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诗及注释 一 杜甫诗及注释(四)

 飓风居主人 2018-12-13

野老

野老篱前江岸回1,柴门不正逐江开2。
渔人网集澄潭下3,贾客船随返照来4。
长路关心悲剑阁5,片云何意傍琴台6。
王师未报收东郡7,城阙秋生画角哀8。

[年代] 此诗当作于上元元年(760)秋,杜甫49岁
[地点] 成都草堂
[题解] 诗成后,拈首二字为题,类似无题,这种做法起源于《诗经》。在唐诗里面,李商隐的诗中尤多。

【注释】

1 野老,杜甫自谓。杜诗中共自称“野老”六次,如“杜陵野老骨欲折”(投简成华两县诸子)。回,在这里可能有两层意思。一可能指杜甫在江岸前回转、徘徊,二是指江岸本身迂回、曲折。

2 柴门不正,可能指门不是朝正南方向的。逐江,沿着江的走势。萧注:江岸纡回,而门逐江开,故不正。

3 潭为百花潭。网集:指渔人一起下网。下,在此作动词,与下句的“来”对仗,指下网。本句直说就是,渔人网下、集澄潭。

4 贾(音古),本意特指囤积营利的坐商,后泛指商人。
返照:夕阳日光西射。梁元帝萧绎《纂要》:日西落,光返照于东,谓之返景。
黄生:日西落则倒景于东,船自西来,若随之然。顾注:日暮急于泊船,故随返照而来。
黄、顾之说都有道理。

一般七律每句在第四字处句读,但这两句是上三下四句法,即应念作: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5 杜甫有绝句:“船泊东吴万里船”,可见上句的“贾客船”往往和万里长路相联系。这里就像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从上句贾客船的“万里长路”很自然地切换到了回长安的“长路”上来。

《杜诗释地》:“剑阁,即剑阁道。古栈道名。在今四川剑阁县大剑山、小剑山之间”。另外,《水经注》中也有记载:“小剑去大剑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涌衢,故谓之剑阁”。
关于剑阁之险,李白有过很好地描述“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杜甫本人也有诗“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剑门)。剑门即剑阁。

这句的大意是:北归长安,其路漫漫,想到剑阁险峻难越,不知何时才能实现,使我感到心中伤悲。

6 傍,傍依。这里兼有“临近”和“依附”两层意思。萧注:这句是说不愿留在成都,景中含情。片云,犹孤云,杜甫自喻(江汉)“片云天共远”,也是写景而兼自喻的。自家不愿,却怪及片云,诗人往往如此。

成都有琴台遗址,相传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卖酒处,位于浣花溪北。陈寿 《益部耆旧传》:司马相如宅在州西笮桥,北有琴台。

7 鹤注:上元元年六月,田神功破思明之兵于郑州,然东京(今洛阳)诸郡尚未收复。

8 城阙的本意是城门两旁的瞭望阁楼。后来用来指城市,特指京城。这里的城阙指成都。原注:至德二年,陞(同“升”)成都为南京,故得称城阙。

秋生画角哀:可能化用西汉焦赣所著《易林》的“秋风生哀”。生,产生。
萧注:画角,古军乐,长五尺,形如竹筒,外加彩绘,故曰画角,其声哀厉高亢,军中吹之,以警昏晓。

上四写恬静的江村,作者犹如一位闲居野老,下四笔调突转沈郁悲切(而且转得很自然),上下反差较大,这种风格与前面的《狂夫》有类似之处。

 

南邻

锦里先生乌角巾1,园收芋粟未全贫2。
惯看宾客儿童喜, 得食阶除鸟雀驯3。
秋水才深四五尺, 野航恰受两三人4。
白沙翠竹江村暮, 相对柴门月色新5。

[年代] 此诗当作于上元元年(760),杜甫49岁
[地点] 成都草堂

【注释】

1 《华阳国志》:西城,故锦官城也。锦江,濯其中则鲜明,故命曰锦里。
角巾:有棱角的方头巾。这种乌角巾大约在当时常见,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其一》的“头戴小乌巾”可能指的是同一物。
黄生注:乌角巾与锦里相映带,起语逸致。角巾,隐士之冠。

