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学教学设计论文写作研究——透过农村初中骨干教师“国培计划”的视点...

 heitudi 2018-12-11

现实中, 绝大部分一线数学教师论文写作的状况如何?他们的论文写作目的与意义何在?优势何在?困难何在?如何将自己的数学教学工作与论文写作活动有效地对接起来?如何将一篇优质课的教案改造成高水平的教学论文, 或作为某个课题论文的组成部分?数学教学活动、数学教学研究、数学教学论文写作三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当笔者接受安徽省农村初中骨干教师“国培计划”的培训任务中的课题之一———数学教学论文写作的教学任务时, 便不得不思考如何讲好这个课题.此时, 这一系列问题便油然而生了, 它促使自己认真思考与阅读, 找到帮助与灵感, 为回答这些问题作准备.本篇研究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在现实的培训课程实施中所形成的实践与探索活动的实录。


一、数学教学设计论文写作的实践意义

数学教学论文的写作与发表的主要目的是传播作者的思想、经验、技艺与课堂管理等的具体内容, 那就必然要产生社会意义, 例如, 数学教学设计论文的发表, 必然会促进人们 (特别是教育理论家) 的思考, 必然会对数学改革 (如课程实施的改革) 实践积累经验, 论文中解决了的问题及研究解决问题的提出、选择的研究方法等必然会对同行们产生启示, 借着发表论文杂志的平台, 作者、编辑与读者必然会形成某种松散的教学研究的“共同体”, 这样非常有利于集众智, 把一个难以解决的课题接力深入地研究下去等.这里限于篇幅, 只研究数学教学设计论文写作对促进数学教师自己的专业发展的实践意义, 关于它的社会意义与理论意义, 笔者将有专门的文字加以讨论.


谋求高质量、高水平的数学教学设计论文, 可以提升数学教师的综合素养.这是因为数学教学设计论文写作是写作主体以自己的数学教育思想、数学课程理念、数学教学观念、数学教学技艺等为基础, 分析数学知识、估计或推测学生发生具体数学知识认识时的心理活动, 然后, 经过数学教学法的加工处理:基于将“分析数学知识”所获得的要素及其组成的环节, 比对学生发生这个具体的数学知识 (的要素及其组成环节) 认识时所绕不过去的心理活动环节, 进行专门设计, 简化、典型化, 如寻求启发因素、缩短过程、把握难度、精简多余环节[1]等的加工改造, 形成优质数学课的教学方案, 这种方案几乎立即就会在教学实施中得到检验, 又可以形成教师的反思, 对原方案加以扬长避短地改进等形成新教学活动的循环.同时, 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情趣或忧虑等心理倾向性的体验, 工作态度甚至进取心等意志品质的取向;这些都可以构成数学教学设计论文写作的素材.


然而, 仅仅凭借这些素材还很难写成高质量、高水平的数学教学设计论文, 数学教师必须具备选择驾驭具体素材的论文形式框架, 讲究书面语言表达, 如锤炼文辞、遣词造句、形成文采等的能力.这一切都是教师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 数学教学设计论文写作对数学教师教学行为与写作安排这一整套环节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一个立志于在自己的数学教学中施展抱负的教师, 不会仅仅只满足于保质保量地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任务, 与此同时, 绝对不会放过思考与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活动的创造性与效率的机会, 不放过在每一节课上实践与检验基于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结合数学知识的具体化而设计出的教学预案的机会, 对课堂师生活动反馈的信息及时加以反思, 不放过机会并且作好准备 (假如自己讲这个知识点该如何处理) , 去听同行甚至知名教师的公开课, 通过倾听专家的评课等一整套环节, 最大限度地吸收这些同行或名师教学时的理念、技艺、灵感、课堂管理活动等的经验, 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不放过在课堂上留心学生的最富创意的想法的机会, 学生的思想该是多么清新活泼, 对知识是多么的好奇不厌, 思维活力是多么精力充沛, 接受新生事物时鲜有定式的干扰, 往往会有教师预想不到的独立见解, 这些可以反哺于教师, 正所谓“教学相长”;不会放过挤时间去博览群书的机会, 除了阅读数学与数学教育学等的专业杂志、书籍, 还会阅读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哲学、美学、神学、科学等著作, 通过广泛阅读, 海纳百川般地兼收并蓄各家思想、吸收各方观念、优化教学理念、形成多方面的教学能力、羽化成各项教学技术, 经由集思广益、整理思考, 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 造成概念或理论系统”[2]的态势, 从而加深对数学教育教学要旨的理解, 以此提升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综合素养.


