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禹襄文集

 海season 2018-12-11

太极拳解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

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巳。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长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彼不动,己不动,彼徵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粘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发挥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粘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武式太极十三势行功要解

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

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太极拳论要解

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

发劲须沉看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

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

曲中求直,蓄而後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间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太极拳解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後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

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黏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後不先。

精绅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黏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後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後能极坚刚;能黏依,然後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馀。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太极拳论要解

解曰:先在心,後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动牵往来气贴背,敛人脊骨。要静,内固精袖,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末展,劲断意不断。

十三式说略

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

气宜鼓汤,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後,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四字秘诀

敷:覆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身法八要

涵胸,拔背;裹裆,护臀;提顶,吊裆;松肩,沉肘。

[身法八要]新解 张 方

“身法八要”最早见于成书在1853年~1880年之间的《廉让堂太极拳谱》,是武禹襄1852年师从陈清平后,又经反复演练及数十年的体验和积累总结出的太极拳经典理论之一。武禹襄传李亦畲之后,李家编撰成书得以流传,一百多年来一直是太极拳修炼的行功准绳。但由于每位太极拳界对“身法八要”的解释也不尽相同。笔者幸得吴、武二派太极拳的真传,对“身法八要”的发展脉络略知一二,又经十多年的修炼研究才对“身法八要”内涵稍有领悟。

一、前“身法八要”

前“身法八要”被李亦畲编创成一段七言四名诗歌,原文如下:“提顶、吊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丹田;裹裆、护肫须下势,含胸、拔背落自然。”武式传人对于“提顶”的诠释,郝少如先生言:“头劲正直,不低不昂,神贯于顶,提挈全身,谓之提顶。”吴文翰先生言:“将头劲骨竖起,头顶百会处若有一线上提,则可领起整个身体如悬空中。”阎志高宗师的弟子刘常春先生言:“稍微用意,神贯于顶,使头劲正直,不能误解为头向上挺拔,劲项伸长。”吴式传人多将“提顶”称之为“顶头悬”。吴英华先生说:“顶头悬”在练拳中有三个要求,即“头部要正直,但不能用力;颏部向内收缩,但不能僵硬;颈部要正直,但不能用力;颏部向内收缩,但不能僵硬;颈部要正直,但不能用力;颏部向内收缩,但不能僵硬;颈部要灵活。但不能晃动。”杨禹庭宗师的弟子王辉璞认为:“将”尾骶骨与鼻尖上下对成一直线“即可做到”顶头悬”。

笔者系武式阎志高宗师一派的传人,又是王辉璞先生的弟子。辉璞先生授拳时说:下颏一收,顶就自然提起来了,但陈明洁先生却不说“提顶”,而反复强调“提神”。近日刘常春先生向我传授阎志高先师的内功心法时也再三说,打太极拳一定要提神。神为何物?神是不可触摸的形而上的另类,只有以形而下的有形之物为基础才可让人理解信服。笔者经十多年的修炼体悟,认为:将“提顶”后移到“身法八要”的最后一项比较合适,因为只有将身体松沉到脚跟和脚掌上,把肩井穴沉落到涌泉穴上。你才能感觉到脚下有一股无形之力贯通周身,这时下颏自然会收,颈项自然会顺,顶也就自然会提起,气往下走,神往上领,虚领顶劲,实非有意去拔颈和提顶,而是太极拳的松沉之力作用的结果。否则难八虚灵之境。