2 芋栗一说指芋艿和橡栗。但是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另外一种说法:芋栗止于一物,作芋栗,可该园中所产。

南邻主人很可能与《过南邻朱山人水亭》中的朱山人是同一人。

3 除,本义指宫殿的台阶,后泛指台阶。例如《汉书·李广苏建传》:扶辇下除。仇注:鸟雀驯,待物之仁。

从这两句可以看出南邻的主人好客,家里常有客人来访,为人也很和善。

4 二句流水对。写与南邻同舟而行。《广韵》:航,方舟也。恰受:刚好可以容纳。

5 这两句说明到家已经是傍晚了,杜甫在南邻那里“竟日淹留”,可见宾主相娱甚欢。

 

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1,胡骑长驱五六年2。
草木变衰行剑外3,兵戈阻绝老江边4。
思家步月清宵立5,忆弟看云白日眠6。
闻道河阳近乘胜, 司徒急为破幽燕7。

[年代] 此诗当作于上元元年(760),杜甫49岁
[地点] 成都草堂

【注释】

仇注:首二领起恨别。四千里,言其远。五六年,言其久。行剑外,承四千里。老江边,承五六年。思家忆弟,伤洛城阻乱。乘胜破燕,望胡骑早平。宵立昼眠,忧而反常也。

1 洛城:洛阳,在唐朝被称为东都或东京。

2 胡骑:指安史叛军,安禄山、史思明都是胡人(北方少数民族)。顾注:公于乾元二年春,自东都回华州,客秦州,寓同谷,至成都,奔走四千里;自天宝十四载安史倡乱,至乾元之未上元之初,为五六年。

3 杜甫到成都时已是冬季,所以草木变衰。剑外:顾名思义,即剑门之外。不过,在唐朝时,所谓内外一般都是从长安的角度来看。因为长安在北方,所以剑外是指剑门关以南的地方,也可称为剑南,亦见“剑外忽传收蓟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 江边:江边指锦江边,即草堂处。老江边:恐将老死于此江边,无法和亲人团聚。

5 步月:漫步月下,踏着月色。清宵立:站在清冷的夜里。本句的“清”与下句的“白”相对仗,是借用了“清”的发音与颜色的“青”相同,所以是借对。

6 上句写彻夜无睡,所以这句写到“白日眠”。

忆弟看云:思念弟弟,为何看云?这是因为在我国诗歌传统中,“浮云”往往暗有思恋离人的意味,例如伪李陵《与苏武诗三首》“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这也从杜甫的其他诗中看出端倪:“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梦李白),“是身如浮云,安可限南北”(别赞上人)。

7 司徒,指李光弼。至德二载,李光弼加检校司徒衔。近乘胜,见于《资治通鉴》卷221:“上元元年三月光弼破安太情于怀州,夏四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河阳:今河南孟县。

乾元二年(759)四月史思明更改国号为大燕,以范阳(幽州)为燕京,故称幽燕。

顾宸:此时长安已复,(史)庆绪已死,直捣幽燕,万万不容更缓,故下一“急”字。

末句可以与杜甫五言诗“司徒下燕赵,收取旧山河”互相参看。杜甫对李光弼评价很高。在《洗兵马》一诗中有“司徒清鉴悬明镜”句,后期有诗《八哀诗·故司徒李公光弼》专咏。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东阁官梅动诗兴1,还如何逊在扬州2。
此时对雪遥相忆, 送客逢春可自由3。
幸不折来伤岁暮, 若为看去乱乡愁4。
江边一树垂垂发5,朝夕催人自白头6。

[年代] 此诗当作于上元元年(760)冬,杜甫49岁
[地点] 成都草堂
[题解] 裴迪,关中(今陕西省)人,早年隐居终南山,多与王维交往。王维曾著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诗。裴迪这时在蜀州作王侍郎幕僚,与杜甫频有唱和。杜甫秋天去蜀州、新津时,与裴迪同游并作诗。这年冬天,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杜甫写此诗作答和。
    见,助词,表示被动。见寄,指裴迪寄诗给杜甫。

