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法律服务虽复杂,但具备产品化可能性 你好,我是田小宇,大鱼好朋友。 建设工程项目,往往投入高、工期长、变化多。律师代理施工企业处理工程案件的时候,往往还未走到法律适用层面,就已经在证据上败下阵来。 如果你代理过施工企业,你很可能遇到过这些问题—— 1. 送达时没有留存证据,施工企业只好自行承担利息损失 如果施工企业在交付竣工结算文件时,没有保存证据。那么索要工程款时,利息只能从立案时起算,无法主张高额的工程款利息损失。 2. 停工前不筹划,无法证明损失数额 工程停工会导致施工企业产生管理费、误工费、设备租赁费、材料费等一系列损失,但在诉讼中却很难证明停工损失的具体数额。如果能在停工前进行合理筹划,将劳务保险名单、往来函件、公证书等有效结合,构建完整有效的证据链条,就可以明确证明停工损失。 3. 设计变更,却无法主张工期顺延 施工方订制模板后,接到发包方的设计变更通知,因而模板无法按时交付导致工期延误,如果不能自行赶工按时交付,就要承担工期延误责任。如果能在接到变更通知后,通过与发包方及供货商之间的往来函件固定客观事实,在诉讼中就可以顺利主张工期顺延。
如果从一开始就做好风险管理,保留证据,那么问题就可以在谈判桌上解决。加上建设工程案件一定是按照工期时间稳步推进,按照流程作业的项目。这两项因素,决定了建设工程法律服务具备产品化的可能性。再结合律师智能工作系统的出现,帮助我们更加高效地实现了服务与团队作业流程化。 了解客户需求后,从内而外设计产品 律师进行法律服务产品化的前提是有丰富的素材积累,也就是足够的专业性。专业可以来自服务以往客户时积累的过程数据(经验),也可以是通过公开的判决书挖掘的素材。 整合好素材之后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产品制作——对外的产品展示及市场推广,对内的业务流程及标准。在充分了解了客户需求之后,由内而外进行。 第一步,梳理产品流程 以施工企业接触项目时间为起点,将法律服务产品划分为“招标中标”、“进场筹备”、“施工全程”、“竣工质保”四个主要版块,然后将每个版块中施工企业要做的事进行进一步梳理,细化整个流程。
第二步,细化服务内容 梳理好流程后,针对施工企业每一步要做的工作和需求,确定律师可以提供服务的点,对流程中律师服务内容进行细化。
第三步,制定工作标准 标准化作业,就是在任务中写清楚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并结合知识管理配备“指引”“模板”及“范例”,最终达到指导性强、可复制、提高效率的目的。 标准化作业可以让业务团队达到梯队化合理分工,每个人做符合自己能力要求的工作,进而提高团队整体产能。如产品业务版块负责人进行整体业务服务管理与沟通,单个项目负责人基于法律专业性进行项目服务指导,高年级律师参考已有知识管理内容提供日常专业服务,低年级律师负责工作节点沟通及检索。 标准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提升客户体验。比如修改客户文书后,随修订版文书附带解释说明,写清楚为什么这么改,修改前后从法律角度的利弊分析。不仅能让客户更好地体会到律师的专业性,也更有利于客户对文书的后续使用。
第四步,设计产品手册 从客户视角看,律师的法律服务产品要具备说得清、看得见、摸得着的基本属性。做一份简洁精美的法律服务手册,根据前三步,把你能做哪些事,交付什么东西,给客户解决什么问题,收多少费用写清楚。再做一个用于产品推广演讲的PPT,讲清楚在以往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客户痛点问题,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案,告诉客户你知道他的痛点在哪里,且有能力、有经验去解决。 第五,优化产品内核,不断升级 法律服务产品要随着市场变化及团队发展不断优化升级。“工程陪跑计划”法律服务产品也在不断升级,从『定期进场了解项目情况』这种主动式服务的第一阶段,发展到现在『根据施工合同及施工组织计划把控重要节点』的第二阶段,实现与项目经理协同工作,一个抓建设,一个控风险。 优化产品非常依赖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不是简单的知识整理,而是系统化地积累一个个可以解决特定问题的完整方案,包括任务名称、任务描述、流程图示、法律规定、风险提示、解决方案、参考案例、模板问题等八个要素。这部分可参考股加团队的刘振宇律师的文章《律师知识管理实操指南》。 产品化听起来高大上,做下来全是体力活 最后,关于产品化,我还有些心得想要分享给你。 1. 产品研发要克制 法律服务产品的形成,需要大量的素材积累与整合,而且产品的发展优化也需要从实践中来。所以搭好基础框架后就去实践,不要让产品消灭在萌芽中。律师的完美主义和强迫症,留到服务过程中去,实践才是挖掘客户需求、优化产品的最好方式。 2. 受到质疑要坚持 当创新真的出现的时候,遭到质疑是无可避免的。“这和常年法律顾问有什么区别?”“不就是一个做的好看点的PPT?”这个时候能做的,就是坚持,等待市场反馈出最真实的结果。 3. 一体化团队协作 法律服务产品的研发,不仅要靠研发部门做产品设计和知识管理。前端还需要运营部门筹划品牌推广及获客,后端也需要业务部门基于产品完成服务交付成果,三个职能部分相互协同,分工协作。很多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工作进行量的堆积,最后才能质变成经济收益,而这只有依托于一个一体化团队才能完成。 4. 不要盲目产品化 按照市场趋势,未来一年大概会是法律服务产品数量井喷的一年,市场上很快会出现大量的“法律服务产品”——制作精美的法律服务产品手册,看起来高大上的产品展示PPT等等。但如果团队内部没有形成工作流程化与标准化,缺乏有效的知识管理,业务不能分工量化,无法整体降低成本,它们终将被市场淘汰。 产品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想好再做,一旦开始就坚持到底,否则可能不仅是产品化失败,还要搭上原有的律师专业口碑。 5. 身体健康最重要 法律服务产品化,听起来很高大上,做下来全是体力活。保养好身体,才能更好地工作,而工作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