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教版必修二:《赤壁赋》教案

 关中客 2018-12-12

《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学习本文清新流畅、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

    2、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以及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的感情变化以及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苏轼的宇宙观以及文中所传达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文本

    对于苏轼,我们已经不陌生,他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以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脍炙人口。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开词中豪放一派,对后代有深远影响。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被贬官,先后到杭州,密州等地任职。1079年,御使李定等摘其讽谕诗中的诗句,诬陷他以诗诽谤朝廷,被捕下狱(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1082年,苏轼被贬黄州已经两年。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解读文本

    (一)听朗读课文。要求:

    1、注意字词的读音及断句;2、说说你听此文的初步感受。

    听完朗读,让学生交流对《赤壁赋》有什么初步感受?在学生发表意见基础上教师归纳:

    1、语言上有一种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2、写景上有一种境界开阔飘飘欲仙的感觉。

    3、情感上是悲中有乐,乐中有悲。

    (二)研读第一段

    1、默读,要求疏通句意(略)。

    2、朗读,赤壁之景到底怎样,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

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风月无边,秋景如画。板书:画意——美

    4、“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

    明确:“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有听凭、随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于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如此之美景使作者产生心旷神怡、羽化登仙之“诗情”。板书:诗情——乐此一乐也――山水之乐、诗酒之乐

    5、朗读第一段,要求读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

    (三)研读第二段

    1、朗读,疏通句意。

    2、本段是过渡段。开头继上文写泛舟时的欢乐心情,“于是饮酒乐甚”,古人抒发欢乐之情往往是饮酒赋诗,此处也不例外,“扣舷而歌之”就是写照。作者不仅歌“窈窕之章”,还歌“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多数人认为,作者感情脉络由喜转悲,是从箫声出现开始的。而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

    问:你认为文中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是客的箫声,还是苏轼歌中的“美人”二字本身就蕴含着悲意?

    讨论后教师发表见解(供参考):美人,一般认为是君王,自己与君主天各一方,这就写出了苏轼忠君的殷切,希望君主能重用自己,希望自己能为大宋分忧,而自己却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所以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感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作者的心情于是由对天地自然界的浩渺的赞美引出对人世不如意的“悲情”,而这种悲情借客人箫声的悲凉反映出来,“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借助夸张,想象,比喻等手法,把洞箫那种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连读者也不由得悲伤起来。

3、朗读:体会、揣摩苏子在唱歌时流露的悲情。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三段

    1、朗读,先疏通句意。

    2、问:客因何而悲呢?

    明确:一悲英雄不在(板书):赞颂曹操的功业并不是主要的,“而今安在哉?”一句才是重点。就是这么个一世之雄,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是何等的黯然。这是客悲伤所在。

    3、问:客除了悲叹英雄不在,还有何悲?(朗读“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羡长江之无穷。”)

    (渔樵,作动词,打鱼、砍柴;侣、友为意动词,以鱼虾为侣,以麇鹿为友),

    (“寄蜉蝣于天地,涉沧海之一粟。”――“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理想与现实之冲突的悲哀,此二悲也。二悲人生短暂,事业无成。(板书)

    二、研读第四段

    1、朗读第四段,疏通文意。

    2、问:面对客人的回答,苏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苏子以明月江水作比,从“变与不变”的角度阐发,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物我无尽,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因此,用不着羡慕江水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板书:由情入理

    3、问:那苏子认为该怎样度过人生呢?

    明确: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正可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

第三课时

    一、复习回顾第二节课内容,特别是苏轼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问:怎样理解作者在官场失意之时的“乐”情?

    明确:作者积极入仕,抱负远大,但却人生失意,在激烈竞争中屡遭贬谪,又因“乌台诗案”下狱,险遭杀身之祸。后谪居黄州,倍感苦闷,但对生活却从未失去信心,常借游赏山水之机,力求排遣郁闷心情。

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又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

    苏轼对客做出的回答,也是对自己做出的回答,从容而大气。人世间的一切荣辱、得失、忧乐甚至生死,已然置之于身外,回到大自然去吧,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可以寻得精神上的超脱。

    二、研读第五段

    1、朗读,疏通文意

    2、问:此时,客之心情如何变化?