黄鹤:《九域志》:蜀州东至成都才百里,宜公与裴频有和寄。

【注释】

1 仇注:东阁,指东亭。官梅,官种之梅,犹言官柳。

2 还如:正如。何逊:南朝诗人,善于炼字,有《咏早梅》诗,诗题一作《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见本诗附录。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扬州”不同于古称“广陵”的今日江苏扬州市,而实际上指南京。宋人张邦基指出:东晋、宋、齐、梁、陈皆以建业为扬州,则(何)逊之所在扬州,乃建业耳,非今之广陵也。隋以后始以广陵名州(《墨庄漫录》卷1)。建业,即今南京。

3 可自由,意犹不由自主。意同“百感中来不自由”(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赵庆培:在这样的时候,单是看到飞雪就会想起故人,思念不已,何况你去东亭送客,更何况又遭遇到那恼人的梅花,要你不想起我,不思念我,那怎么可能?

4 若为:怎堪。仇注:玩第三联语气,必裴诗有不及折赠之句,故答云幸不折来,免伤岁暮。若使一看,益动乡愁矣。

5 陈贻焮:垂垂,渐渐。《辞海》一九七九年版引杜此诗“江边”句与黄庭坚《和师厚秋半》“杜陵白发垂垂发”句为证,良是。

6 《杜诗镜铨》:初见春花,不觉感年光易逝。

附录:何逊《咏早梅》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

暮倚高楼对雪峰1,僧来不语自鸣钟2。
孤城返照红将敛3,近市浮烟翠且重4。
多病独愁常阒寂5,故人相见未从容6。
知君苦思缘诗瘦7,太向交游万事慵8。

[年代] 此诗当作于上元二年(761)春,杜甫50岁
[地点] 时杜甫重游新津县
[题解] 《蜀志》:新津县甫二里有四安寺,神秀禅师所建。
十是裴的排行。称排行而不是只呼其名,是一种亲切而又客气的称呼。迪是其名。关于裴迪的进一步介绍见上一首诗。

【注释】

1 高楼指四安寺钟楼。佛寺在大门之外一般建有对称的钟楼。明代杨德周曰:县有修觉山,其上为宝华山,以峰顶多雪,又名雪峰(《杜诗解》)。

2 鸣钟:敲钟。这里的意境,可以用“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声”(唐代常建《破山寺后禅院》)来描写。

3 孤城,这里指新津。返照:阳光夕照。看来,杜甫对于返照这个现象很关注,在七律《野老》一诗中有“贾客船随返照来”句,后期有《返照》诗五言、七言各一首。

红将敛,指太阳将要落山。

4 近市:附近的市镇。浮烟翠且重:浓浓的青色炊烟冉冉升起,漂浮向上。本句可与“寒轻市上山烟碧”(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二)参看。

5 阒(音趣):寂静。阒寂在这里指寂寞。

6 相见未从容,未能从容相见,可能也就匆匆见上了一面。

7 这句的直说就是:知君瘦缘苦思诗,即知道您(指裴迪)因为苦苦地思索作诗而瘦。

8 向:于。太向:过于。

一般对该句的理解是责备裴迪只顾吟诗,懒于交游。所以才有“相见未从容”。 甚至有人认为“相见未从容”是指裴迪连杜甫的面都没有见。

我以为从末句来看,不能直接这么理解。这里说的是“过于交游”,而不是不交游。本句是自指,相对于上句裴迪苦吟诗句而来,意思是,我(杜甫)最近交游太多,以至于别的事都懒于做,当然也就没有多少诗作。杜甫后来有诗“衰惭应接多”(将晓二首·其二),可证。不过,末句表面上是自责“过于交游”,实际上暗含裴迪交游过少,以致于“故人相见未从容”的意味。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1,但见群鸥日日来2。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3。
盘飧市远无兼味4,樽酒家贫只旧醅5。
肯与邻翁相对饮6,隔篱呼取尽馀杯7。

[年代] 此诗当作于上元二年(761)春,杜甫50岁
[地点] 成都草堂
[题解] 原注:喜崔明府相过。


明府是对县令的尊称。邵注:公母崔氏。明府,其舅氏也。白水,在今陕西西安府。公舅是崔十九翁。
    杜甫在天宝十四载(755年)曾到白水,并作过一首《白水明府舅宅喜雨得过字》,其中“舅”即是崔明府,当年给了杜甫很大帮助。
    张綖注:前有《宾至》诗,而此云客至,前有敬之之意,此有亲之之意。

