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粹园:气功

 国术传承摘录馆 2018-12-12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肾。

      

         春秋·老子《道德经》




 

   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祛病恶。养生之尽理者,行气不懈。


         晋·葛洪《抱朴子》

 


 

  

   气功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是我国人民在和疲劳、疾病、衰老进行抗争中逐渐积累和创造出来的一套防病治病、保健延年的自我身心锻炼的养生之法。气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珍宝,千百年来,它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对古代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气功”在古代并不叫气功。中医称为“导引”、“吐纳”、“按跻”等;儒家称为“静坐”、“敬坐”、“静观”等;佛教称为“坐禅”、“入定”、“参禅”、“禅定”等;道教称为“练丹”“服气”等。气功一词首见于晋朝许逊著之《宗教净明录》,其曰:“气功阐微。”从此,“气功”一词才逐渐被世人所沿用。


 

  

    中华气功之道,渊源极为久远。据传早在商周以前,就有赤松子、彭祖等以气功养生名世,尤其是彭祖以“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庄子·刻意》)之术,寿至800,成为养生延寿的代表人物。商初期的青铜器皿上,有些图案纹样就十分生动地描述了古人做“气功”的各种姿态。周朝王子乔,据传以气功养生而登仙。战国秦汉,各种气功相当发达。《老子》、《庄子》、《黄帝内经》等,论述了抱一、守静、专气、心斋、坐忘、内守真气等炼养之道。战国中期所镌“行气玉佩铭”,扼要描述了内气在身中运行的轨迹;屈原《远游》,王船山释为内炼之谈,可谓后世内丹说的先声。



 


   气功主要是通过调节姿势,锻炼呼吸,松弛身心,控制意识,有节律地活动肢体,通过练功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对身心进行医疗保健运动,使身心融为一体。可以说气功就是通过内向性的运用意识,使自身的意识活动和生命活动相结合,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和机能活动都能得到增强,进而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的潜能,起到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开发智慧的作用。



 


   几千年来,我国先人们竭其毕生精力多方探索、矻矻修炼,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大量气功实践经验,形成了多种气功流派,创立了系统的气功理论。总体来讲,我国气功大致分医、佛、道、儒、武五大流派。

 




   中医气功。中医一直把气功作为健身治病的疗法之一。中医治病主张治本。气功正是以治本为原则,所以后世历代著名医典中几乎多少都提到了气功。如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导引吐纳”可“通利九窍”,认为气功是一种防病治病的方法。华佗则在庄子的熊经、鸟伸、鸱视、虎顾、凫浴、媛蠼之导引之法的基础上,创编五禽戏。即模仿虎、鹿、熊、猿、鹤五种动物的动作和姿态的一种气功。南北朝陶弘景的《导引养生图》一书,列出三十六种导引姿势,他还收集和论述了许多古老气功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嘘、呵、呼、呬、吹、嘻六字吐气法,亦即后世所言吐气六字诀。特别是明代的李时珍明确提出了气功是中医的组成部分,是中医的必修科之一。中医气功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即已形成,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宝贵遗产之一。

 




   佛教气功。西汉末、东汉初,佛教气功开始出现。东汉安世高译的佛经提到练功时呼吸的风、气、息、喘四种形态,至今仍为气功界用来核查调息程度的标准。据说在南北朝时,印度和尚达摩到过少林寺。他提出了一种禅定方法“壁观”,即面壁而坐,终日无语。这“壁观”显然是一种佛教的静功。相传达摩还传有《易筋经》、《洗髓经》等。到了隋代,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颤和尚传授一种能引人入静的“止观法”,后世称之为“六妙法门”,是佛教气功的典型功法之一。

 




   道教气功。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老子、庄子等在其著作中就大量论述了气功。成书于公元前7世纪的老子的《道德经》中说到气功的练法为意守腹部,放松入静,呼吸绵绵。《庄子》一书记述的“坐忘”练功法是:放松身体,什么也不想,意念离开了身体使自己溶化于宇宙。最早的道教经典《太平经》以合炼精气神三者为一、宝精惜气啬神为养寿之要。这一思想后来一直被奉为道教炼养学的宗要。魏晋南北朝时期问世的《养生论》和《答养生论》、《存神炼气铭》等,都大量论及气功养生功法。晋代名医葛洪的巨著《抱朴子》一书,堪称道家气功代表作。道教气功学长期以来广泛流传,对儒佛二家及民间诸派气功、中医、武术、书画等都深有影响。今天国内流行的气功,以渊源于道教者为最多。《道藏》内外数千卷道书中,气功专著及含气功内容者不下两千卷,它们是我国传统气功学遗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儒家气功。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喜欢练“坐忘”功。儒家练的静功,其目的主要是为修身养性,陶冶情性,这也是儒家气功的突出的特点。在宋代,尊儒风气日盛。程颐、朱熹等儒家对静坐更为重视。为避免与佛教坐禅混同,程颐特意把“静坐”改为“敬坐”。朱熹则提倡“半日静坐、半日读书”,还注释过气功专著《周易参同契》,写有《调息箴》等练功著作。到了明代,大儒王阳明一边讲学,一边要学生静坐。其弟子王龙溪著有《调息法》,详细陈述静功的具体练法。清代颜元提倡“端坐功”,主张练静。




   

   武术气功。武术界常说:“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练拳不练气,到头一场空”。这些话的意思是练武术不仅要学对打的“硬功”技巧,还要练激发人体潜在功能的“软功”技巧。我国著名的太极拳、少林武术等,都注重气功的运用,使力气合一,静中求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武术的“神功异能”,达到健体防身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