至于“吊裆”一说,多解释为“脊骨根朝前运动托起小腹,小腹有上翻之势”(郝少如),或对“吊裆”的要求是:“会阴穴虚虚上提”(顾留馨),而阎志高先师在“后身法八要”中对“吊裆”的练法进行了修改。沈寿先生对“心中悬”的诠释是:“提顶、吊裆就像一条无形的线,通过人体中心垂直地悬着”,从字面上解释,这种说法没有问题。但太极拳修炼讲究的是体悟,窃以为:“心中悬”至少有二层内涵;一是太极拳以心行气,要求不偏不倚,身和心均求正。二讲“中气”不可下陷和上浮,修炼太极拳时如中气下陷人易消瘦,而“中气”上浮则易肥胖,看似红光满面,但却潜伏着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危机。“松肩”最忌压肩,松肩要顺着两侧45°斜下松落,将肩井穴张开,降气于涌泉穴中。肘尖在沉落的同时,要有内收之意,使两臂成外绷之势。气沉落的同时,要有内收之意,使两臂成外绷之势。气沉丹田是内外两家拳学的行功要则,戴家心意拳第四代嫡系传人戴魁先生晚年曾对心意拳的身法概括为:“提顶、抱肩、虚心、实腹。”气沉丹田既是虚心实腹的有效方法,又是修炼丹田内功的门径,丹田内功的深浅便成了很多门派的拳家们衡量功夫高低的标准。太极拳的各个门派都编创有丹田功法,武式太极拳的李派传人霍梦魁先师曾将丹田气拟为一副磨盘,左右腰子为两扇石磨,相对研磨旋转修炼丹田气。近年来有李派传人挺着小腹左晃右晃地行功走架,自诩为正宗练法。其实各门各派修炼丹田功方法各异均无可厚非,独太极拳不可。先不说近代那些大腹便便的太极名家的功夫和寿禄,读一读王宗岳先哲的拳论可知:“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因为气沉丹田,旋转成球,即使修炼有成,也不过是后天之气,非太极拳所求。太极拳之气非有意沉气可得,须身心松净,神入虚灵之境后,有先天之气或出现于涌泉、或命门、或夹脊、或印堂,均因人而论,无法先觉,如张三丰所言:无中生有。将神与先天之报融合后,可敛气入骨,得骨阳后方能转形换质,功臻大成。

阎志高先师于20世纪50年代在沈阳授徒时,学员高云武先生不解“裹裆护肫”的练法,便在饭庄设宴请教阎先生,不意阎先师知其企图后却拂袖而去。此事一直在奉天武林界流传,这就更增添了太极拳学者对“裹裆护肫”的渴知。其实阎志高先师传授的方法大同小异:如婴儿之三角巾从臀部向上裹起,再与溜臀相结合,臀部的肌肉就会向下向左右两侧分挣将裆和大腿裹住,使两胯不得散乱,裆劲撑圆,与《内功四经》中的“贴臀”相似。“护肫”还需独武式太极传人专练,而其他各派不取。肫乃胃也。郝少如的解释是:“两胁微敛,取下收前合之势,谓之护肫。”阎志高先师在传授的“后身法八要”中对“护肫”一说也有改动,窃以为“护肫”不可刻意求之,能松肩、裹裆,即有护肫之功效。 目前很多武式太极拳的传人行功走架都不练“下势”,而郝月如和郝少如二位前辈的拳照也是站着打拳。如果只求健身祛病,站着练拳无可非议,但要想练出真正的太极功夫,不“下势”苦练绝难有成。杨跟杨少侯学拳时,是在八仙桌下走架。有人说“下势”不利于放松,而太极拳求的就是一个松静自然。须把自己约束在一个难松难顺的条件下求顺求松,最后才能练成遂顺自然的太极功夫。有所谓武式太极拳家嫡传者说:武禹襄、李亦畲及郝为真三代宗师教拳时都不讲究下势,所以“裹裆护肫下势”不必强求。古人多穿长袍马褂,授徒时不方便蹲身坐胯,但你不能说他们自己闭门练拳时也不下势。从郝为真传阎志高的太极桩功看,武式嫡传对“下势”的要求还是很严的,以刘常春先生这么一位年愈77岁的老人,现今演示时也要做到“胯与膝平”。“下势”的高低是检验太极拳习练者功夫深浅的得重要标准。

