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张娜:立足问题解决,促进教研结合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1-02-18

立足问题解决,促进教研结合

中山市实验中学/张娜

我们为什么要写论文?这个问题自己一直在思考,而对问题答案的寻求过程也正是自己建立行动意义的过程。

一、困扰来源

很久之前,我写了一篇随笔叫“你写的文章有什么用?”思考论文写作的价值,后来郭哥明确提出“将论文写在一线课堂上”的理念时,我也非常认同,但是认同也并不能解决自己的困扰。

首先是脱离感。我阅读桂山中学胡振欢老师的文章,发现他研究高考、研究命题、研究教师语言,才真正感受到什么叫把“将论文写在一线课堂上”。后来,我才慢慢梳理清楚自己为什么会有教学与论文写作的脱离感,课堂中遇到的假问题尚未解决,真问题的挖掘意识不够,偶尔发现了的真问题没有深入思考,又怎么能做有学科价值的研究呢?这一点对于初、高中学段的年轻理科老师来说,可能体会更为深刻,知识储备不够导致教学问题没有理解透彻,又要关注新课改、教学理论、能力培养等,确实会剥离教学与研究。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是如何做呢?

其次是没有好课。写作组三期分别围绕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四种基本课例,以及课标理念阐释、教学理论实践、教学方法运用、素养能力培养四种拓展课例来进行论文撰写。郭老师说,要想写好这八种课例论文,首先要有好课。可是,基于自己有限的教学储备,就算去仔细研究课标、教材、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就能够有好的教学设计吗?我的能力告诉自己,不能。充分的研究是好课的前提,但是光有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好课往往需要经过一轮一轮的打磨,而且需要集合团队的智慧,不是某一个人想出来的。那么,对于日常工作中“单打独斗”的我们,好课又怎么来呢?

二、分析学习

所有的研究都要为教与学服务,比如我们做教材解读到底对教学的帮助有多少?还是在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写作组的陈姗姗老师认为论文撰写对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于是我把她的文章下载下来逐一分析,以期获得指导。

首先是教材解读类论文,陈老师的文章《基于教材对比的反函数概念教学探讨——以人教版新旧教材为例》发表于《中小学数学》2020年10月下旬,她从月考得分率低的题目中发现问题教学问题,结合对不同版本教材的异同点对比分析,提出概念教学建议——找准概念的切入点、剖析概念的固着点、深挖概念的关键点。她选择的课例来源于月考痛点,从问题解决出发,回归教材分析,并思考解决策略。

其次是教学实录类论文,陈老师的文章《从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引入说起》发表于《高中数学教与学》2019年第5期,她从公开课听课谈起,首先呈现了第一次教学设计,接着用磨课想法过度,其次再呈现第二次教学设计,最后详细阐述第一次教学设计中忽略的内容。文章真实且流畅、接地气,其实也是用衬托的方式,告诉读者好的引入应该关注什么,记录型模式可以倒逼思考。

最后是拓展课例类论文,陈老师的教学方法应用类论文《“问题表征”在解题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以一元二次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为例》发表于《中小学数学》2020年第6期,这篇文章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出发,梳理了该课例涉及的不同题目的不同表征方式,为学生和读者呈现了理解问题的不同视角及解决策略。陈老师的素养能力培养类论文《高中数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途径——以“轨迹问题”习题课为例》和教学理论实践类论文《“最近发展区”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以“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为例》,均与上述文章的撰写思路一致,理论与课例配合阐述,也分别发表于不同的杂志上。

陈老师的文章特点还是很鲜明的,可以粗浅的划分为问题解决型和实践升华型。另外,她选择的课例不是完整的一节课,基本都是典型习题,关注对习题及习题课教学的研究。

三、写作启示

基于对陈老师论文的分析,以及写作组理事会会议上的讨论,现在对于困惑的解决有以下的启示。

1.紧扣具体问题

对于学生难以掌握、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问题,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一切研究应从需求出发,指向问题解决,而发现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避免脱离感的关键。可是,怎么去发现问题呢?首先要有问题意识,批改作业、学生的课堂反馈、考试反馈都是发现问题的契机,但是有时候看到学生反复的错题,只会很无奈的抱怨一句“为什么还是不会呢!我都讲了这么多次了!”这时候再多问一句自己,应该怎么解决,这就是研究的开始。我在想,下学期的练习卷中或许可以加入栏目“完成练习卷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困惑和收获?”一来可以提醒学生反思和总结,二来也让自己更加明晰学生的问题所在。这些问题可以用随笔的形式记录,储备研究素材。

2.关注教师的教

基于发现的经典问题,尝试结合学习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等理论去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最后思考解决策略。不管是教材对比、教学实录,还是“最近发展区”实践、“问题表征”应用,一切行动都是为了改善教师的学,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除了学生的学倒逼教师关注教的问题之外,高考改革对教师教的影响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例如胡振欢老师发表于《中学物理》2019年第9期的文章《动量内容在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的考察情况及备考策略》便是如此,2017年动量和近代物理部分被纳入全国卷的物理必考部分,对相应内容考察趋势的分析和把握,直接影响了教师主导下得高考复习备考得策略,因此,不管是从学生层面还是从考试层面来讲,关注教师的教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避免脱离感的另一关键。

3.课是上出来的

刘菲老师说,“一师一优课”网站上有很多好课,有很多同课异构的案例;张慧老师说,有好课就写为什么好,没有好课就写为什么差,没有团队也可以每个月甚至每周喊同科组的老师去帮忙听课指导;郭老师说,期刊杂志上有很多好课,将他人的好课进行实践,也会有自己的收获。这时我才意识到,脱离感非常重要的来源在于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等都没有真正地被实践过,原因在于它们不是指向痛点,而自己实践意识也不强。我曾在《中学物理教与学》2019年第3期读到人大附中的张燕怡老师撰写的《纵横贯通  宏微结合——高三复习课“磁流体发电机”教学设计》,感觉教学设计非常好,也曾想拿来自己用,可是又觉得生源差距很多,教学内容稍难,后来就不了了之了。最初的课好与不好,都要去上,不然怎么会有属于自己的好课呢!

总体而言,指向问题解决、立足教学实践的研究才是有学科价值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的论文撰写才能真正避免脱离感,也能避免教学与研究无法齐头并进的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