总之, 谋求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数学教学设计论文, 可以扩展数学教师的理论视野 (接受或萌生先进的数学教育教学理念) , 构建或认同新的、有价值的数学课程理念, 优化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 创获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艺, 完善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 整合方方面面的数学教学经验、形成经验系统.最终可以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其一, 提高数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其二, 提高教师的数学教学实践水平;其三, 将理论与实践整合起来;其四, 练就选择表达素材的论文框架与生成文采的能力.据此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论文写作风格;以此全方位地提高教师自己的综合教育素质, 最终落脚于达到提高教学水平, 实现有效数学教学的目的。


二、数学论文写作的创新素材来源分析

从前述分析中, 我们认识到, 数学论文写作对数学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高要求, 是教师综合知识、综合能力、综合素养等的综合体现, 理论上说, 要想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论文, 这些要求的每一个侧面都应该不分伯仲、并驾齐驱达到同等的高水平, 才能在论文写作中实现理想的境界.但是, 在实践中, 个性化的数学教师的教学、研究与写作水平这三个侧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不可能整齐划一, 总是处于一种参差不齐的状态.那么, 论文写作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数学教学设计论文写作的第一要务就是解决素材来源的问题, 论文写作要求的是创新的素材, 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素材, 后者俯拾即是, 根本用不着去研究就能随手拈来.于是, 我们的讨论就从创新素材来源这个问题开始.


文贵于新, 新颖是文章的创造性的标识, 于是, 求新就成为写作活动基本的、必然的要求[3].写作求新的原因在于:首先, 反映了写作主体对某种事物 (或活动方式) 产生了新认识的客观要求, 写文章大多数是由于写作主体对某项事物产生了不同于一般的认识, 从而触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发的, 而不是他从自己的意识中突然创造出来的思想或事实;其次, 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化、科技的发展、认识的深入, 要求写作主体的观念也必须随之而改变, 这决定了论文的主旨立意的变化, 这一过程从不间断, 是日见其新的, 如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的变化就是如此, 这些给写作主体的文章写作创新增添了极大活力;再次, 从文章的读者的角度来看, 他们要求自己所阅读的文章必须有可资借鉴的新内容、新方法、新经验、新理念, 读者阅读文章时如果不能对某个课题产生新认识、形成新体验、获得新见解, 那么他的阅读就是在浪费时间;最后, 写文章只有不断求新, 才能使写作不断发展 (包括内容与形式) , 不断繁荣.因此, 写作求新是一条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 论文写作更是如此.


由此可知, 创新的素材是论文写作的先决条件, 否则, 写出来的文字必然是拾人牙慧, 是令人倒胃与反感的, 那一定没有多大意义与价值.因此, 论文写作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写作主体的创新素材来源问题.在选择素材时,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 一定要发挥自己的实践优势, 从自己的教学活动与日常工作中收集积累素材, 在这些素材的刺激下, 形成问题意识, 构建教学设想, 展开教学研究, 萌生写作冲动 (当然, 稍有写作经验的教师会发现, 问题意识反过来也在主导着写作素材的发现、选择与积累) .作为教学实践的主体, 特别是初学写作或写作经验尚少的教师, 切记不应该从理论与论文形式框架出发, 即先确定写作时立论 (论点) 的主题, 然后寻找论据 (证明论点) 的素材, 如此, 就有可能把自己还没有得到真知灼见、深刻见底的认识的东西塞进论文, 甚至可能不加辨别, 将毫无创新价值的东西作为组成论文的材料, 真是所谓的“放进蓝中便是菜”, 这不过是绞尽脑汁地拼凑字数罢了.


如此产生的结论是:一方面, 写出来的论文价值很低, 或者根本就没有任何价值, 因为写作素材没有创新可言, 所得到的往往是拼凑文字言不达意的结果, 写出的东西很难挖掘出数学知识内含的教育价值, 如此, 很难启发其他教师对那个具体的数学知识有新认识, 获得新启示, 从而优化读者自己的教学行为, 不能对现行的教学改革作出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 一线数学教师论文写作的目的, 并不是为写作而写作 (数学教学设计论文写作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追求论文的发表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最终落脚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知识资源的教育价值) , 如此, 很难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 整理教学活动成果, 反思已经实施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不能对教师自己的专业成长作出应有的贡献.