【注释】


黄生:上四,客至,有空谷足音之喜。下四,留客,见村家真率之情。前借鸥鸟引端,后将邻翁陪结,一时宾主忘机,亦可见矣。盘飧、樽酒,略读。市远,指南市津头。邻翁,即南邻北邻也。

1 舍,指草堂。舍南舍北皆春水,可参看“清江一曲抱村流”(江村)。

2 萧注:但见二字,暗含讽意,见得只有群鸥不嫌弃。交游冷谈,自在言外。

这里也许暗用了《列子·黄帝篇》的“忘机”典故:海上之人,有好沤(同“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往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3 二句流水对。花径:花间小径。蓬门:柴门,即草堂之门。

黄生云: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缘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今始为君开,上下两意交互成对。


4 飧(音孙),熟食。盘飧:盘中菜肴。无兼味,字面理解即连两样菜都没有,实际上是谦辞,意为菜不丰盛。

5 醅(音胚),原意为未过滤的酒,亦泛指酒。据考证,我国酒的蒸馏技术约始于南宋,所以在唐朝时还只有未经蒸馏、低度数的米酒,这样李白才有可能饮斗酒之后还吟诗。现在酒越久越好的概念,基本上是对于蒸馏酒而言。对于唐朝当时的酒,均以新酒为佳,因为时间一长,低度酒中乙醇过度氧化,味道就不好,所以杜甫对于以“旧醅”待客感到歉意。

这里的酒可能是杜甫自酿的,写于同一时期的《泛溪》中有句“浊醪自初熟”,可证。

6 肯:肯否。这里是在征求崔明府的意见。

7 范之麟:“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这个说法是很有见地的。诗的好坏与结尾的水平关系很大。全唐诗中大量的“有句无篇”的诗,大多是因为无力、索然的结尾所致。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为人性僻耽佳句1,语不惊人死不休2。
老去诗篇浑漫与3,春来花鸟莫深愁4。
新添水槛供垂钓5,故著浮槎替入舟6。
焉得思如陶谢手7,令渠述作与同游8。

[年代] 此诗当作于上元二年(761)春,杜甫50岁。著名的五律《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即写在这同一时期。
[地点] 成都草堂
[题解] 水如海势,形容水势浩大。可与杜甫作于本诗前后的其他诗句“一夜水高二尺强”(春水生)和“高浪蹴天浮”(江涨)参看。

【注释】


1 性僻,性格怪癖,在这里是说对“佳句”的执著已经到了性格偏执的程度。耽:迷恋。

2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杜甫律诗的又一成就,在于他炼字炼句上的成功。精于用字,刻划细微,在他的古体中有同样表现,而以律诗的表现最为精彩。他炼字,用力之处在表现神情韵味。刘熙载说“少陵炼神”,就是指这一点。他的用字,常常达到一字之下,他人难以更改的地步。他善于用动词使诗句活起来,用副词使诗疏畅而富于转折,特别是“自”字,他实在是用得好极了。他还善于用颜色字以强化某种情感色彩,用叠字以创造氛围,用双声叠韵以使诗的声调更加和谐悦耳,用俗字口语使诗读来更加亲切。炼字,是他的自觉追求。

    炼字也许并不是“语不惊人”的全部含义,但以上可以为理解“语不惊人死不休”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

3 萧注:是说如今年老,已不象过去那样刻苦琢磨。漫与,随意付与。这话不能死看,杜甫老年作诗也并不轻率,不过由于功夫深了,他自己觉得有点近于随意罢了。

4 赵注:将愁字属花鸟说,盖诗人形容刻露,花鸟亦应愁怕,犹崔日用诗“朝来花鸟若有情”也。

这句显示出杜甫的幽默之处。大意为:诗人的描写可使花鸟惊心动魄,但是我现在已经“老去”,所以你们不必犯愁、害怕了。

5 水槛,水边的简易木栏。

6 故,在这里是因而的意思,同时却用作“旧”的意思跟上句的“新”字对仗,所以是借对。著,登。槎(音查),竹筏。替,替代。入,进入。入舟:指上船,例如“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浮槎用典,见晋代张华《博物志》卷10: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诸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