近年来有李雅轩先生的传人认为“含胸拔背”源于后人太极门的形意拳传人,他们将形意拳的身法引进了太极拳中。其实不然,“含胸拔背落自然”这句歌诀出于廉让堂的《太极拳谱》,没有任何资料能证明李亦畲曾接触过形意拳。戴家拳讲究“身如石瓦、背如背锅”,束身时要束胯抱肩、缩胸弓背,传至李洛能的弟子们,山西和河北的形意拳家才有所改进,提出了“含胸拔背”的练法,各种内家拳的修炼都是还是略有不同。太极拳的“含胸拔背”与形意拳的练法还是略有不同。太极拳的“含胸拔背”必须与“顶头悬”相结合才能练得顺遂:先将下颏微收,膻中穴就会向下空洞的,自然会贴在背上,于是后背的双肩之间自然鼓起有外绷之意,这就是所谓的“含胸拔背”。这项身法如修炼得法可达到内家拳的“虚心实腹”和郝少如先生所说的“敛气入骨”等功效。“落自然”这三个字应该是太极拳行功走架的最高境界,以松静求自然,乃太极拳所追求之一贯大道。

二、后“身法八要”

2001年辽宁人民出版了阎志高先师的弟子刘常春先生所著的《武派太极拳》一书,这是首次向武学界比较系统地介绍20世纪初名震华夏的内家拳大师的太极拳法和剑术,使人们见识到与目前流行的武式太极拳迥然不同的拳架和练法。刘常春先生的专著中披露了部分鲜为人知的本门不传之密,如太极桩法和五行功及行功走架的一些独特的方法,对“身法八要”也有与众不同的诠释,根据阎志高先师的手抄本拳谱《永年县郝为真师太极拳行功歌》提出了“后身法八要”的理念。阎先师的手抄本原文如下:“提顶掉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丹田。裹裆护臀须下势,含胸拔背落自然。”后“身法八要”与前“身法八要”的不同之处是“护臀”与“掉裆”,阎先师传授的“护臀”是指“臀部松沉自然的前合内敛。”与当代太极拳技术中的“收臀”很相似,而对于“掉裆”则提出了与“吊裆”没有任何相通之处的内涵:“掉裆必须是以腰为宰,以脊柱为轴心,以身带动四肢而转换掉转方向。”笔者以自身的修炼体悟认为,鉴于阎志高先师不主张“裆部上提,二阴内收”,而“提肛和二阴内收是意识过强所致,这种做法脱离了‘道法自然,而顺其自然’的太极拳练功要求”。因此“掉裆”还应该有另外一层练法,即裆部松沉,以求虚圆,与提顶相系,一线贯通,将中脉抻直。而将“会阴”松开则有利于打通会阴穴,从而奇经八脉均能达到修道的要求。 阎志高先师(1882年~1961年)17岁拜入郝为真的门下,后毕业于保定武备学堂,其文化修养、武学根基和社会地位在郝先生的门徒中堪称翘楚。1928年以前他一直游戈于京津武林界,经常回永年向恩师请益,因此后“身法八要”并非是阎先师的个人臆想,应该有郝为真宗师对太极拳学的发展和创新的结晶,现辑二则以助众学:(一)“松字解:精神内敛,肌肉放松,由松人静,积柔成刚,内刚外柔,刚柔相济。”(二)“太极拳力与气:脱体力,生神力,非为无力;除浊气,换清气,非为无气。”

三、体悟的层次

修炼“身法八要”应遵循“知规矩、守规矩、破规矩”的程序进行。先将周身松沉下来,再把脚与地面打通,能体会到脚下之力后,再按“身法八要”的要求将周身贯通。“身法八要”是一个完整的功法,不可顾此失彼,求一而废其他,更不能用意过度造成周身僵硬,用意要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吴式太极拳门内有关于“身法八要”修炼的明训是正确的,即所谓“先实丹田气,次领顶头悬”。习拳者可依法实修。但修炼者不可轻求“丹田气”,因为先天一气并非是能求到的,虽然先贤将两胯比喻成两片合在一起的石磨,相对研磨旋转可得氤氲二气,但也必须是在意定神闲的状态下自然得道,千万不可用意追求。有关这一点,阎志高先师的遗训早有手书明示:“修炼顺序:以力生血,以血化精,以精化气,以气归神,此中不祗有甘苦可言,直有生死之险矣。学者可于力上求,无轻向气上觅,一人歧路戕生堪虞。古人之不轻传人,匪吝也。不忍以爱人之术而杀人耳。无明师真诀,切不可盲从冒险。”望学者慎重。

(转载网上,大家对武式太极有什么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