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堡太极拳新腾挪架初探(戚建海)

 水晶宫114 2014-10-22
赵堡太极拳第七代宗师陈清平是一位精通易理、才智超群,较为开明的太极拳明师,他对赵堡太极拳有继承,更有创新和发展。在传授赵堡太极拳时,他能因材 施教并且鼓励创新,在他的精心调教下,由原来传统赵堡太极拳,逐步发展为五个特点风格不同的赵堡太极拳。分别是:(1)赵堡镇和兆元的“代理架”,又称“赵堡快架”;(2)南张羌村李作智的“杈架”,又称“矮桩架”;(3)牛发虎和张静芝的“领落架”,又称“三合一太极拳”; (4)辛堂村人李景颜的“忽雷架”,又称“圪颤架”;(5)清平先师的“腾挪架”,又称“太极长拳”。
  因陈清平先师腾挪架重点是研 修先天八卦太极十三式。其理玄奥精深,要求分层次修炼,且须求学者,具备品学兼优、尊师重道、聪慧勤奋等品质。故能继承其衣钵者,据笔者所知,仅有距赵堡五十华里的沁阳西新庄人任长春。任长春晚年又将所学全盘授给沁阳义庄人杜元化。然而,由于战乱频繁,杜元化之后,这支腾挪架太极拳竟断绝了后嗣,所幸杜元化 编著《太极拳正宗》之第一册《启蒙篇》尚存,文中详细记录了与腾挪架息息相关的拳理拳法,这真是不幸中之万幸。
  尽管陈清平先师当年创造的赵堡腾挪架太极拳如今已无人会练。但他存留《总歌兼体用连联解》等系列理论仍然尚存,这些都是修丹悟道的重要秘论,也是提高技击水平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凡是欲探求太极拳真谛者,在各自的标准拳架定型后,认真地、一丝不苟地研修《总歌兼体用连联解》七层功夫,待七层功夫修成后,其拳架之特点和风格势必会 向着腾挪架的方向趋近,虽不能与陈清平先师当年演练的腾挪架相比拟,但我们将她叫做“新腾挪架”还是名实相符的。同道们若是能够以虔诚之心,持之以恒地坚持研修下去,将对探求太极真谛,促使太极拳向着修丹悟道的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的历史意义。
  笔者十余年来,对于业已失传的 腾挪架,在进行深入挖掘和探索的基础上,根据本人对《太极河图》、《来氏有极图》、《先后天太极图》、《太极拳十三式手法起源之图》、《总歌兼体用联连解》等系列拳理和易理的认识,创编了一套新腾挪架,现将我十余年来对新腾挪架探索、实践的点滴体会,奉献给同道:
  
  (一)新腾挪架的演练过程与众不同
  
   宏观而论,传统赵堡太极拳的五种架式,其定势基本相同,否则这五种架式又何以都叫做赵堡太极拳呢。所不同者,拳架有大中小和高中低之分。只有在套路演练 过程中方能体现出各自风格特点之间的差异。因新腾挪架在演练过程中,增加了先天八卦太极十三式的七层功夫内涵,所以相对而言,在演练过程中较其他四种拳架有明显的不同。
  
  (二)新腾挪架克服了单撇的弊端
  
  如今的赵堡太极拳传人,在做单鞭 拳式时,多数同道犯有单撇的弊病。杜元化书中由陈清平先师制订的启蒙规则指出:“每一动一着,左手动,右手不动为撇;右手动,左手不动为撇。”同道们在做单鞭时,往往右手变勾手之后,放在右边不动,接着再转动左手画弧,单鞭拉成。这是较为典型的单撇病。其他陈杨吴武孙各大流派传人,在做单鞭时,也都同样存 在着这种明显的单撇病。此病要害在于圈不圆,劲不整,力不浑,不易做到得机得势,故有散乱之弊病。新腾挪架就能克服这一通病,待将《总歌》七层功夫练完后,此病自可消除。
  此外,传统赵堡太极拳中的前招、后招两式,亦有瑕疵。在做前招时,右手动,左手不动;在做后招时,左手动,右手不动。同样都犯有单撇的弊病。我在演练时增加了“开合”与“领落”四式,促进了螺旋进极风格的形成,消除了这两式的弊病,可供同道参考。
  
