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病辨证

 真诚快乐c9ehmt 2018-12-12

第一节 气病辨证

气的病变常先于精、血、津液的病变而出现,具有致病广泛、多变,并常引起血、津液、精髓病变等特点。《素问·举痛论篇》说:“百病生于气也”。气病的证型,归纳起来,不外以下七类,以虚实为纲,可分为气病虚证(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虚不固证);气病实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其中,气虚证和气滞证分别是其虚证和实证的基础证型。

一、气虚证

【基本概念】气虚证,是指元气[q1] 不足,导致气的推动、温煦等基本功能减退,或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病因】本证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致使元气生成不足;或久病、重病、劳累过度而使元气耗损太过;或因年老体弱脏腑功能减退二元气自衰等因素引起。(虚损类的证候发病的原因均可以概括为生成不足与耗损太过两个方面。)

【临床表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声音低弱,或面白少华,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证加剧,舌淡嫩苔白,脉虚无力。各脏腑、组织的气虚证还有各自特定的表现。

【证候分析】本证以全身机能活动低下的表现为辨证要点。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强弱与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气盛则机能旺盛,气衰则机能活动减退。由于元气亏虚,脏腑组织机能减退[q2] ,形神失养,故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声低息弱;气虚则推动无力,清阳不升,不能温养头目,则头晕目眩;气虚毛窍疏松,卫外不固则自汗;《素问·举痛论》云:“劳则气耗”,故活动或劳累后诸症加剧(特点);气虚无力鼓动血脉,血不上营于舌,而见舌淡嫩苔白;运血无力,故脉象按之无力。

气虚证,以脏腑功能衰退为主要表现的证候类型有:心气虚证、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胃气虚证、肝气虚证、肾气虚证等,在疾病过程中,各脏腑气虚证还可相互兼并。

气虚可有多种原因导致,而气虚也是其他证候的病理基础。如气虚生化不足,可导致阳虚、血虚;气虚气化机能减弱,可导致水湿潴留,而易生湿,生痰,水液泛溢;气虚推动无力,可使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气虚血瘀;气虚防御功能减退,则机体易受六淫邪气侵袭,导致外感病。

气虚可与血虚、阳虚、阴虚、津亏等兼并为病,而为气血两虚、阳气亏虚、气阴亏虚、津气亏虚等证。

【辨证要点】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动则加剧,脉虚无力。同时结合久病、势缓、体质虚弱等加以判断。

 

二、气陷证

【基本概念】气陷证是指因气虚升举无力,清阳下陷[q3] 所表现的虚弱证候。临床又称中气下陷证或脾虚气陷证。

【病因】本证多由气虚证进一步发展而来,或劳累用力过度,损伤某一脏器所致。是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一般专指脾气的下陷。

【临床表现】头晕眼花,神疲乏力,面色淡白;腹部有坠胀感,大便溏泄,久痢久泄,或胃、肾下垂,脱肛或子宫脱垂等。舌淡苔白,脉弱。

【证候分析】气陷证,以内脏下垂为主要特征。人体内脏固定于一定位置,是与正气的旺盛、升举有力分不开的。若正气不足,升举无力,往往导致内脏下垂(气虚无力,失其升举之能,以致腹内脏器不能维持其正常位置,故脘腹坠胀,甚或见胃、肾、直肠、子宫等脏器下垂)。本证多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故兼见头晕目花,少气倦怠,舌淡苔白,脉弱等气虚症状(气虚而功能减退,故神疲乏力;气虚清阳之气不升,头面诸窍失养,故头晕眼花,面色淡白)。若中气亏虚,脾运失健,清阳不升,气陷于下,则久泄久痢。胃腑下垂,常感腹部坠胀,肝肾下垂,腹部亦有重坠感,但与胃下垂的部位有所不同,胃下垂多见脐腹中部,肝下垂多见右侧胁下,肾下垂多见少腹两侧。脱肛多见久泄久痢,是中气下陷之象,但也有因小儿正气未充,或大便干燥,排便时用力过度而致者。子宫脱垂为气虚下陷常见之症,若因产后过早过重的劳累而致子宫脱垂并不兼有全身气虚症状者,同样可作气虚下陷的诊断。

【辨证要点】气虚证伴有内脏下垂。

 

三、气虚不固证

【基本概念】气虚不固证是因气虚而导致气对精、血、津液的固摄功能[q4] 减退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病因】本证多从气虚证发展而来,因而有气虚的一般表现,并以气对液态物质精血津液的固摄功能减退为主要表现。

【临床表现】自汗不止,尿频清长,尿后余沥不尽,遗尿,二便失禁,涎、唾、涕、泪清稀量多;各种慢性出血症;滑精早泄,月经、白带过多,滑胎等;气虚证的一般表现(神疲乏力。面白舌淡,脉虚)。

