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楼一故事 | 邮政大楼(附浸入式故事音频)

 cxag 2018-12-11

一楼一故事 · 邮政大楼 来自乐活虹口 03:16

1949年5月25日,枪声大作,解放上海的战役进入白热化阶段。

“盘踞邮政总局之敌,居高临下封锁路面,我部几次攻击四川路桥均告失利……”解放军第27军指挥部收到了前线传来的最新战况。他们从昨夜九时开始向市区发起总攻,一路长驱直入、进军神速,没想到竟然被一条苏州河挡住了攻势。


▲电影《战上海》中的上海邮政大楼


苏州河北畔的高楼大厦成为守军负隅顽抗的据点,邮政大楼便是其中之一。国民党军队盘踞在大楼楼顶,用重机枪居高临下扫射。一批批解放军战士倒下了,鲜血染红了苏州河。“军长,下命令吧!三包炸药,管保把对面那座楼炸飞!”战士用撕裂的声音大喊。然而,为了保护上海的安全和财产,不准使用炮火、不准使用破坏性武器的禁令始终没有解除……


▲电影《战上海》中的上海邮政大楼


不能使用重武器,那就只能靠软武器。这软武器,便是留在大楼里的地下党组织。

“包裹组,保护好档案文件,不能让国民党破坏!驾驶员,去天井放掉汽车轮胎的气……”邮政大楼里,局长王裕光和包括14名地下党员在内的200多位职工并未弃楼离开,而是留下来共同护局。并且,王裕光此刻还肩负着更重要的责任——劝降国民党。办公室里的电话响了一次又一次,王裕光一边与楼内守军反复商谈,晓以利害,一边将最新情况反馈给代理市长,听取指示。

与此同时,楼外的解放军战士也改变了战术——正面佯攻,牵制敌人,而后兵分数路,从侧面涉过苏州河,抄敌人后路。

在军事压制和政治攻势的双重作用下,形势愈发明朗起来。


▲解放军向四川路北侧邮政总局的残敌猛攻


当邮政大楼的守军最后一次拨通顶头上司的电话,听筒里传来的只有长时间的蜂鸣声……国民党高层自知大势已去,早已相继开溜。王裕光借机施压,终于劝降成功!

阴霾密布的天幕下,―面白旗从邮政大楼的窗口伸出,邮政大楼保住了。楼里没有丢失一封邮件、损失一件设备或遗失一份档案,这里应外合取得的胜利,堪称战争中的奇迹。

斗转星移,大楼依然屹立在苏州河畔,标志性的钟楼上,“人民邮电”四个大字耀眼醒目,两侧分别代表“交通通信”和“人类情感纽带”的雕像典雅平和,只有外墙玻璃上特意留存的弹孔,见证着这段往事。



邮政总局大楼于1922年12月动工兴建,1924年11月竣工。12月1日起,上海邮政局自北京路(即今北京东路)迁入正式办公营业。这里紧靠市中心,东连黄浦江,北近火车站,南距十六铺水运码头不远,邮件的水陆运输十分便利,是理想的邮政枢纽。

大楼由英籍建筑师思九生设计,华商余洪记营造厂承建,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3万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地上四层。



邮政总局大楼为欧洲折衷主义建筑形式的代表作。“U”型平面。东南转角圆形,为构图中心。两侧均为主立面,有通贯三层的简化科林斯巨柱式列柱。转角处顶部为钟塔,冠17世纪流行的意大利风格的巴洛克式穹顶。钟楼两侧各有一组三人组成的群雕。一组是每人各执火车头、铁锚和通讯电缆模型,象征铁路、海运及邮电通信等交通通信事业的活跃;另一组居中者为罗马神话中的商神墨丘利(Mercury),在神话中是上帝的信使,寓意邮政通信。墨丘利两侧为两位爱神,表明邮政通信掌握在司爱之神手中,为人们沟通情愫。



邮政大楼二楼营业大厅面积1200平方米,宽敞明亮、富丽堂皇,素有“远东第一大厅”之称。

邮政总局大楼是中国目前仍在使用的、规模最大、最早的邮政标志性建筑。不仅是中国邮政史的见证,同时也为中国现代邮政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现该处为邮政博物馆。

1989年9月25日,邮政总局大楼被列为上海近代优秀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邮政总局大楼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邮政大楼

地址:天潼路395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