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编辑分享】青年数学教师论文写作之浅见

 王跃树数学 2016-10-19


   在出版行业工作近十年,十年的时间
,阅文无数,耳融目染,多少对论文写作会有一定的想法和认识。和资深编辑、一线写作高手比起来,笔者没有成熟的观点、高深的理论。仅仅是论文写作的一些基本做法,希望对一线教师论文写作入门有一定的帮助


论文写作可简单地分为两部分:写什么,怎。看起来简简单单的两部分,写起来可没有想象中容易,本文就从这两点入手来谈谈论文写作的方法


写什么


写什么,也就是论文的选题,即论文写作的对象和内容。常有人这样说“没有教学就没有教学研究”,有了教学研究,我们的论文就有了写作的素材,因此说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有论文写作的第一手资料。我们知道,和教师密切相关的教材、教学、学生,从这三方面来收集写作素材,教师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也更容易着手后面内容的补充。所以笔者就从这几个方面举例来谈一谈如何在教学中抓住写作的素材。


1.1解读教材,灵活教学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执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计划的重要文本,深度解读教材的作用不言而喻。教材是教师教学的蓝本,是教学的依据,但是“依据”不能成为“依赖”,这也就是一直提倡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是对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和重新组合,精心编制教学内容,以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教材“再创作”的过程就是我们的写作选题。


1《源于教材,基于目标,适于学生》(2014年《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刊第11期,骆开良,江苏南京)。


从标题就能大致知道本文要讨论的内容:要以教材为基础,教学目标为导向,寻找最合适学生的教学。本文以“同底数幂的除法”为例,呈现了作者在对教材深度挖掘和解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的教学过程。作者在认真解读教材发现:教材中创设的问题情境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去探索新知,但是从列出算式的形式上看,所列算式不是一个“纯粹”的同底数幂的除法,不利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于是笔者就这一发现重新创设了一个引入情境,所列出的算式是典型的同底数幂的除法形式,便于顺势而下,引出课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整篇文章结构是“教材再现——价值分析——课题回放——改进分析”,也是教者现实中研究教材的过程,解读教学,灵活教学。学习研究的过程就是论文的形成过程。


1.2反思教学,提升质量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或许对这样一个本色问题尤感兴趣——如何设计出一份完美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做个有心人,我们就可以一步一步提高。悉心研究教学的每个环节和每个层面,积累经验,并以改进和优化教学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都可作为我们写作的着眼点。


案例2《追求逻辑连贯、生长自然的教学设计》(2015年第3期,何明,江苏海安)


本文作者是在一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观摩了几位参赛教师“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展示课。对教学内容有深入了解的同时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后作者翻阅《课标》,了解其中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发现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和实际教学的差异。于是对这节课重新做了教学设计。最后作者将整个学习研究过程整理成文。


改进和优化教学,其实我们每位教师都在做我们都会定期的听课观摩,目的就是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教学的过程就是论文写作的着眼点。


1.3观察现象,捕捉灵感


作为教师,我们多半时间都在和教学打交道,很多教学现象稍纵即逝,留心观察,你就会从中找到研究的价值,成为论文写作的素材。


案例3《如何实现“思维的教学》(2015年第4期,章建跃,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文作者观摩了多位教师执教“平面图形的旋转”一课,从中捕捉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教学现象:教师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有些教师甚至不理解为什么“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的夹角等于旋转角”和“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就是性质,因此只能按照课本给定的“探究”栏目让学生进行假“探究”,缺少“从哪些角度研究性质”的引导,没有让学生经历必要的数学推理而得到“旋转的性质”。


以上教学现象可能大多数老师是这样,所以没有注意到这是个问题,章老师以独到的思维见解提出这个问题,并对这节课如何教学进行了诠释,带给大家的是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突出体现了对学生“思维的教学”。


大家可能会说章建跃是博士、是专家,有这样高屋建瓴的见解,作为一名普通的数学教怎么可能达到这样的高度。的确。我给大家列举这个例子只是让大家体会哪些内容是别人不注意的问题。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篇更贴近我们教学实际的一个案例,这个案例可能大家会有更多的共鸣。