7 陶谢:陶渊明、谢灵运,皆为著名诗人。手:这里指专司某事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例如国手、高手、能手、水手,不过也还有扒手。

8 渠:他们。述作:指作诗。王嗣奭:玩末二句,公盖以陶谢诗为惊人语也,此惟深于诗者知之。

 

进艇
  
南京久客耕南亩1,北望伤神坐北窗2。
昼引老妻乘小艇3,晴看稚子浴清江4。
俱飞蛱蝶元相逐5,并蒂芙蓉本自双6。
茗饮蔗浆携所有7,瓷罂无谢玉为缸8。

[年代] 此诗当作于上元二年(761)夏,杜甫50岁
[地点] 成都草堂
[题解] 进艇即泛舟

【注释】

1 南京在此指成都,杜甫在七律《野老》中自注:至德二年,陞(同“升”)成都为南京。客:杜甫自指。

南亩,语出《诗经》“俶载南亩”、“今适南亩”、“馌彼南亩”等句,因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阳之处。后泛指田亩。多见于唐诗,例如王维“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新晴野望)。

杜甫在四川时,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例如“自锄稀菜甲”(宾至)、“细雨荷锄立”(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等。另外,杜甫还专门有诗《种莴苣》。但并未躬耕南亩。

2 北望:北望中原。这句意同“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其二),以及“北望苦销魂”(送裴五赴东川)。

关于北窗有一个典故,这里或为借用其字,或为反其义而用之。晋陶潜《与子俨等疏》: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1]。

首二句法同“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曲江对酒)、“朱樱此日垂朱实,郭外谁家负郭田”(惠义寺送辛员外)、“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白帝)等。

3 小艇与《南邻》中所描写“野航恰受两三人”的小舟可能是同一种船。

4 稚子,幼子;清江,指浣花溪。参见“清江一曲抱村流”(江村)。

北宋葛常之:《北征》诗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是时方脱身于万死一生,以得见妻儿为幸。至秦州,则有“晒药能无妇,应门亦有儿”之句,已非北征时矣。及成都卜居后,《江村》诗云:“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进艇》诗云:“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其优游愉悦之情,见于嬉戏之际,则又异于客秦时矣。

5 蛱蝶:蝴蝶。元:原、原本之意。

6 芙蓉:荷花。清朝范廷谋《杜诗直解》:曰元相逐、本自双,亦见夫妇原当聚处。

仇注:中四,喜妻子相聚,赋而兼比。
在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中,赋主要是指叙事和实际描写。比,以彼物比喻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比兴”为我国古典诗歌创作传统的两种表现手法。仇注所说的中间四句,其实颌联(三四句)主要是赋,腹联(五六句)才是“赋而兼比”。

7 萧注:茗饮,茶水。蔗浆,蔗汁。句意谓没有美酒佳肴。

8 罂:大腹小口的容器。瓷罂:盛茶、浆的瓷器。无谢:不亚于。

玉缸,酒瓮的美称,所以古人好酒、嗜酒、能喝酒之人也有一个雅号“玉缸”。玉缸一词,常见于唐诗中,就笔者所见,皆指酒具。例如岑参“胡姬酒楼日未午,丝绳玉缸酒如乳”(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许浑“晚促离筵醉玉缸”(吴门送振武李从事)等。现在有的制酒厂在大门外还挂着“酿成佳酿藏新罍,制出香醪贮玉缸”的对联。

这两句主要意思是说,我的茶水、蔗汁,如同酒一样美味。
仇注:“瓷不让玉,言贵贱齐视也”。萧涤非先生也认为:这句“是说比之富贵人家所用玉缸并无逊色”。都有道理,但皆未能指出玉缸与美酒的关系。

[1] 羲皇上人指伏羲以前的人,古人总以为远古时期的人很幸福,所以北窗被用来指生活清适安逸。例如李白《戏赠郑溧阳》: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所思