因此, 一线数学教师的论文写作与教育理论家的论文写作的立足点、课题的选择取向、达成的目的、写作时收集素材的手段、论证方式甚至行文语言表达等诸方面都大相径庭, 具有参商之别.总体上来看, 一线数学教师在提炼论文写作的主题时, 教学设计活动方面是一个具有绝对优势的非常好的素材来源之一, 因为, 每位教师在每一个工作日中的每一节数学课中, 都需要就某一个将要教学的知识点, 凭借自己所持有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心得与教学能力, 加之观摩 (通过现场或阅读作品) 其他老师已经发生了的教学活动与管理过程, 结合自己面临的具体学生的具体数学现实, 经由教学法的加工, 设计出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案, 并且这种方案很快地就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获得检验、鉴其得失、辩其真伪, 基于此进行调整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 每个教师都会逐步加深认识数学知识、加深理解学生发生具体数学知识认识的心理活动过程, 从而会形成直观的、独一无二的体验, 这种体验理论家是难以获得的.正是伴随着教学设计专业成长过程中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 形成了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论文写作时创新素材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 构成数学教学设计论文写作创新素材的重要来源。


三、一线数学教师数学教学设计论文写作的现实情况

虽然在教学设计方面, 一线数学教师具有很强的实践创新素材来源的天然优势, 然而, 在数学教师现实的教学论文写作活动与体验中, 具有写作意识的教师少之又少, 除非当某些教师为了某种目的迫切需要 (例如, 评职称要有相应内容的论文) 时, 他们便“闲时不烧香, 急来抱佛脚”, 仿照有关杂志上的论文, 拼凑自己的文字;然后找有写作经验的老师帮助修改, 通过各种途径 (有时是令人不齿的) 找相关杂志的编辑通融, 甚至花钱找代写论文的枪手 (要不然发表论文的代理市场为什么如此火爆呢) , 写成的那些东西, 其素材来源是没有创新可言的, 理论上也不存在多大创新成分, 读之, 必然会令人味如嚼蜡.试想, 这些东西投稿到了编辑部, 如何能够感动编辑, 使编辑心甘情愿地把它推荐给读者呢?读者阅读了这些东西又能得到怎样的收获呢?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 这是在浪费编辑的时间, 如果有个别编辑出于一种同情心的行为, 把它推荐于读者, 那也是浪费读者的时间 (更多的时候读者是不会阅读的, 从而会损伤那个杂志的信誉) .


笔者有机会作为几轮农村初中骨干数学教师 (不少于三年教龄是对受训学员的一项基本要求) 的“国培计划”的培训教师, 并且每次都讲数学论文写作这个课题.通过对受训教师培训前的问卷调查, 培训中的针对性询问, 培训后布置作为作业的课程论文的主题 (如下文的例子“三线十二角”教学设计就是其中之一, 目的是限制他们去抄袭) 的写作实践活动等一系列手段, 收集了这些一线 (限于接受培训的) 数学教师对论文写作的实践与认识情况的第一手材料, 发现对教学论文写作具有体验的教师不到百分之五, 在CN刊号发表过论文的教师一个都没有 (几位老教师直言不讳地对笔者说, 来接受培训的目的之一, 就是希望得到大学教师帮助, 可否在省级刊物发表一篇论文, 从而为评上职称创造条件) .从课程论文作业情况看, 尽管接受了一轮培训, 笔者也提供了写作的素材, 但是, 他们写成的东西, 基本上都是“大白话”的流水账, 超过一半的基本上没有成篇;在成篇的部分论文中, 要么没有内在逻辑, 要么所使用的理论与笔者所提供的这种创新的素材相隔甚远.