【证候分析】气虚不能固摄津液,津液外泄于腠理,则自汗不止;气化无力,津液失固于前阴窍,则尿频清长,尿后余沥不尽,遗尿,二便失禁;津液失摄于眼、鼻、口舌,则泪、涕、涎唾过多而清稀。气虚不能统摄血行,则血溢脉外,而见多种慢性失血症。气虚不能固藏肾精,则肾精过度耗泄,男子可见滑精早泄,女子可见月经、白带过多或滑胎。本证由气虚证发展而来,因此兼有一般气虚的表现。

【辨证要点】凡津液、血、精三者之一过度耗泄的症状,如汗多、二便失摄、慢性出血、滑精、滑胎之类,再加上一般气虚的表现,便是诊断本证的主要凭据。

 

四、气脱证

【基本概念】气脱证是指元气亏虚已极而欲外脱、脏腑功能严重衰竭的危重证候。气脱证乃全身功能极度衰竭的病理变化,属危急重症,应及时抢救,若未能及时抢救,便会气绝而死亡。

【病因】本证可由气虚证、气不固证进一步发展而来,或大汗、剧烈吐泻、大出血,或因长期饥饿,极度疲劳,暴邪骤袭,急性中毒,严重外伤等状况下迅速出现。

【临床表现】卒然昏倒,呼吸微弱或不规则,神情淡漠或昏愦,大汗不止,面色苍白,口开目合,手撒身软,二便失禁,舌淡,脉浮大无根或脉微欲绝。

【证候分析】元气衰竭,欲外脱,则心、肺、肝、脾、肾五脏之气皆欲衰竭。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衰竭,则呼吸微弱而不规则;心主血脉、主神明,其华在面,在液为汗,心气衰极,则脉微欲绝,神情淡漠或昏愦,面色苍白,大汗不止;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肝藏血主筋,开窍于目,二脏共司肢体运动,今脾、肝脏气衰竭,故口开目合,手撒身软;肾藏精,开窍于二阴而司二便,肾气衰弱,则二便失禁。

气脱一般是气虚或气不固的进一步发展,若由大失血所致者,称为“气随血脱”。气脱与亡阳常同时出现,除肢厥身凉为亡阳的主要特征,气息微弱欲绝为气脱的主要特征外,其余证候均基本相同,故临床又常称为阳气虚脱。

【辨证要点】气脱证出现于疾病晚期或急症的生命垂危阶段,一般以呼吸微弱或不规则、神情淡漠或昏愦、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作为辨证的基本点。

 

五、气滞证

【基本概念】气滞证,是指人体某一脏腑,某一部位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引起气滞的原因很多,如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感受外邪,或外伤闪挫等,均可引起气机阻滞。此外,痰饮、瘀血、宿食、蛔虫、砂石等病理物质的阻塞,也可使气的运行发生障碍而致气滞。阳气虚弱,阴寒凝滞,亦可使脏腑经络之气机不畅,而成气滞。有三个方面:一是情志不遂而致气机郁滞(常称为气郁证或肝气郁结证);二是外邪侵袭、内生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组织、跌扑闪挫等使气机运行出现转改而致气机不畅;三是脏器虚弱,运行乏力而致气滞阻滞。气滞多见于疾病的早期阶段,故有“初病在气”的说法。气滞在古代又称气郁,宋元以后,气郁证多限定为情志不遂引起的肝郁气滞证,因而现代气郁证的范围变小,仅是气滞证的一个类型。

【临床表现】局部(如胸胁脘腹等部位)或全身胀满、痞闷、甚或胀痛、窜痛、攻痛,部位移动,症状时轻时重,常随太息、嗳气、矢气而减轻,多因情志变化而加重或减轻,脉弦,可无明显舌质变化。

【证候分析】本证以胀闷,疼痛为辨证要点。气机以畅顺为贵,一有郁滞,轻则胀闷,重则疼痛,而常攻窜发作,无论郁于脏腑经络肌肉关节,都能反映这一特点。同时由于引起气滞的原因不同,因而胀、痛出现的部位状态也各有不同。故其证候的表现有各自特点,临床常见的有肝气郁滞证、胃肠气滞证,肝胃气滞证等。如食积滞阻则脘腹胀闷疼痛;若肝气郁滞则胁肋窜痛;当然气滞于经络、肌肉,又必然与经络、肌肉部位有关。所以,辨气滞证候尚须与辨因辨位相结合。太息、嗳气、矢气可使气机暂时得以通畅,故胀、痛等症可缓解;而情志不舒常可导致或加重气机郁滞,故症状之轻重岁情绪波动而改变。弦脉乃气机不利,肝气不舒之象。因病在气,故舌质可无明显变化。

