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将相和》说课稿

 长青清霜飞雪 2018-12-12

《将相和》说课稿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学习简单的话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用标题的形式概括课文内容。

2.走进古典文学名著,通过人物语言之间的联系以及历史背景,感受蔺相如能了解他人心理,抓住对方顾虑(弱点), “借势而为”采取合适策略的大智慧。

3.感受“将”“相”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以及彼此的平等关系,体会“和”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难点:感受蔺相如抓住他人顾虑借势而为的智慧,以及“将”“相”“和”的深刻内涵。

一、首先,我来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将相和》这篇课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以战国时期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主要线索,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告诉人们“和”的重要性。

总之,故事虽短,但教之意义深远。深究此文,语言训练有味,文化建构有道。将相不和,赵国危矣!《史记》不读,镜之何有?

     其次,再来说说教法与学法。

鉴于《将相和》这篇课文的脉络和主题都很清晰,我决定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理解故事情节;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与探索,帮助学生理清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转变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品悟“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以此为跳板,了解中国的“和”文化。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并且体会到“和”的意义。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在课堂教学中将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采用“品读词句”“以读为主”等语文学习方法,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下面就着重来谈谈我的具体教学思路。

    整堂课我分成两大环节,即 “走进《将相和》”和“走出《将相和》”。

    一、走进《将相和》,三品蔺相如

    以矛盾冲突为切入点,课件出示廉颇的话,学生先说说自己读了廉颇的话后,对廉颇的第一印象。然后质疑:蔺相如真的像廉颇说的那样,光靠一张嘴吗?

为了帮助学生弄明白这一问题,我将课堂充分放手交给学生,具体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蔺相如“勇敢、机智和爱国”,放手让学生去抓文中关键的语句,并通过“有感情地读”来体会蔺相如的人格特点。

    1.一品蔺相如的“勇敢”

当蔺相如看到秦王并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时,他就理直气壮地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其中的“撞”字就是一个很好的抓点,这一“撞”,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2.二品蔺相如的“机智”

可以抓住“看”体会蔺相如能察言观色,准确地揣摩人的心理,他采用“金蝉脱壳”之计将和氏璧从秦王手中拿了过来;接着紧扣“理直气壮”,让学生去读、感受蔺相如的智中有勇;接着通过引导,让学生了解蔺相如相继采用“缓兵之计”明着是要秦王举行授城仪式,实际上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故意拖延时间送璧回国,从而深切地体会蔺相如勇中有谋。

   3.三品蔺相如的“爱国”

   课文第1317自然段,学生感受蔺相如的不怕牺牲、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结:蔺相如屡为赵国立功,受到了重封,他本应该受到文武大臣的景仰,不料却引起了廉颇的不满。课件再次出现廉颇的话,激化矛盾。

品读将相和好。主要抓住蔺相如的话来体会他的顾大局、识大体;抓住廉颇的负荆请罪,再谈廉颇的人物形象

    三、走出《将相和》,升华和的内涵

    首先,回味故事,理清故事间的关系。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完璧归赵是渑池会见的(起因     ),负荆请罪是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的(   结果      

这样设计是帮助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理清三个故事间的关系,和——不和——和。

     然后,小结全文,赵国的安定,得益于廉颇和蔺相如的“同心协力,和睦共处”。

    走出《将相和》,作为老师,我们没有理由不向我们的孩子推荐阅读史学巨著《史记》,这部花了司马迁毕生精力写就的史书究竟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我想:必定是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厚重文化!这样的书,这样的阅读,我们无法拒绝!况且《语文课程标准》也倡导学生要加强课外阅读,要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从而走出文本,走进生活,了解到“和”一直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根源。今天的中国仍然秉承着“和为贵”的思想,“和”引领着中国走向了世界,走向了强盛。

   最后,以一副对联结束我今天的讲课:

   将相和,和衷共济,文武双全,一片爱国魂

   师生携,携手并进,教学相长,两颗进取心

   谢谢大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