笔者对所出现的这些现象感到有些奇怪, 一线数学教师整天都需要探讨与研究自己面对要完成教学任务的数学知识, 面对自己嗷嗷待哺的、思想清新活泼的学生 (因为对具体的数学知识与具体发生数学知识认识的学生必须要深入思考才能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好的教学方案) , 整天不遗余力地忙于教学设计方案、方案的实施活动与课堂管理行为, 并可以立即对这个方案的得失加以检验, 那是一定会打磨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火花的, 应该是很好地具备了在写作时的创新素材的来源的条件的, 也不缺乏教学与思考的经验.那么, 在如此良好的环境氛围中, 为什么写不出像样的教学设计论文呢?


当笔者问及他们是否有过公开课的经历时, 所有的教师都说自己上过公开课, 有的教师甚至上过县级、市级示范公开课;当笔者问他们, 你的公开课的教学活动序列方案是如何出台的?是抄袭他人现成的课例呢?还是自己设计的呢?教师们众口一词地说, 结合阅读他人的相关成果, 自己 (或与其他老师合作研讨, 或请教其他老师) 设计教学方案;当笔者问他们, 你的公开课的主题是如何确定的呢?大多数教师说是自己选择的, 也有少部分教师说是教研组确定的;当笔者问他们, 通过设计公开课的教学活动, 你有什么收获?教师们一致认为收获颇丰, 因为, 公开课是展示自己教学能力与水平的窗口, 因此, 非常重视这件事, 一般都要经过阅读, 吸收当代数学教学理念, 消化其他教师 (通过阅读论文) 教学设计的具体途径, 引进他们课堂教学中的管理经验, 少数教师还提及了杂志上关于某个知识点的论文所写出的教学设计活动存有缺陷, 及其自己的公开课上对这些缺陷的处理等;当笔者问他们, 你们想到了这些教学研究活动的成果就是构成写作教学设计论文的绝佳素材吗?极少数教师表示肯定与理解, 大多数教师对此感到茫然无知, 后者认为这是教学, 不是研究, 他们反过来向笔者发问, 论文就是基于这些东西写出来的吗?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 对他们解释说:


首先, 不少教师甚至部分数学教研员都将教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看成同一件事.其实, 这种认识是不完整的、有问题的.这种认识的背后反映了其对数学教学研究的误解, 也可以说是对数学教学研究的简单化、片面性的认识.实际上, 数学教学研究是设定了问题 (一般是从教学实践中提出来的) , 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一整套过程, 包括查阅文献、调查实验、熟悉理论等, 它们都是这一过程不可缺少的几个重要环节.而论文写作只不过是研究的尾声, 是将研究成果用文字的形式加以表达而已.正如解一道数学题, 研究的过程就是寻求思路的过程, 而论文写作就类似于将已经发现了的思路字斟句酌地表达出来,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逻辑性, 而发现思路的过程就有许多思维形式 (比如直觉思维等) 的介入.由此可知, 数学教学论文写作不是数学教学研究本身, 但是它又离不开已经通过研究而占有的材料内容、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法的选择等, 它是研究活动过程的整理与记录, 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的一种符号与文字组织形式.其实, 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研究活动产生内容, 写作活动形成表达这个具体内容的形式.


其次, 数学教学论文写作的环节与教学研究的环节是同步的.我们对比分析教学设计研究与教学论文写作的相关环节.第一步, 主题的确定.教学研究主题的确定来源于教师对某个知识点到目前为止的教学效果感到不理想、不满意, 或偏离了当代教育理念 (如灌输式教学、训练式教学等) , 或找不到体现当代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实践途径, 或体现当代教学理念所做成的教学设计效率非常低下等.它对应于论文写作的这一步可以冠之为“问题的提出” (有时不需要明确地写出来, 而是隐含于论文的字里行间) 这个标题.第二步, 查阅文献.当主题确定之后, 教学研究活动的展开一定是先看看其他老师关于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活动是如何进行的, 已经进展到了哪一步, 得到了怎样的成果, 怎样体现当代教育理念的, 课堂教学采用了哪些技术, 课堂上管理还有怎样的漏洞与缺陷.它对应于论文写作的这一步可以冠之为“文献综述或者文献述评”这个标题.第三步, 展开研究活动.研究方法的确立, 研究难点的突破, 研究成果的检验等, 论文写作可以冠之为“研究过程”这个标题.第四步, 研究结论的确定.教学研究就是通过研究活动过程而得到相关结果.论文写作的这一步可以冠之为“结束语”这个标题.