  (三)改变了白鹤亮翅过程中的运行轨迹
  
   白鹤亮翅一式在赵堡太极拳中是极为重要拳式之一,故在套路中有多次重复。为使该式与太极炼丹术密切相结合,经反复实践和验证之后,我改动了运动过程中的 运行轨迹。将原来双手向上划半圆的运行轨迹,改为走下谷底圆弧形的运行轨迹,其定势仍然保持基本不变。意在与明代大易学家来知德绘制专供修炼内丹的易图 ——《来氏有极图》中“水火木金土”内旋原理有机地相结合,贯彻了先阴后阳逆炼成丹的修炼原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动后的白鹤亮翅,与王宗岳宗师《太极拳论》“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的两仪功夫和“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的四象功夫,能够紧密地相结合。仅从导引术角度看,贯彻了王宗岳宗师对两仪、四象论述的核心精髓。
   又据杜元化《太极拳正宗.溯始》披露,明代武当山云游道人《太极拳歌》有云:“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说明在人身腹部小太极(玄 机),尚未生成之前,要重视研修老子“人法地、地法天”逆炼成丹的两仪功夫,方能真正地体现道家始祖老子(道教尊称老君)当年修炼内丹的真传,也是修真悟道的根源。故曰:“太极之先,天地根源”。
  多年来,我十分重视天地阴阳两仪功夫的实践,我个人的切身体悟是:“所谓阳仪者,其根在脚,上 行于腿,主宰于腰,内炁领于手指,其内劲心法宜‘轻’,是进阳火,为顺修之法,称之谓‘龙升’;所谓阴仪者,其梢在手,导引怀内,内劲贯串于腰膝,法地于涌泉,其内劲心法宜:重’,是退阴符,为逆练之术,称之谓‘虎降”’。因此,笔者认为,只要能懂“两仪”功夫的内涵,就能提纲挈领,“四象”和“八卦”内 涵也就迎刃而解了。
  据此,中国古代道家道教倍加推崇“盗夺天地,逆转造化”的“天人地三才合一”修炼内丹的导引术,就能恰如其分地融会贯串于改动后的白鹤亮翅的拳式之中。对于修炼太极炼丹术而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一改多得,何乐而不为!
  为此,笔者赋诗一首,聊表丹道底蕴,以供同好验证之。
  诗曰:
  道家真谛何处寻,修炼金丹小太极。
  聚合四象法天地,奇经八脉运周身。
  
  (四)增加了拗步拳式,增强了个别拳势的难度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曾明确地告诉读者,他的第一册仅是“启蒙篇”。在《启蒙规则》中提出“三直”、“四顺”、“六合”法规是正确的,也是初学者必须遵 循的启蒙规则。杜元化之巨著共分八册,意在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教人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层次研修。因后七册已遗失,这无疑是近代太极拳的一个重大损失。
  我在多年教学和实践中感到,传统标准赵堡拳架,并非尽善尽美,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必要。对于学有所成、喜爱技击的青年学生,适当地增加难度是有必要的。于是我在新

腾挪架中增补了“搂膝拗步肘”和“开合转身拗步琵琶式”(右肘与左膝相合、右肩与左胯相合)。旨在提高“舍己从人,引进落空”技巧和技击强度,是对“启蒙 规则”技巧难度不足的补充。
  
  (五)破解了杜元化金刚捣碓的运行轨迹
  
  我在研修和探 索中发现,杜元化书中之“金刚捣碓”和“还原”两式背丝扣的图解,竟然练成七个梅花瓣似的椭形圆圈。很显然,这与当今赵堡传人金刚捣碓练法差异较大。原因何在?如果我们将每势都按照“一圆、两仪、四象、八卦”七层功夫研修,久之,金刚捣碓运行轨迹亦可与杜氏之拳势基本相同。同时还能将后天八卦中五行(进退 顾盼定)尽包含其中。邢喜怀先师“聚合阴阳逢在中”修炼内丹的核心理论,亦能贯穿其中,故请同道们不妨试一试。
  