由于引起气滞的病因不同,发生气滞的脏腑、经络部位不同,其证候表现尚有各自的特点。因此,辨证时既要辨明病因,也要联系病位,如食积胃脘而致胃气郁滞,胁肋胀痛以肝胆病变多见,四肢关节疼痛则多为经络之气不畅。

气滞常可导致血行不畅而形成瘀血,或与血瘀兼并为病而为气血瘀滞证。气机郁滞日久,可以化热、化火。气滞可影响水津的输布而生痰、生湿、水停,而成痰气互结、气滞湿阻、气滞水停等证。

【辨证要点】以局部胀、闷、窜痛,并岁情志波动而变化为辨证要点。

【类证鉴别】气滞证与食滞证

〈分析〉食滞胃肠,阻滞气机,是产生气滞的一个原因,二者均有脘腹胀闷疼痛。但气滞证范围广,无论何处气机郁滞均属该证范畴。而食滞证只限于胃肠,必有嗳腐、厌食及脘腹部的胀闷疼痛、苔厚腻为主要症状。

 

六、气逆证

【基本概念】气逆证,是指体内气机升降失常,应降反升或升发太过,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证候。

【病因】本证一般是在气滞基础上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体脏腑、经络的气机如因情志过激、外邪入侵等而使气机运行不畅、紊乱,表现为气机的升降失常,气逆于上,应降反升或升发太过,则形成气逆证。临床以肺胃之气上逆和肝气升发太过的病变为多见。

【临床表现】肺气上逆,则见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则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则见头目胀痛,眩晕,面红目赤,或自觉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吐血,甚至昏厥等。

【证候分析】本证以症状表现是气机逆而向上辨证要点。肺气上逆: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感受外邪或痰浊组织,则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胃气上逆:胃以通降为顺,如因寒饮、痰浊、食积等停留于胃,阻滞气机,或外邪犯胃,使胃失和降,上逆而为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肝主生发,但须调顺有制,若郁怒伤肝,肝气升发太过,气火上逆而见头目胀痛、眩晕、自觉气从小腹上冲胸咽;血随气逆而上涌,可致呕血、甚至昏厥。

【辨证要点】本证以脏腑气机运动方式向上的表现为辨证要点,如咳喘、呃逆、嗳气、呕吐等。

 

七、气闭证

【基本概念】气闭证是指因风、痰、火、瘀之邪气壅盛导致气机逆乱、阴阳乖戾、气机闭塞不通所致的危急病证。

气闭,是指邪气阻闭,闭阻心神、或者闭阻了脏器、管窍所出现的突发性、实性的急重证候。

【病因】本证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强烈情志刺激,使气机闭塞;瘀血、痰浊、结石、蛔虫等有形实邪阻塞脉络、官窍等处,亦可致气机阻闭。因机体重要脏腑的络脉、关窍堵塞,气机闭塞不同,气闭证乃危急重症。此证或因外感邪气、或因内伤七情过极,发病暴急可见于中风、昏迷、惊风等各种危急病证。

【临床表现】突然昏倒,神志不清,气粗痰鸣(呼吸急促,甚则喘急窒息),牙关紧闭、二便不通等,双手握固,头、胸、腰、腹等处剧痛或绞痛,脉滑数、或弦数有力、或伏而难见。

【证候分析】心、脑络脉、窍道被邪气侵入,则神明受蒙蔽,故突然昏仆、神昏;肺气闭塞,息道不通,故喘急、窒息;经络或管窍被有形之邪完全堵塞,气血不通,故发生剧痛、绞痛,脉沉实或涩;阴阳格拒,气机不相顺接,则四肢厥冷而脉伏;脏腑气闭,则传导、气化不行,故胸闷腹胀,二便不通;舌暗苔厚亦为实邪内阻之象。

【辨证要点】以突然昏厥,绞痛,二便不通,呼吸气粗为辨证要点。

Eg:强大的精神刺激,突然昏倒,神志不清,气厥

    胆囊、胆管、泌尿系、肾脏结石;蛔虫钻到胆管内;瘀血痹阻心脉等导致的突发性的绞痛

【类证鉴别】气闭证与气脱证

〈分析〉二证一闭一脱,一实一虚。临床都具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均为神志不清或昏迷。然闭证属实,九窍闭阻而牙关紧闭、两手握固,二便不通,呼吸气粗、少汗或无汗,脉多有力。脱证属虚,气脱失固而口开不闭,两手撒开、二便失禁,呼吸微弱,汗出不止,脉多无力至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