    客喜而笑——感情一扫悲伤而变得开朗乐观,

    杯盘狼籍——以杯盘的杂乱来反衬苏子与客人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3、由此,我们得出《赤壁赋》的感情线索是乐——悲——乐

    问: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

    明确:第一阶段的乐是一种偏重于感官的愉悦,美景使作者暂时忘忧,主观上力图避开内心烦扰而获得的暂时的陶醉;而在最后阶段的乐,是一种达观之乐,是对生命真谛、宇宙真谛大彻大悟之后的至乐,是一种勇于直面现实而经过深刻体悟之后的乐。无可置疑的是,这后一种乐(审美体验)远比前一种更稳定,更持久,更深刻。

    4、问:文中的“客”真有其人吗?

    文中客和“我”对话,实质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

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在《念奴娇》词里不也说“人生如梦”吗?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四、写作特点:

 

《赤壁赋》练习

    一、阅读《赤壁赋》完成练习。

    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壬戌之秋( )( )  歌窈窕之章( )( )扣而歌之( )苏子然( )      舳舻千里( )( )  酒临江( )举尊以相属( )      飞仙以遨游( )     山川相   )

     2.解释下列画线词的意义
   七月既望          举酒
   白露江          一苇之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渺渺兮予怀
   歌而之         余音袅袅,不绝如
   正襟坐          一世之雄也
   哀吾生之须臾        知不可乎骤得
   则天地不能以一瞬     而吾与子之所共
   相与枕藉乎舟中       山川相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句子。

    ①赤壁赋。(    )

    A.酾酒临江,横槊诗,固一世之雄也。

    B.刻唐贤今人诗于其上。

    C.岁其二。

    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A.少焉,月出东山之上。    B.赵尝五战秦。

    C.寄蜉蝣天地。            D.其势弱秦。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A.月明星稀,乌鹊飞。    B.方其破荆州、江陵。

    C.任意东西。              D.顺流而也。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

    A.以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月明星稀,乌鹊飞。      D.抱明月而终。

    4.指出下列各句中句式与画线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何为其然也?   )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何以战?

    5.下列不同于其他句式的一项是(    )

    A.而又何羡乎?          B.而今安在哉?

    C.何为其然也?          D.故凡愚者莫我若也。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苏予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    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  归纳此语段的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语出 ____ 时代的曹操所写的《         》诗。

    3.“孟德困于周郎”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往事。

    4.作者列举往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逝者如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未尝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吾与子之共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卒莫消长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肴核既尽,杯盘狼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逝者如斯”,语出《_______________》,它的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超越自我,把生命放到宇宙的永恒中加以考察,终于积郁释然,作出了超旷达观的解释,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四、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义
   ⑴之
  纵一苇所如         凌万顷茫然
  扣舷而歌          倚歌而和
  哀吾生须臾         苟非吾所有
  ⑵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之下    月出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托遗响悲风。
  ⑶其
  而不知所止         声呜呜然
  何为然也          方破荆州
  ⑷而
  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    侣鱼虾友糜鹿
  耳得之为声          下江陵,顺流东也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加以解释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3)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4)侣鱼虾而友糜鹿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 凌万顷之茫然
  (3) 渺渺兮予怀                               

    (4)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 而今安在哉                                

    (6)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6、翻译下列句子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壬戌rén xū  窈窕yǎo tiǎo  舷xián   愀qiǎo  舳舻zhú  lú  酾shī  匏páo   挟xié
  2.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属(通“嘱”,指劝人饮酒)
   横(弥漫,充溢)         纵(任)如(往)
  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  渺渺(悠远的样子)
  倚(循,依)和(唱和)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危(端正)            固(本来)
  须臾(片刻)           骤得(多有所得)
  曾(竟)一瞬(一眨眼)      适(指享有)
  枕藉(互相枕着垫着)       缪(通“繚”,盘绕)
  3.①B  ②C  ③A  ④A  4、D  5、D

二、1、描写作者心情由乐转悲。

2、三国  《短歌行》  3、赤壁之战

4、由古今对比而生悲,由曹操的不可一世写兴亡之悲,起到反衬作用。

三、1、(1)这,指江水  (2) 流走(3)享有  (4)消减或增长  (5)凌乱

2、《论语·子罕》   江水滚滚流去,比喻时间易逝。

3、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四、 ⑴
  纵一苇之所如(助词,无实义)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苟非吾之所有(助词,的)
  ⑵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
  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⑷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  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
  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4.
  ⑴舞,泣:使动用法    ⑵西,东:名作状
  ⑶东:名作动       ⑷侣,友:意动用法
  5.
  ⑴状语后置句    ⑵定语后置句    ⑶主谓倒装句
  ⑷被动句      ⑸宾语前置句    ⑹判断句
 6. ⑴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⑵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⑶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⑷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