由此, 我们看到, 当一个教师认真地准备一节公开课时, 他就是在真真实实地做研究了, 如果他对所要教授的知识点有了不同寻常的理解、对学生掌握这个具体知识点的心理活动环节与过程的推测获得了正确的结果, 在教学活动方案的设计上做到了推陈出新, 或在课堂教学管理上获得了超出一般教师的管理方法, 并且经由课堂教学过程的效果检验证实了这种教学设计的构想是可以实现的.这些就为数学教学设计论文写作提供了与众不同的创新素材, 有时, 只要将这些如实地记下来, 就内含了感人的力量, 当然, 在写作论文时, 还需要考虑组织这些创新素材的论文框架的选择, 加以文辞锤炼与润饰, 就有可能成为一篇有价值的、高水平的、高质量的教学设计论文.


那么, 我们在调查一线数学教师论文写作与发表的状况时,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糟糕的结论呢?这是因为, 教师没有认识到他自己每天所作的教学工作就是教学研究本身, 总是把教学研究与教学论文写作看得很神秘, 甚至于对此心存恐惧, 认为研究与论文写作不是 (像自己这样的) 一般教师可以完成、胜任的一项工作.由此发现, 绝大多数一线数学教师的论文写作没有取得成果的原因虽然很多, 但是最重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养成写作意识, 或者说写作意识处于沉睡的状态.因此, 笔者在“国培计划”中的论文写作课程中, 将关于这个课题培训的主要着力点放在首先唤醒这些受训教师的论文写作意识.有了论文写作意识, 再由这种意识产生写作冲动, 就可以反作用于教师的教学研究, 开拓阅读的范围, 提升阅读内容的层次, 形成锤炼语言的表达能力, 进而整体提升数学教师的教学素养。


四、唤醒一线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论文写作意识的实践探索

中医讲究“对症下药”, 要达到治病的目的就要细心诊断, 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探清病因的症结之所在, 而病因绝不同于它的外表的症状.对于普通的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论文写作的现状及其产生的首要原因 (症结在于教师没有养成论文写作意识) 的精准把握, 笔者在对受训教师进行培训时, 首先要做的事在于唤醒他们的教学设计论文写作意识.笔者对此还认识到, 对于一般普通教师来说, 这种唤醒的方法, 必须要从受训教师自己亲身经历的教学实践出发, 运用成功的论文写作的实例, 使他们感觉到似乎是发自自己内心的体会, 从而深入其境,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达到感同身受的层次, 这样的培训, 才能对他们起到当头棒喝, 形成振聋发聩的效果.这里我们选择笔者所采用的五个例子中一个文字量较小的例子:


课例设计“三线十二角”知识的教学:如图1, ∠1与∠2;∠1与∠3;∠2与∠3分别是怎样的一对角 (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

受训教师中有三十人 (共四十二人) 利用标准图形及其变式的形式, 希望指导学生使用类比的心理过程, 产生分类方法.然后, 举大量的 (其中, 有一位教师选择了19个) 例子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 不断变换图形的非本质特征, 几乎是在课堂上带领学生用穷尽一切的各具特殊性的图形, 企图帮助学生达到内化的“方法”驾驭新情境所出现的特殊图形的目的.这节课上下来, 从教学过程与结果中发现, 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效率非常低, 这么一个简单的知识点, 花了整整一节课时间, 还拖堂了, 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结果.采用这种方式教学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只是从现象性层面上分析“三线十二角”这种知识点, 没有深入到知识点的本质结构, 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更为优化的教学设计方案是不会产生的.好在还有八人设计出了以下的教学活动过程:

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生1:弄清楚组成这两个角的三条直线中哪一条是“截线”, 哪两条直线是“被截线”……

师:如何区分出图1中这三对角各自的“截线”与“被截线”?

图1


图2


生2:取最简单的图形, 如图2, 对∠4和∠5而言, 直线c是“截线”, 直线a、b是“被截线”, 显然, ∠4与∠5是一对内错角……

生3:a是∠4的边, 但不是∠5的边;b是∠5的边, 但不是∠4的边;而c既是∠4的边, 又是∠5的边.容易知道c是“截线”, a、b是“被截线”.

生4:我们可以获得如下规律 (分类的一种标准) :在“三线八角”中, 要讨论的有不同顶点的两个角的公共边是“截线”, 单独作为两角中某一个角的边的两条直线就是“被截线”.

