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直击高考】王越  宣宗岐 ┃紧扣选项,因题解诗  ——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四)

 山湖微波 2018-12-11

诗歌鉴赏是历年高考的必考点,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因能全面而深入的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一直以来备受命题人青睐。纵观近几年来的诗歌鉴赏试题,难度系数大多都在0.65左右,考生得分普遍较低。多数学生普遍存在诗歌读不懂,思路不清晰,答题不规范等问题。2017年起,全国卷采用了五选二的双选题形式,2018年又改为四选一,分值也由5分降为3分。这一新的变化表明,诗歌鉴赏题有降低难度的趋势。

面对考题的新变化,研究选择题选项设置的规律,分析错误选项设置的具体类型,借助选项依题解诗,在答对选择题的基础上更清楚地理解诗句内容,为解答简答题做好准备,不失为新一轮备考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探究选项设置的角度

    2017、2018全国课标卷六套试题的第14小题均为选择题,题干要求逐步趋于稳定:2017全国课标卷的题干分别考查了对全诗的鉴赏、对典故的赏析、对全诗的理解分析,侧重点各有不同。2018年三套试卷的题干要求统一改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比较这些“题干要求”之后就可发现,2018年的题干设置涵盖的范围更广,对鉴赏能力的要求更多元化。深入研究两年来各套试题的选项就可看出,诗歌鉴赏选择题的选项设置有以下角度:

1.理解诗句内容。读懂诗句、理解诗句内容是鉴赏诗歌的基础,利用选项帮助考生理解诗句、特别是理解难懂的诗句,这是命题人递给考生的一根拐杖,答题时若能充分利用这些选项,就会对解读诗歌起到帮助作用。例如2017年全国Ⅰ卷中“紫案焚香暖吹轻”是一个难懂的句子,选项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直接交代了该句是环境描写,指出了其作用,并告诉考生“紫案焚香”写考场肃穆,“暖吹轻”写环境怡人,这就帮助学生读懂了这个句子,为理解全诗做了铺垫。再例如2018年全国Ⅰ卷A项“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概括了诗歌的内容,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诗。

2.把握诗歌形象。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是作者表情达意、言志说理的载体,把握形象、感知其特征、领会形象背后的情志理趣是理解诗歌的关键环节,借助选项理解形象便能巧妙地切入诗歌。如2018年Ⅱ卷C项“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既写出了诗人的形象,又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借自己写一份书法作品的过程来表达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这不仅表现了诗人的一腔爱国热情,同时还表明诗人空怀报国之志却又报国无门,只能在纸上纵横驰骋的无奈与愤懑。2018年全国Ⅰ卷A项“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告诉考生,诗歌中“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这些方式,都表现了诗人内心苦闷抑郁,而他自己又在借这些方式来排解,抒情主人公形象便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3.解读诗歌语言。语言是抽象无形的符号,是诗人情志理趣的编码。阅读诗歌的过程就是解码的过程,就是把抽象的“言”借助想象、联想能力转换为具体可感的“象”,再通过对“象”的揣摩感悟体味出诗人要表现的“意”,因此,对诗歌“言”的理解感悟直接关系到对其“意”把握。如2018年Ⅱ卷D项“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该选项实质上是理解诗中“烛光相射飞纵横”一句中“飞纵横”这个词语,诗中是说上句的“墨色”与本句的“烛光”互相映射,诗人在此环境中纵笔挥洒,气势磅礴。而如果从选项中提炼出句子主干则变为“墨汁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墨汁飞溅”显然不是一个美好的画面,既不能写出诗人纵横挥洒的气势,更不能展示书法作品的特征,显然是对诗句中关键词语的歪曲理解。2018年Ⅲ卷D项“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明显考查诗歌的语言风格,让考生把本诗与名家名篇类比后再体悟其语言风格,感受语言特点。