  (六)增补了“虎跃龙腾”三跃步一式
  
   为使新腾挪架增补气吞山河的雄伟气势,引入了北宋太极拳南派宗师张伯端“虎跃龙腾风浪粗,中央正位产玄珠。”的修内丹原理,增补了“虎跃龙腾”三跃步一 式,不但有利于内丹的生成,还为新腾挪架增添了宏伟的气势,增加了“聚合阴阳逢在中”的修炼方法。这是笔者将南派宗师张伯端“龙虎丹法”以我的理解,引入新腾挪架的尝试和探索。
  
  (七)合理地运用了“哼、哈、嗨”三气
  
  陈清平先师六首歌 诀之三有云:“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是促进内丹生成的重要手段。只可惜当今的太极拳坛却似乎对它不屑一顾。一些人认为,哼哈二气只是在双人推手发劲时才会运用,这是一种误区或错觉。它是古传赵堡太极拳在行功走架时,专修刚落点和着熟的必备“秘密武器”。说他是秘密武器,是因为在走架过程中, 以轻声轻气地运用“哼、哈”二气,旁人不易听到。但也可因人而异,有时亦可“大声疾呼”,用以增强“英雄所向无敌”之气概,是借助丹田内气发劲的必备手段,故有利于增强发劲质量和发放力度的提高。
  如何才能做到“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呢?能合理运用大圈变小圈立体螺旋式旋转技巧,就能有效地拿住丹田。如能在改造后的白鹤亮翅拳式中合理运用“哼、哈”二气,对于修炼内丹和技击水平地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经多年研究和体悟,我在“哼、哈”二气之后,又增添了一个“嗨”气,构成“哼、哈、嗨”三气。我的切身体悟:常吐“哼”气,可促进内气直达中丹田黄庭宫 (脐上一寸五分);常吐“哈”气,有利于内气直达下丹田气海穴(脐下一寸五分);常吐“嗨”气,可使内气直达脚底涌泉,此谓催气之法。常用“哼、哈、嗨” 三气的催气法,对于逆式腹呼吸的早日形成,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常吐“哼、哈”二气者,有利于打通小周天;常吐“嗨”气者,则有利于打通 大周天。但吐气的声音大与小、轻与重、长与短,应根据拳式的需要和个人身体素质而定,要注意火候的合理匹配。不及者,火候未到,则不利于内气人气穴;过及者,火候过盛,则反耗自身元气,故要循序渐进,切勿滥用。
  将“哼、哈、嗨”三气引入赵堡太极拳架中研修,是促进内丹生成的催化剂。是为促进刚落点和着着纯熟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也是新腾挪架独特的风格之一。
  如上所述,如果我们把蒋发先师承留的赵堡传统标准拳架,比喻为一首优美动听的二胡独奏曲,那么新腾挪架就是气势磅礴,感染力极强的民族交响乐章。其“太极长拳”之名,也就由此而生。
   有关太极拳源流史的纷争,在上层个别人士的纵容和唆使下,最近太极拳界产生了动荡和多变的局势。广大赵堡太极拳传人坚持了原则,表现得格外地镇定和团 结,未被个别人的“强权”势力所吓倒。与此相反,遍布全国各地的新生代赵堡太极拳传人,犹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成长起来。值得庆幸的是,由于赵堡太极拳是张三丰祖师承传较为古老的拳种之一,是修炼内丹的道术。因此,一批批学士、硕士、博士,乃至海外归国留学生,闻讯纷至沓来,加入这一行列,提高了文化层次, 壮大了这支队伍。由于他们有科学的思维方式,他们已不满足当前的模仿式教学模式。他们大多渴望能以太极科学、易学原理和现代科学原理相结合,来诠释太极拳的真谛,明明白白修炼太极拳,以免少走弯路。这也是太极拳理论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需要。
  有鉴于此,我建议,大家团结起来,坚定信心,各自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认真研修“一圆、上下、进退、开合、出入、领落、迎抵”的七层功夫。待七层功夫完成后,势必会促进新腾挪架队伍迅速成长起来。
  一个既能体现“闪战腾挪,腾空挪净”,松柔兼备,刚柔相济,既有内家拳风范,又能体现“虎跃龙腾风浪粗,中央正位产玄珠”的“龙虎丹法”特色,更能体现“长江大海之水,滔滔不绝”和大圈变小圈、小圈变大圈,圈多复杂,气势磅礴的新腾挪架太极拳,将会奉献给社会。
  
