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很多律师都误解了法律服务产品化

 昵称27831771 2018-12-11


法律服务产品化,是最近一段时间法律服务行业里的热门话题。


它的概念不难理解——就是把律师抽象的法律服务『能力』,具象成客户可以选择购买的服务『产品』。为此,你需要理解客户需求,提前定义服务项目,并形成可以交付给客户的具体形式——产品手册,服务清单,报价清单……


我个人的判断,法律服务产品化会是行业变化的重要趋势,而产品化的前提,是法律服务内容的标准化。


只是在实际情况中,我常常会听到有律师和我说——


法律服务都是非标、定制的,怎么可能标准化?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不同的理解。核心观点是——标准化的关键不在『统一价格』,而在『提前定义服务内容』。


所以今天的文章,围绕『法律服务产品化』这个话题,我想和你分享我的一些思考,希望可以给你带来启发。



法律服务产品化,本质上是『法律服务升级』。


它的变化在两方面——


  • 视角变化:从作业视角,变成客户视角

  • 状态变化:从被动响应,变成主动提供


其实类比过来,我觉得律师之于法律服务产品,很像『医生与药品』的关系。

每个医生当然都需要高超的专业来解决问题,与此同时,也要能够把解决问题的能力,封装在一个个可以让病人选择的药丸里。


如果我是一个病人,经过医生的诊断之后,就应该可以很清楚地知道——


如果我是这种情况,那么我就该吃这种药,每天吃几次,最终病就会好。


所以我一直强调,法律服务产品化的关键,是回答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你是给谁,用什么方式,解决Ta的什么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我会建议你从下面三个维度来思考法律服务产品化。他们分别是——


1. Why:为什么要做产品

2. How:做产品的方法是什么

3. What:做出来的产品应该是什么样子


我们一个个来讲。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法律服务要产品化?


其实,不是我们要产品化,而是客户需要产品化。


举个例子——我是一个想要做股权的团队,创始合伙人三个,部分出资,部分不出资但是有特殊资源,我找律师做股权架构,希望可以在明确控制权的基础上激励合伙人。


如果找到律师,通常会是会怎么回答呢?


我需要看一下你的情况,然后根据你的情况,给你定制一个方案。


如果我是客户,一定会问——


那通常会做哪些事,最后大概要多少钱呢?


律师可能会继续回答——


这个要具体看情况,我们通常按照工作量计算费用,我的小时费率是XXX……


这句话背后给人的感觉,就是——『我不知道,我要看情况,才能见机行事』。


这样一听,就不是很靠谱。


而作为客户,我期待的是律师能准确地告诉我类似这样的信息——


你这样规模的企业做股权方案,通常有三种做法——


如果你是情况1,那么XXX比较适合你;

如果你是情况2,那么XXX比较适合你;

如果你是情况3,那么XXX比较适合你;


而呈现出来,需要至少是这个样子——



当我看到这样的东西,我就能够明白——


如果我是需要解决这种问题的,那么我就可以采购XXX……


这就是产品的价值——把律师抽象的法律服务『能力』,具象成客户可以选择购买的服务『产品』。而从客户的角度,则可以更加明确、清晰地知道律师可以解决自己的什么问题。



第二个问题:如何做到法律服务的产品化呢?


法律服务产品化的关键,在于『提前定义服务内容』。


所有的产品,都是『针对特定对象的特定问题,提供的特定解决方案』。所以,一个好的产品,就需要说清楚下面四个要素——



  • 客户是谁?有哪些场景?

  • 客户在那个场景下的需求是什么?

  • 解决方案是什么?有什么交付物?

  • 多少钱?


我把法律服务产品化,总结成下面几个维度——



所以设计面向客户的特定法律服务产品,标准的方法论应该是——


1. 换视角:从客户的视角,分别从业务层、管理层、架构层等多方面,梳理客户的需求

2. 理业务:基于梳理出来的需求,把客户每个需求所涉及的法律服务,都一一对应上去

3. 出产品:所有需求的解决方案,最终都要以『模板、清单、指引』等具体的方式呈现


这其中,产品化的前提是标准化,而标准化的要件,无非两件事——


  • 第一:服务流程标准化

  • 第二:服务内容标准化


比如安理律师事务所的刑民交叉团队,就把自己刑民交叉业务的基本流程,做了标准化的梳理——



先定出标准化流程,从中梳理要『呈现给』客户的材料(清单、文件、报告等),再陆续把这些内容标准化。


先梳理,再标准,最终出交付物。这就是最简单的法律服务产品的设计方法。



第三个问题:最终应该产出哪些东西呢?


一个最简单的,可以交付给客户的最小的法律服务产品,应该是类似下面的内容——



基于前面的方法论的梳理,最终你给客户的,都应该是『可视的、清晰的』服务内容。


但这还不够,因为产品本身至少服务于三个场景。


1. 推广:面向线下、线上的推广场景的课程内容,推广内容等

2. 介绍:面向客户的完整的产品介绍方案

3. 作业:面向内部的标准化作业流程、内容


比如我们一直在合作的股+团队,就已经围绕客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定制了自己的标准化服务产品。这是服务于『介绍』这个场景。

   


比如我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律师团队,会开始面向客户,用『标准化的课程』来面向客户进行推广。这是服务于『推广』这个场景。



比如很多律师都已经把自己的核心业务,拆分成了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内容。这就是服务于『作业』这个场景。



所以不论你提炼出的产品是什么,你都需要进一步进行拆分。把它变成——


1. 可以对外推广的标准化内容、课程

2. 可以展示给客户介绍的标准材料

3. 可以对内指导作业的标准化流程



今天这篇文章,我从Why、How、What三个维度,分享了自己对于法律服务产品的理解。


我觉得很多律师都误会了法律服务产品化的本质,觉得产品化就是统一化,就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个价格』。


其实并不是这样——法律服务产品的关键,是『提前定义』你的服务内容。它与价格无关,关键在于提前定义。


唯有如此,你才能把自己抽象的法律服务『能力』,具象成客户可以选择购买的服务『产品』,让你的目标客户,清晰准确地明白你可以给他提供的价值。


希望可以给你带来启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