苦忆荆州醉司马1,谪官樽俎定常开2。
九江日落醒何处, 一柱观头眠几回3。
可怜怀抱向人尽4,欲问平安无使来。
故凭锦水将双泪, 好过瞿塘滟滪堆5。

[年代] 此诗当作于上元二年(761)夏,杜甫50岁
[地点] 成都草堂

【注释】

1 原注:崔吏部漪。蔡梦弼曰:崔漪,盖自吏部而谪荆州司马也。王嗣奭:官虽谪、酒常开,便见司马胸次。或醒或眠,颠狂落拓,真得酒中趣者,此为醉司马传神,而相忆已在其中。

2 俎(音组),原意为盛祭品的礼器,这里指盛酒器具。

谪官之后以酒浇愁大概为人之常情。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这里描写的“左相衔杯”亦为谪官之后。

3 朱瀚:九江、一柱,荆州谪居之地。《杜诗释地》:杜诗“九江”指出峡后的湖北荆州地区的众多河流。
一柱观:道观(音惯)名,在湖北松滋市老城镇。《杜诗释地》: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镇守江陵时,在湖中罗公洲上建造此观,因为规模宏大但只使用了一根立柱而得名。

杜甫多次咏及一柱观。例如“孤城一柱观,落日九江流”(送李功曹之荆州充郑侍御判官重赠)等。

4 向人尽,向何人倾诉。

5 锦水,指锦江;双泪,指这首诗。将:带。滟滪:滟滪堆,原在瞿塘峡口,为一40米高的巨石,1959年,为通航安全,将其炸毁。

这两句的大意是:所以依靠锦江将我这用双泪写成的诗带给你,希望它能平安地渡过瞿塘峡口最险的滟滪堆,到达你处。可与“却寄双愁眼,相思泪点悬”(得广州张判官叔卿书使还以诗代意)参看。

《杜诗镜铨》:瞿塘峡在夔州峡口,有滟滪石,过此则达荆州。二句即太白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意。

 


寄杜位

近闻宽法离新州1,想见怀归尚百忧2。
逐客虽皆万里去3,悲君已是十年流4。
干戈况复尘随眼5,鬓发还应雪满头6。
玉垒题书心绪乱7,何时更得曲江游8。

[年代] 此诗当作于上元二年(761),杜甫50岁
[地点] 青城
[题解] 杜位是杜甫的从弟(即堂弟)。杜甫在长安时曾在杜位宅除夕守岁,并作诗《杜位宅守岁》。
朱注:“位为李林甫婿”。李林甫即那位“口蜜腹剑”的唐朝丞相,曾严重阻碍了杜甫入仕。


【注释】

1 宽法离新州:李林甫死后,其党羽被肃清。作为杜位李林甫的女婿,杜位流放到岭南新州。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这年杜位被减罪等,移至江陵(今湖北荆州)。总算比新州好一些,所以说“宽法”。

2 怀归:思归。

3 逐客:被放逐的人,语出秦朝李斯著《谏逐客书》,这里指杜位。在其他诗中,杜甫还曾用“逐客”指李白:“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梦李白)。

4 天宝十一年(752)李林甫死,随后杜位被流放,距杜甫作此诗时约十年。

5 当时有史朝义、段子璋叛乱,所以称为“尘随眼”。

6 还应雪满头:杜甫估计杜位此时大约已是白发苍苍。

7 《杜诗释地》:玉垒,山名。在四川都江堰市北岷江东岸。
杜甫当时在此地。题书:指写这首诗。
仇注:盖其山自导江而接青城界也。诗云“玉垒题书心绪乱”,又知在青城所作。

8 杜甫原注:位京中宅,近西曲江。
曲江,即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南,因池水曲折而得名,是当时京都长安的第一胜地。

古人把诗中“虽皆”、“已是”、“况复”、“还应”这类的词称为虚字。顾宸对本诗的虚字给与很高的评价:曰近闻、曰想见、曰虽皆、曰已是、曰况复、曰还应、曰何时更得,只此数虚字中,情文历乱,俱写出心乱之故。骨肉真情,溢于言表矣。

