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片时间】第1008期:C2〜3椎管内外神经鞘瘤

 影像吧 2018-12-12

C2〜3椎管内外神经鞘瘤

【病史摘要】

女,58岁。行走迟缓伴左手背、左足底麻木3个月。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行走迟缓,左手背及左足底麻木,无行走跛行,无下肢放射痛,无头晕目眩。查体左侧颈部肿块,有压痛。







【影像表现】

图A〜F分别为轴位平扫CT、T2WI、增强T1WI、矢状T1WI、冠状增强T1WI及冠状CT重建图像。CT平扫示左侧颈3~4椎间孔扩大,内见软组织密度影,呈哑铃状延伸至左侧颈部肌间隙内,密度均匀,未见骨化及钙化影,颈2至颈5椎体及左侧附件见明显骨质受压,局部破坏。MRI示病灶T1WI均匀低信号,T2WI较高信号,邻近脊髓呈受压改变,增强后病灶不均匀强化。肿块境界清晰。

【影像征象分析】

病灶跨椎管内外生长,并引起椎间孔扩大,提示病灶起源于椎管内。脊髓向对侧移位,下方蛛网膜下腔扩大,提示病灶位于髓外。与之相符合的病变主要有以下几种。

1.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鞘的神经膜细胞,是椎管最为常见的髓外硬脊膜下肿瘤。在平片上主要表现为椎弓根破坏和椎间孔扩大,椎旁软组织肿块。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卵圆形肿块,呈等低密度,其内可见囊变、坏死,邻近脊髓受压移位,位于髓外硬膜下时,上下相邻蛛网膜下间隙可呈杯口状增宽,肿块经椎间孔向椎管外生长时,形成比较典型的哑铃形,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囊变坏死区不强化。MRI上病灶T1WI为等和(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部分呈水样,因无血-脑屏障,注射对比剂后病灶多明显强化,邻近脊髓受压可有水肿、变性,T2WI呈高信号。病灶的表现比较符合该病。

2.脊膜瘤居椎管内肿瘤的第二位,胸段最为常见,绝大多数位于髓外硬膜下,通常位于脊髓背侧,CT上密度略高于脊髓,病灶内出现钙化是其特征性表现,MRI图像上横断面呈圆形或类圆形,矢状位或冠状位呈长椭圆形或长条形,T1WI等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注射对比剂后病灶呈持久性均匀强化,邻近硬脊膜可出现特征性“尾巴状”线性强化。

3.转移瘤临床上一般有原发肿瘤病史,椎管内转移瘤好发生于硬膜外,往往是椎体和椎管内同时累及,多表现为分叶状、梭形、长条形,可包绕硬膜囊生长,囊变、坏死少见,邻近椎体及附件骨质破坏,椎体塌陷,其内并见软组织肿块,MRI显示转移瘤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高信号,信号一般较均匀,增强扫描多数呈中等程度强化。本例病灶邻近骨质主要为受压为主,提示病程较长,不首先考虑转移瘤。

影像诊断:左侧颈部及椎管内占位性病变,考虑神经鞘瘤可能性大。

【最后诊断】

病理诊断:颈2~3神经鞘瘤。

【讨论及误诊分析】

神经鞘瘤是椎管内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国外文献报道发病率占11%〜38%,国内报道占41.7%,好发年龄20〜6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一般不发生恶变。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鞘的神经膜细胞,又称 Schwann细胞瘤,以颈胸段多见,多单发,呈孤立结节状,有完整包膜。病理上肿瘤由细胞密集区(Antoni A)和细胞疏松区 (Antoni B) 两种结构构成,这两种病理类型可以单独存在或并存,部分伴或不伴有囊变、出血或钙化,造成了肿瘤在影像学表现上的不同。

高颈段椎管哑铃形神经鞘瘤是指发生于颈:至颈4脊髓节段的椎管内外哑铃形神经鞘瘤,本例病灶位于颈2至颈4水平,符合高颈段神经鞘瘤,此处颈椎管腔较宽,因此肿瘤生长空间较大,以致于肿瘤生长至很大时才出现临床症状,同时由于肿瘤生长巨大,对周围结构压迫和破坏严重,特别是哑铃形肿瘤,这些征象都在此病灶上有所体现。

椎管内神经鞘瘤和脊膜瘤有时鉴别比较困难。神经源性肿瘤相对体积较大,常向椎管外生长而呈哑铃状,肿瘤易囊变,钙化较少见。脊膜瘤钙化常见,囊变少见,很少呈哑铃状向硬膜外生长。在MRI 图像上由于神经鞘瘤细胞外间隙大,细胞外液丰富,并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血窦,T2WI信号强度明显高于脊膜瘤,动态增强MRI,对比增强率-时间曲线上神经鞘瘤缓慢上升,脊膜瘤增强较快,结合动态增强MRI,其定性诊断符合率可上升到90.3%。总体来说椎管内,特别是髓外硬膜下呈哑铃状的肿块,CT呈等低密度,T1WI等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要首先考虑神经鞘瘤。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神经鞘瘤对周围的骨质可产生较大范围的破坏,以压迫、吸收改变为主,可有或无硬化缘,如同本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