  赵堡太极拳新腾挪架拳势谱
  (又称太极长拳)118势
  
  戚建海补充并修订
   每趟拳约15—20分钟预备式(静立1分钟)1、三开合;2、领落;3、金刚捣碓(进退顾盼定);4、右旋左进步反掌(右六封四闭);5、懒扎衣;6、 开合白鹤亮翅(象天法地);7、左旋右进步反掌(右六封四闭);8、中单鞭;9、变金刚捣碓;10、上步斜白鹤亮翅;11、卸步大;12、上步斜白鹤亮翅;13、虎跃龙腾(三跃步);14、十字手搂膝斜行;15、开合琵琶式;16、搂膝拗步肘;17、斜行;18、开合转身拗步琵琶式;19、左点脚; 20、搂膝拗步肘;21、上步高领落;22、束手解带;23、伏虎;24、擒拿进步指裆捶;25、转身肘底看拳;26、倒卷肱;27、卸步乾坤颠倒颠; 28、上步白鹤亮翅(象天法地);29、虎跃龙腾(三跃步);30、十字手搂膝斜行;31、右旋左旋;32、胸前靠;33、开合提手迎面掌;34、海底 针;35、闪通背;36、左右车轮(上三步);37、开合白鹤亮翅,(象天法地);38、左旋右进步反掌(右六封四闭);39、中单鞭;40、云手; 41、左高探马;42、转身上步右冲拳;43、右拍脚;44、转身上步左冲拳;45、左拍脚;46、转身旋脚蹬跟;47、三步捶;48、青龙探海;49、 转身敬酒;50、二起脚;51、跳换步分门桩抱膝;52、喜鹊登枝;53、鹞子翻身;54、右括膝;55、转身右括膝;56、左研手捶;57、右研手捶; 58、穿心肘;59、迎面肘;60、抱头推山;61、开合白鹤亮翅(象天法地);62、左旋右进步反掌(右六封四闭);63、中单鞭;64、前招;65、 后招;66、拉马蹲裆式(勒马式);67、野马分鬃;68、右高探马;69、左旋法地;70、双震脚;71、玉女穿梭(白蛇吐信);72、转身懒扎衣; 73、左旋右进步反掌(右六封四闭);74、中单鞭;75、云手;76、肋下针;77、跌岔;78、扫堂腿;79、右金鸡独立;80、转身左金鸡独立; 81、双跌脚;82、倒卷帘;83、卸步乾坤颠倒颠;84、上步白鹤亮翅(象天法地);85、虎跃龙腾(三跃步);86、十字手搂膝斜行;87、右旋左旋;88、胸前靠;89、开合提手迎面掌;90、海底针;91、闪通背;92、左右车轮(上三步);93、开合白鹤亮翅(象天法地);94、左旋右进步反 掌(右六封四闭);95、中单鞭;96、云手;97、侧身高探马;98、十字手;99、单摆脚;100、下步指裆捶;101、金刚捣碓(进退顾盼定); 102、右旋左进步反掌(左六封四闭);103、懒扎衣;104、右扎七星;105、回头看画;106、上步指裆捶;107、黄龙搅水;108、上步掏 捶;109、开合白鹤亮翅(象天法地);110、左旋右进步反掌(右六封四闭);111、斜单鞭;12、左扎七星;113、擒拿上步七星掌;114、退步跨虎;115、转身双摆脚;116、弯弓射虎;117、金刚捣碓;118、五开合收式(静立2—3分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