师:我们也可以如此解释, 当我们拿掉这三条直线中的一条时, 如果还留下完整的一个角, 那么这条被拿掉的线就是“被截线”;如果两个角都同时消失了, 那么这条被拿掉的线就是“截线”.

师:大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4]


这样的教学设计基于教师对这个知识点的本质性分析.当我询问为什么会想到如此教学设计时, 其中一位受训教师 (具有17年教龄) 回答说, “是对这个知识点的本质特征加以认真思考与分析的结果, 具体的想法是, 为什么在经典典籍 (如《几何原本》与过去的老教科书中) 中, 关于它的表述总是迂腐的‘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这两条直线称为被截线, 第三条直线称为截线’呢?提示我在这个问题中, ‘被截线’与‘截线’这两个概念应该是非常重要的, 由此联想到了‘被截线’与‘截线’的区分可能决定了‘三线十二角’中的角的形式上的分类, 那么, 如何区分‘被截线’与‘截线’呢?通过又一轮的分析活动, 得到了是由所讨论的组成这三条直线的一组角的边所决定的, 如此, 获得了要讨论的不同顶点的两个角的公共边是‘截线’, 单独作为两角中某一个角的边的两条直线就是‘被截线’的诀窍, 从而获得了如此的教学设计.”


这种从知识点的现象性层面深入到了本质性层面的分析活动结果, 启发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设计具体教学流程来体现“以神御形”的要旨, 引导学生选择了一个最简单的图2, 通过对图2进行分析, 得到了“要讨论的不同顶点的两个角的公共边是‘截线’, 单独作为两角中某一个角的边的两条直线就是‘被截线’”.同时, 教师使用了一种指导学生操作的更为通俗的说法 (这不是多余的) , 这种说法是个御“形”之“神”, 也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之“睛”, 形成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毕其功于一役”的通用方法, 非常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不同于前面的那三十位教师采用的教学途径, 想从纷繁的表象上引导学生构建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教学途径效率低, 价值也低.


有了这样分析知识点结构的认识, 并且基于此设计出了这样的教学方案, 就会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记下来, 就是一段非常有价值的文字, 如果配之以从前一种方法转化为后一种方法教师真实活动的动机与力量的来源, 这就挂上教育教学理论了, 也是启发一般数学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一个非常动人的材料, 由此, 作为一个教学活动与管理的例子 (也可以独立地写成一篇教学设计论文) , 可以增色不少.结果, 以它为例, 写成了文4 (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初中数学教与学》2015年第7期全文转载) .由此可见, 由这种创新的知识点的分析, 就奠基一篇好的教学设计方案, 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率与效果, 写成教学设计论文, 也极容易感动编辑、感动读者.


通过这一系列 (上面的这个例子只是其中之一) 从课例到论文写作接力活动的成功的例子, 极大调动了受训学员的热情, 至少有十一位受训教师把自己认为在公开课或平时教学活动中做成的比较好的教案展示在笔者的培训课堂上, 在我们的讨论下, 加以修改与完善, 再由供给者执笔成文.其中, 有两篇文章发表在省级刊物.由这些成功的个性案例, 受训教师感同身受地认识到他们所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活动, 在某个侧面肯定是有价值的, 如果确实具有创新的材料, 就可以以此为基础, 向论文写作方面努力, 仔细考虑论文框架, 行文表达, 加以推敲与修改, 写出的论文就有可能感动编辑, 得以发表与传播.这是切实可行的途径.


五、简要结语

杜甫在《偶题》一诗中云: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学习数学教学设计论文写作, 可以提高广大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这些素质的要素具体表现为:其一, 提高教师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敏锐性;其二, 提高教师估计、推测学生发生数学知识心理活动的颖悟性, 从而提高与学生进行“心理换位”的能力;其三, 提高教师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与课堂教学管理的能力;其四, 提高论文写作谋篇布局组织材料的能力;[5]其五, 提高教学反思的能力;等等.唤醒教师的数学教学设计论文写作意识, 启发与提示他们掌握写作素材的选择、突出主题的手段, 选择驾驭素材的表达框架, 处理好素材与表达框架之间的关系, 是初学写作的教师学习写作的基本性技术要求, 也是通过“国培计划”培训数学教师论文写作课程的立足之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