不过,古人也曾说过:律诗不可多用虚字(《唐音癸签》卷3引赵盂兆语)。在杜甫所有七律中,多用实字。明朝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也指出:“子美(即杜甫)多用实字,实字多,则意简而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这确是至评。在杜甫七律中用了这么多虚字的只有这一首,这或许是他的一种创作尝试,但是我以为并不成功。如果把以上这些虚字去掉(见下),诗意仿佛没有多大变化:

    宽法离新州,怀归尚百忧。
    逐客万里去,悲君十年流。
    干戈尘随眼,鬓发雪满头。
    题书心绪乱,何时曲江游。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兵戈不见老莱衣1,太息人间万事非2。
我已无家寻弟妹, 君今何处访庭闱3。
黄牛峡静滩声转4,白马江寒树影稀5。
此别应须各努力6,故乡犹恐未同归7。

[年代] 根据《杜甫诗全译》,此诗当作于上元二年(761),杜甫50岁。
[地点] 成都草堂
[题解] 十四,是韩的排行。称排行而不是只呼其名,是一种亲切而又客气的称呼。韩十四,其人不详。江淮、吴会,皆称江东。觐(音进),拜见。觐省,探视父母。


【注释】

1 起句突兀,显杜甫本色。兵戈,指战乱。老莱衣,见《列女传》:老莱子老奉二亲,行年七十,著五色之农,作婴儿戏子亲侧。

本句是说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已经见不到向老莱子这样的孝子了,从而更见韩十四江东觐省之可贵。

2 太息:长长地叹息,见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又见《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回。

萧注:下句更推向大处,推向当时整个社会,见得可痛的不止此一事,万事都反了常。可悲者也不止我们一两个人。杜甫总是从大处着眼。

3 弟妹,弟弟和妹妹。三四流水对。庭闱(音为):父母所居之处,在此指代父母。

4 转,指江滩水声在峡中发出回声。

5 五六句皆随上句的“何处”而来。

萧注:二句是想象中之景,不是写送别时当前之景。黄牛峡、白马江,皆韩出峡往江东所必经之地。黄牛峡在湖北宜昌县西。旧注,江陵有白马州。
萧涤非先生的这个解释很有道理。杜甫在其他送别诗中也使用过这个手法。

    朱瀚:滩声、树影二句,在韩是一片归思,在杜是一片离情。气韵淋漓,满纸犹湿。

黄生:凡情真则语易率,得五、六二句,全诗皆有色矣。

6 各努力:各自努力为归乡之计。

7 张綖注:韩盖公同乡人,必其父母避乱江东而往省之,玩次联及结可见。萧涤非先生也认为“韩十四当是杜甫的同乡,故有故乡同归的话。”

    不过,“同”在此或指“同时”,而不是“同一处”。因为很显然,江东不是杜甫的故乡。这句可能是说,等韩十四到家之时,我(杜甫)还恐怕无法回到故乡。

 

王十七侍御抡许携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请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

老夫卧稳朝慵起1,白屋寒多暖始开2。
江鹳巧当幽径浴3,邻鸡还过短墙来4。
绣衣屡许携家酝5,皂盖能忘折野梅6。
戏假霜威促山简7,须成一醉习池回8。

[年代] 此诗当作于上元二年(761)冬,杜甫50岁
[地点] 成都草堂
[题解] 十七是王的排行,三十五是高的排行。关于排行,具体见注于《赠田九判官梁丘》。

侍御:王抡的官职。唐代称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为侍御。王琦注引《因话录》:御史台三院,一曰台院,其僚曰侍御史,众呼为端公;二曰殿院,其僚曰殿中侍御史,众呼为侍御;三曰察院,其僚曰监察御史,众呼亦曰侍御。
但除此以外,侍御在唐朝时也经常作为在正职外所加的虚衔(即“宪衔”),见宋程大昌《演繁露续集·唐宪衔使头使下》:“唐世节度、观察等使辟置官属,许理年转入臺官,至侍御史止。其御史中丞须有军功乃得转入。已上皆名宪衔。” 李白诗题《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很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许携酒至草堂,答应带酒到杜甫草堂。后来,王抡确实来了。杜甫为此又作了一首题为《王竟携酒高亦同过》的五言诗。

