碎加水,搅成糊状芡子,第二天早上用于和面。

——揉面制作。盛家火烧选用精制面粉。面和好后,在案板上用力反复揉搓成长条,使之匀和柔软,筋道韧性。然后用手掐成210克左右的火烧面坯,再放入一个直径13厘米、厚1.5厘米的不锈钢圆圈模子里摊匀压平,取出后加盖“盛家火食”戳记,即成一个雪白透亮的生面火烧坯子。

发制也有技巧,盛家火烧是饧火烧不饧面,就是将做好的生面火烧坯子一一摆放在木板上,然后放在热炕上,蒙上白棉被,春夏秋冬按照不同温度,饧面1小时至1.5小时,据经验观察生面火烧坯子饧好后才可下锅烙制。

——专烧麦秸。据盛元淑老人介绍,烙火烧要专烧麦秸,好处是易燃烧、火苗匀、火不“硬”、无炭火、好控制。用麦秸烧火,还解决了农村秸秆浪费污染环境问题,废物利用,一举两得。

——烧“三把火”。“三把火”,是盛家火烧的核心技术。火烧下锅烙之前,先在锅灶里添上麦秸,将锅烧热。锅热后,正式开始烙火烧。每烙一锅时,用白布蘸着少许花生油擦一下锅,这样锅滑易烙,也容易将火烧烙出好颜色,然后开始烧“三把火”。一把火:火烧下锅时快烧,为得是给火烧的一面烙出一圈好看的花眉。二把火:将火烧的另一面烙成金黄色。三把火:就是将锅盖上草编圆圈、高粱秸盖子、木制锅盖后,将火烧半蒸半烙,盖锅5分钟至10分钟,火烧厚度会膨胀到3厘米左右,逐渐熟透。

这其中,“三把火”是技术关键,烧轻了火烧不熟,烧多了就会糊,非常难把握。烧火期间,要用心和经验去掌握火候,做到心中有数,注意勤翻和转动火烧,保证着色均匀。发现锅里太干燥,可零星洒上一点水,保持干湿度合适。

盛元淑回忆:“三把火”来自“三袋烟”。过去农村贫穷,没有钟表看时间,她爷爷烙火烧时,用抽旱烟的方法来计时间。即抽一烟袋锅旱烟,大约5分钟的时间,每抽一袋烟就烧一把火,三袋烟后火烧基本就熟透了,这也就成了“三把火”的来历。

非遗文化传久远

盛家火烧用精制面粉,无任何添加材料,纯手工制作,纯原麦清香,纯田园风味,是人们红白喜事、馈赠亲朋、备作干粮、旅游购物、款待客人的上乘美食。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上一道盛家火烧,客人便会交口称赞,主人也顿觉脸上有光。据《荣成民俗》记载:“火烧,以斥山盛家村的最负盛名,面白如生,吃时香味四溢。”就是说火烧看起来像生的一样,吃起来非常爽口。

2006年,盛家火烧被评为“荣成市首批优秀旅游食品”。2008年,入选“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巩固了盛家火烧胶东风味面食老字号的地位,凸显了巨大的经济、旅游和文化价值。如今,盛家火烧已经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张闪亮名片。

盛家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十分重视盛家火烧的历史文化传承工作,大力扶持火烧传统名吃,使之发扬光大。村里无偿拿出12间原村办小学房屋和整个大院,作为盛家火烧的加工车间和展销中心,投资10余万元,改造房屋、新增铁锅、案板等设备,于2016年成立“荣成市盛家火烧有限公司”,实行企业化运营。同时,将盛家火烧第7代传承人盛元淑等3位火烧制作巧手招入公司,进行火烧生产并指导具体加工。设立产品和文化展销部,在“淘宝网”开设盛家火烧专卖店,广泛对外销售。目前,每天可销售火烧近600个,全年销售20多万个,远销全国各地及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在盛家火烧产业的带动下,盛家村拓宽经营思路,将结婚用的喜饼和胶东特色大馒头也纳入经营范围,同样在火烧加工车间里加工制作,不仅丰富了产品的类别,还形成了典型的面食系列文化产品。“无论是火烧,还是喜饼、馒头,我们都用传统制作方法和制作工具,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最醇香的口味,而对于很多出门在外的荣成人来说。吃到盛家火烧,就是品尝到家乡的味道,无论走到哪里,也不忘父老,不忘家乡。”盛家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盛跃松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