案例4《例谈“问题化”引领下的有效课堂总结》(2015年第4期,施俊进,江苏海安)


本人作者注意到的问题:课堂小结的“模式化”“八股化”。经常用语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哪些重要的思想方法”“有哪些认识和体会”“还有什么疑问”等等。这种现象可能很多教师也都已经注意到了,并也成功地发表了一些成熟的解决方案。那么要想在已经被关注的问题上在做文章,就要有一个独特的切入问题的视角。本文作者就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问题化”。抓住了读者的(也可以说是编辑的)阅读兴趣。 


1.4了解学生,调整教学


其实,我们所有的教学研究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就是教学的根本,研究学生应该是一线教师最基本的研究课题,同时也是发现教研论文写作素材的一个好的途径。


案例5:《“一次函数模型的应用”难点剖析及教法改进》(2015年第1-2期,赵立春,安徽肥西)


“一次函数模型的应用”的综合与实践课解决的是一类可以抽象为一次函数模型的实际应用问题。但是作者在讲解本节课之前了解到,虽然本章前3节理论知识的学习为本节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但是对于他所任教的八年级学生来说,思维难以适应从理论向实际的跃迁;教材中给出的实践问题也很难进行实验探究和准确的数据收集。于是作者对于本节课做了教学调整:重新选择合适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素材、增加课时、先学后教、自主实验,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


这篇文章的结构实际上非常简单,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简单的结构,孕育不简约的内容,就是这样简单的文章结构往往是最受欢迎的,因为很多提出的问题都是一线教师教学中常遇到的难题,有问题有解决方法才是最适合我们一线教师阅读的文章。


以上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谈几例贴近教学实践容易手的选题方向,其实选题途径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在阅读中不断的积累。阅读时,其中某个观点,某种现象有时可能就会引起你的共鸣或思考,成为你的研究目标。


“写什么”我们有了一定范围的了解,接下来的重点就是“怎么写”。


怎么写


关于“怎么写”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讲,也就是论文的两大主体:文题、内容。


2.1文题


文题是用来概括、揭示文章内容的,这是文章的根本。也就是让读者在未读这篇文章之前,知道文章要讲的是什么问题。不过文题还有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作用就是吸引读者阅读。编辑是作者论文的第一读者,所以文题的好坏决定能否进入第一轮初选。所以文题的作用我们不能小视。


关于文题,在这里提出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宜小不宜大。

题名范围过大,内容范围面小,这种现象在来稿中比较普遍。可能有很多作者为文题大一些,会显得文章有大理想、大观点、高水平,容易被编辑审稿时重视或选中。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题目范围的大小不等同于文章质量的高低,拟定文题应务实、具体,最好别去把所研究的问题无原则地夸大、升华,使文不符题,题不对文。


例如,有篇文章文题是《走向理想数学教育的教学行为》,这篇文章就存在题目过大的问题。数学教育、教学行为是题目中的关键词,但每个关键词的范围都很大,以此为文题,不仅要阐述数学教育、理想数学教育和教学行为他们各自的内容,还要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走向理想数学教育该采取怎样的教学行为。那么,一篇三五千字的小论文能容得下,说得清吗?我们抛开文题,看文稿的实际内容,本文其实写的只是数学教育的一个方面,所谓的理想教育其实就是本文作者认为数学教师应把握几个基本的,所谓的理想的教学理念,然后谈在“理想”理念指导下,教师该采取怎样的教学行为,其实写的就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几点个人的思考。显然,该文题拟定的过大,文题根本就没能恰当地反映文章所要写的内容。


2宜新不宜旧。

写论文必须刻意求新,文题更应是新中之新。别人用过的题目再好再合适也不能照用或模仿。但是我们应该承认,文题的出新是拟题过程中比较困难的事,但至少应该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好理解,笔者不多说。


3宜短不宜长。

     文题过长,即用词、用语过多,表述上往往显得很罗嗦,也是文题拟定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文题要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