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世纶教授:治疗口腔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临床经验

 中医药拾掇 2018-12-10

冯世纶教授

经方泰斗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治疗口舌糜烂的经验

上热下寒为病本

苦辛开降除其根

一般老百姓都会把口舌生疮,口腔糜烂都称为上火,而一些医书也多认为是上热或者湿热。

如《素问·气厥论》:“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口舌证》指出:“口舌生疮糜烂,名曰口糜,乃心脾二经蒸热深也”。

《医方考·口病方论》:“口糜本于湿热”。

临床确实有为上热者,以法治之当然有效,但有不少患者为上热下寒,如囿于上热,必医有不周,使不少人含冤受苦。

胡老在讲解甘草泻心汤方证时,讲述了他1952年治验病例。

例1

患者为36岁五个孩子的母亲,家住北铁匠营。患口舌糜烂已两月不愈,多处投医无效。

视其方皆为山栀、黄芩、黄连、知母等苦寒清热泻火之品。

近口舌糜烂痛剧,难以进食,甚至饮水都难。

患者见人就哭,缘因饮食不足,奶水已无,难以哺乳双胞胎,孩子将饿死。

时感头晕,心下痞满,腹胀,便溏,咽干不思饮,舌红绛,口腔、舌严重糜烂及乎看不到正常黏膜。脉沉细。

胡老与甘草泻心汤加生石膏、生阿胶

炙甘草五钱,半夏四钱,党参三钱,

黄芩三钱,干姜二钱,黄连二钱,

大枣三枚,生石膏一两半,

生阿胶三钱。

结果上药服一剂即能进食,舌痛减,服三剂痊愈。

胡老讲道本患者来诊时已处危急关头,如投药再错,胃气大败,则危及三条人命,若投药正确,则使患者出现生机,因此辨证用药必十分小心。

分析患者症状特点:

上火是明显的,但为什么不用三黄泻心汤,而用甘草泻心汤?

一是:前医已数用苦寒不效;

二是:有头晕、心下痞满等症,为饮留邪聚,已示胃气不振,故是上热下寒之证,且示中气显虚而急迫者,恰为甘草泻心汤方证。

方中以半夏、干姜驱饮和胃,

以党参、大枣补中健胃除痞满,

用黄芩、黄连清上热,

并用大量甘草缓急安中,

因其标热也重,故加入生石膏以清热,因其阴伤而虚,故加入阿胶养阴生津。

因方药对证,故见效也迅速。

胡老常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口糜、口腔溃疡,跟其实习和进修者也多仿用。

但一位实习生开了甘草泻心汤,胡老却改为三物黄芩汤。

例2

王某,女,32岁,病案号29654.

初诊日期1965年4月2日原有脾肿大,血小板减少,常鼻衄和口糜。

3月11日曾患口糜,服半夏泻心汤加生石膏、生地黄三剂而愈。

本次发作已一周。舌及下唇溃烂,痛甚,口苦咽干,心烦思饮,鼻衄,苔白,舌红,脉弦细数。

胡老改方:

生地黄八钱,苦参三钱,黄芩三钱,炙甘草二钱,茜草二钱。

二诊:4月9日上药服三剂,口糜愈,鼻衄已。

按:

开完处方,学生曾问胡老:“本患者为什么不用甘草泻心汤加减?”

胡老只是说:“本例不是上热下寒的甘草泻心汤方证,而是里热、上热明显的三物黄芩汤方证,看一下方解便自

明”。

学生借此复习了三物黄芩汤方证。

该方记载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附方:《千金》三物黄芩汤:

治妇人草褥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与三物黄芩汤。

胡老在注解此条时写道:“产后中风,由于失治使病久不解,因致烦热。若兼见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即解。如头不痛但烦热者,已成劳热,宜三物黄芩汤主之。虚劳及诸失血后多此证,宜注意。”

读至此则豁然明了,该患者有鼻衄、心烦等,已说明里热明显,同时也说明津液伤明显,因此不但要清热,而且要生津。

故治疗时以黄芩、苦参苦寒清热的同时,重用生地黄、茜草凉血清热,生津增液,药后热除津生,故使衄止、口糜已。

古人善医狐惑病

依证治愈白塞氏

在讲甘草泻心汤方证时,胡老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1970年夏他刚从河南归来,

吕尚清院长告诉他,有一位某部女军人曾几次来找看病,

说数年前曾患白塞氏综合征,经胡老治愈,

但住意大利后病又复发,因特回国找胡老诊治。

对于西医病名本无所知,乍听之,不禁愕然。

不久患者果然前来,但事隔多编胡老己记不清楚,

经过一番问答,乃知数年前,该患者因口糜合并前阴蚀疮来门诊,服中药治愈。

近复发,在意大利确诊为白塞氏综合征,

主症仍是口腔及前阴俱有蚀疮,

与服甘草泻心汤加生石膏,

另与苦参汤嘱其熏洗下阴,不久均治。

以上是胡老口述的治验例,可惜原病历未能査到,其具体证治不详,但具体用药却记得清楚,今列于此:

炙甘草五钱,半夏四钱,党参三钱,

黄芩三线,黄连二钱,大枣四枚,

干姜二钱,生石膏一两半。

苦参汤即用苦参二两,煎汤坐浴。

按:

白塞氏综合征是1937年才出现的病名,中医没有专门的证治经验,

但有关狐惑病的证治早在汉代的医籍详有记载。

如《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甘草泻心汤主之”。

白塞氏综合征的中心证候是口、眼、前后二阴溃疡及皮肤、黏膜损害,其中口糜见于所有患者,其次以前阴溃疡为多见。

因此,胡老依据治疗白糜、狐惑病而治愈了该病。

应当说明的是,本例只是口腔、前阴溃疡,适于甘草泻心汤加生石膏治疗,

而白塞氏综合征尚有眼、皮肤、血管、消化道等病变者,应依据证候特点用药,不能仅用甘草泻心汤,宜注意。

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经验

外寒里虚胃皖痛

易攻为补常建中

西医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

因有X线、内窥镜等检查确诊,易形成统一认识,

但中医辨证治疗,因临床经验不同、学术观点不同等原因,往往出现分歧。

例如:

六十年代曾有一位西学中者,以总结老中医经验在杂志发表论文,说什么溃疡病多数是虚寒,治疗应用黄芪建中汤,论文一出即受到众人质疑。

说明多数中医重视辨证论治,并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但从杂志、书籍看,不少人往往忽略外邪与溃疡病的关系。

胡老在临床研究中注意到这一问题。

例1

王某,男,46岁,病案号181985.

初诊日期1965年11月30日10年多来胃脘疼痛,近来加重,在当地中西医治疗无效。

中药多是温中理气、活血祛淤之品。

西药治疗无效,动员其做手术,因惧怕拒绝手术而来京治疗。

近症:胃脘刺痛,饥饿时明显,背脊发热,午后手心发热,有时烧心,心悸,头晕,身冷畏寒,汗出恶风,口中和,不思饮,大便微溏,苔白舌尖红,脉细弦。

X线钡剂造影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溃疡面积0.4 × 0.4cm²。

胡老与小建中汤处方

桂枝三钱,白芍六钱,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

饴糖一两半(分冲)

二诊:1965年12月3日

疼减,手心发热亦减,但仍胃脘刺痛,背脊发热,大便日行一次。

上方加炒五灵脂二钱

元胡粉五分(分冲)。

三诊:1965年12月9日

胃脘痛己不明显,唯食后心下痞,四肢发凉,夜寐不安。将返东北原籍。

改方:茯苓饮

茯苓五钱,党参三钱,枳壳三钱

苍术三钱,生姜三钱,陈皮一两

半夏四钱

带方回家调理。

按:

胡老在患者走后讲道:“当表邪存在时,治疗不解表,专温补或理气血,造成外邪久不去,且引邪入内,故胃脘痛长期不愈。当治以温中同时解表,则胃脘痛很快缓解”。

本患者因有汗出恶风、头晕心悸等症,即有邪在表,并现表虚证,因为小建中汤的适应证,故服药三剂即效,服九剂症状基本消除。

小建中汤乃是桂枝加芍药再加饴糖而成,

桂枝加芍药汤原治太阳阳明合病的腹满痛,

今加大量甘温补虚缓急的饴糖,

虽仍治胃腹痛,但已易攻为补,治疗太阳太阴合病的时腹自痛,故名之为建中。

谓之小者,以其来自于桂枝汤,仍兼解外,与专于温补的大建中汤则比较为小也。

乍看是虚实是实

本是热血怎温中

一些人囿于溃疡病多是虚寒的认识,

因此临床往往不仔细辨证,动辄就与温中补气之药,不见疗效则加大药量,患者难以忍受,不得不换他医诊治。

胡老的医案中就有不少这样的病例。

例2

张某,男,40岁,病案号178517

初诊日期:1965年10月28日

1962年即确诊为十一指肠球部溃疡,去年又查出有慢性肝炎,经常疲劳乏力力,纳差,右胁痛,胃脘痛,时有头晕、吐酸烧心,怕冷。

前医辨证为脾胃虚寒,投与黄芪建中汤加味,服六剂,头晕加重。

每早起右胁痛,胃脘痛更明显,咽干思饮,大便干,苔白腻浮黄,舌尖有淤点,脉沉细。

胡老认为是少阳阳明合病挟淤的胃脘及胁痛

为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用药:

柴胡四钱,枳实三钱,黄芩三钱

半夏三钱,赤芍三钱,桂枝三钱

桃仁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

大黄二钱。

结果:

上药隔日一剂,服第二剂后胃脘痛己,服九剂后胁痛己,纳增,

大便如常。

按:

本例因有乏力、怕冷、纳差等,很易看作虚寒。

但如能仔细辨证,则不难发现,患者有头晕、胁痛、咽干思饮等,其证当属少阳阳明合病。

又有头晕、吐酸、烧心、大便干等,

为气上逆,胃气不降。此时应以降为法,用黄芪升提中气,必然加重气逆,因此出现头晕、胁痛、胃脘痛更重。

本例还有两个特点:

即一是右胁痛,

一是舌尖有淤点,为有淤血的特征。

因此,本例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并挟血,故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阳明,并以桂枝茯苓丸祛除淤血。

其中有半夏、生姜、桂枝、大黄降逆和胃。

全方标本兼顾,且方药对证,故见效迅速。

回过头来再分析患者的乏力、怕冷、纳差等,可知并非因虚寒,而是血,气滞不疏所致,辨证时当有所借鉴。

虚寒见证确实多

温补方药却不同

以上所述皆提到误用温补,是在强调注意解表(例1)和祛逐实(例2)。

不是说溃疡病不用温补,相反因溃疡病虚寒证确实多见,用温补的方法也就很多。

但胡老根据患者具体症状的不同,辨出不同的方证,而用不同的方药。

常用的方药有大建中汤、旋覆代赭汤、黄土汤、吴茱萸汤等。

今择其治验病例列述于下:

例3

甄某,男,45岁,病案号61442.

初诊日期1965年12月9日

1963年曾患胃脘痛,经X线钡剂检查确诊为胃溃疡,经治疗一度缓解。

近一月来又常胃脘痛,饭前明显,口干不思饮,时感头晕、乏力,大便溏黑,潜血强阳性,苔白,脉沉弦细。

黄土汤

伏龙肝三两,炮姜三钱,川附子三钱

党参三钱,炒白术三钱,生地炭八钱

当归三钱,川芎二钱,白芍四钱

艾叶三钱,生阿胶三钱,炙甘草二钱

黄芩三钱

结果上药服三剂胃脘痛己,六剂潜血转阴性。

例4

白某,男,32岁,病案号184285.

初诊日期1965年12月21日

胃脘痛反复发作已一年,近一月来加重,食前食后皆痛,常噫气,呕吐,心下痞,烧心,时脘腹胀满,苔白,脉弦细。

X线钡剂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下垂。

与旋覆代赭汤合茯苓饮加乌贝散:

旋覆花三钱,党参三钱,生姜五钱

代赭石三钱,炙甘草二钱,半夏五钱

大枣四枚,茯苓四钱,白术三钱

陈皮三钱,枳壳三钱,乌贼骨三钱

川贝二钱

结果:

上药服三剂胃脘痛减,噫气、呕吐减。服六剂胃脘痛已,他症已不明显。

例5

李某,男,33岁,病案号478529.

初诊:日期1965年3月16日

于1963年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近来常胃脘痛,饥饿时明显,泛酸,

欲呕,吐白沫,时头痛,腹胀,

苔白根腻,脉弦。

与吴茱萸汤合半夏厚朴汤加陈皮:

吴茱萸二钱,党参三钱,生姜三钱

半夏四钱,厚朴三钱,茯苓四钱

苏子三钱,大枣四枚,陈皮四钱

二诊:3月25日

上药四剂,胃脘痛、呕吐白沫、头痛皆已,泛酸减。唯胃脘尚胀。

上方去苏子,加木香三钱

砂仁二钱,增吴茱萸为三钱

三诊:4月1日药后诸症均已。

按:

以上是胡老常用的温中祛寒方药。

除此之外,尚亦常用理中汤、

附子理中汤、大建中汤等,这里不再

一一列举。

胡老还常用一些单方、验方。

如在缺医少药的农村用热豆油或花生油治疗溃疡病急性胃脘痛等,但非常强调辨证、辨方证。

同是温中祛寒,例3因有远血又有口干、头晕、乏力等寒热交错证,故用附子、白术、甘草温中祛寒,且用伏龙肝温中收敛止血,伍以生地炭、阿胶协力止血,佐以黄芩苦寒清上热。

例4则以中寒停饮、胃气上逆明显,故用旋覆代赭汤合茯苓饮,又因烧心明显,故加乌贝散。

而例5虽也是中寒停饮,但表现为饮邪

上犯明显,且腹张满明显,故用吴茱萸汤合半夏厚朴汤加陈皮。

即温中祛寒治疗溃疡病、胃脘痛是治疗大法,在确定具体方药时,还要细辨具体方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