4.体味情感态度。“情为诗根”,鉴赏诗歌若能紧紧扣住一个“情”字,体味出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态度,就算切中了诗作的要害。综观全国卷两年来各道试题所设的选项,几乎每道题中都有对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2018年Ⅱ卷B项“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的郁闷。”2017年Ⅱ卷E项“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等都是对诗歌感情态度的准确概括;而2018年Ⅰ卷B项“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困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和2017年Ⅲ卷D项“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扬名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对情感态度的把握则都有偏差。其中“不得不接受生活贫困的命运”显然是对诗句“男儿屈穷心不穷”的误解,句中的“屈穷”不仅指“生活贫困”,更指人生困厄,而“心不穷”也并非“不得不接受……命运”,而是表达了寄寓未来的热情向往;从全诗来看,白居易“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的理解也是错误的,从标题中的“戏赠”和全诗流露出来的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自嘲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是不在意“是否得到认可”。所以,关注选项中有关情感态度的句子,结合作品深入分析,准确感知作品的意蕴,是解读选择题最重要的环节。

5.辨析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凡是高考试题中被命题人选准的诗歌,在表达技巧方面大多都独具特色,鉴赏时通过选项指出这一特色,一方面突出了诗歌的显著特点,另一方面又能帮助考生理解诗歌内容。2017年Ⅱ卷所有选项都围绕尾联中的典故设置,既考查了表达技巧,有拓展了诗歌内容。而2018年Ⅰ卷C、D两项既分析了全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脉络清晰”的结构特点,又指出了尾联用“春柳笼轻烟”的新春景象表达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乐观豪迈的写作特点。通过这些选项,使我们对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显著特色均有了更清晰的印象。

6.结合诗句推断。诗歌语言具有蕴藉性,常用有限的文字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思想内容,“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古人对诗歌这一特点的高度概括。阅读理解诗歌,如果能从有限的语言文字入手推断想象,领会到诗中蕴含的丰富内容,就能拓展诗歌的意蕴,丰富诗歌的内涵。2017年Ⅱ卷C项“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正是从所用典故出发做出推断,表明苏轼对弟弟的担忧,能帮助考生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2017年Ⅲ卷B项“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是对元、白二人诗歌创作的评判,学生仅从白居易“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历史定位就可推断其正确性。C项“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这一推断显然误解了作者的意愿,由注解①“李绅身材短小,时称‘短李’”可知,“短”只是就其身材而言,并不是针对诗歌创作,并且由“时称‘短李’”可见,这是当时人们的普遍称呼,并非白居易一人这样称他。

二、梳理设置陷阱的类型

近两年全国课标卷六套试题涉及到的错误选项共有9项,具体分析就不难发现,诗歌鉴赏选择题常见的设误陷阱有:

1. 偏离诗歌主旨。 如2017年Ⅱ卷D项“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误,作为一首送别诗,苏轼主要是出于对弟弟安危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并不是要他展示“谦恭的君子风度”。

2. 误解人物形象。如2017年Ⅰ卷把考场肃穆、考生奋笔疾书的形象理解为“奋勇争先、一往无前的战士”。

3. 曲解重点词句。如2018年Ⅱ卷B项将书写时笔势的“飞纵横”理解为“墨汁”的“纵横飞溅”。

4. 不明情感态度。如2018年Ⅰ卷B项诗人“不得不接受……命运”的说法,显然没有把握好作者的情感态度,与后面的“不消沉”“气概豪迈”也有矛盾。

5. 混淆表达技巧。如2017年Ⅲ卷D项“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就是对诗中“应无分”这一反语的错误判断,“世间富贵应无分”表面是说“世间的富贵我本应命中无分”但世间富贵人人羡慕,本该人人有份,可唯独我命中注定就没有,因此,这句话只是对自己与富贵无缘的一种自嘲,言语之外充满了无限的心酸和不平,从心灵深处来说,诗人并不是“不介意”,这应该是对文中“反语”的言外之意没有悟透。

6. 推断内容无据。如  2017年Ⅱ卷B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作者用典是以李揆为例提醒弟弟注意安全,是对苏辙的担忧,并非要和别人比较,因此与个人的“卓越”没有因果联系。

上述两大类六个方面,是对近两年来的诗歌鉴赏客观题选项做出的简单梳理、归纳,并不一定能涵盖设置选项的所有情况和构置陷阱的全部奥秘,分类列举,只是想供大家从这些角度去思考、辨析,以期能迅速切入诗歌,在解答诗歌鉴赏选择题时做到心中有数、解读有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