“高”指高适,他是杜甫的老朋友,年龄比杜甫大,早年也曾贫困潦倒,渔樵为生。后来逐步担任官职,在四川已经做到了地方大吏。时任蜀州刺史,将要代理成都尹和西川节度使,人已在成都。《旧书·高适传》:崔光远不能摄军,天子罢之,以适代为成都尹、西川节度。邵注:唐制,刺史行部,纠察郡县,与绣衣同,称使君。
    仇注:然此诗不曰高尹,而仍谓高使君。且是年十一月,光远卒,十二月旋以严武为成都尹,则适实未尝代光远也。

【注释】

1 慵:困倦,懒得动。朝慵起:早晨懒得起床。

2 因为“背郭堂成荫白茅”,所以称草堂为“白屋”。暖始开:天气太冷,所以等暖和些再开门。

3 鹳:大型水鸟,有大而粗壮的喙。当:面对着,例如《乐府诗集·木兰诗》“木兰当户织”。幽径:幽深的小路。

4 短墙:矮墙。杜甫有绝句“野老墙低还似家”,也曾提到草堂墙低。这两句都是承首联而来,描写杜甫闲居的乡野景象。

仇按:邻鸡过墙,语近浅易。绣衣、皂盖,又近拙钝。恐非少陵匠意之作也。 补注:诗家用短墙,不避俗字,但有工拙之不同。杜公此句,语率而近俚,元仇仁近云:“桃柳参差出短墙,小楼突兀看湖光。”自觉风趣嫣然。

5 绣衣指代御史,这里指王抡。汉武帝天汉年间,派出直指使者,身着绣衣,手持斧仗节,刺史郡守以下督捕不力者亦皆伏诛。后因称此等特派官员为“绣衣直指”。绣衣直指本由侍御史充任,故亦称“绣衣御史”。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又《武帝纪》、《元后传》、《后汉书·伏湛传》。

屡许,屡次答应。家酝,自家酿的酒。

6 皂盖:指代高适。皂盖:青色车盖,为刺史所用。

折梅可能是虚指,语见陆凯名句“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赠范哗)。 这里指作书给高适。

7 假:借。赵曰:霜威,御史有风霜之任也。崔篆《御史箴》:今鹰隼始击,以成严霜之威。
山简:指代高适。山简(及习池)见下注。

8 关于山简及习池的典故,均见于《世说新语·任诞》刘孝标注引《襄阳记》:汉传中习郁于岘山南,依范蠡养鱼法,作鱼池,池边有高堤,种竹及长楸,芙蓉菱芡覆水,是游宴名处也。山简每临此池,未尝不大醉而还。”后用习池指欢宴之处。

杜甫诗及注释 一 杜甫诗及注释(四)

 

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即日成,往来之人免冬寒入水。聊题短作简李公二首 (其一)

伐竹为桥结构同1,褰裳不涉往来通2。
天寒白鹤归华表3,日落青龙见水中4。
顾我老非题柱客5,知君才是济川功6。
合欢却笑千年事7,驱石何时到海东8。

[年代] 此诗当作于上元二年(761)冬,杜甫50岁
[地点] 杜甫届时在蜀州,今四川崇庆。
[题解] 皂江,即今四川金马河。《元和郡县志》:皂江,经蜀州唐兴县东三里。简李公:寄给李司马,七是他的排行。杜甫当时作诗二首,另一为五言。


杜甫在另一首诗《桔柏渡》也写道“架竹为长桥”,可见当时竹桥很常见。

【注释】

1 结构同:同于木桥。

2 褰(音谦),提起衣服。“褰裳”一词语出《诗经·国风·郑风》:“褰裳涉洧”、“褰裳涉溱”等。褰裳不涉,即“不褰裳涉”,不再需要提起衣服涉水了。

3 这句里面用了两个典故[1]。一是南北朝宋敬叔《异苑》卷3载:晋太康二年冬,大寒,南州人见二白鹤语于桥下曰:“今兹寒,不减尧崩年也[2]。”于是飞去。
二是晋陶潜(陶渊明)《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

4 日落即成,切题中即日。见,同“现”。

三四两句实际上都是在描述竹桥建成。华表喻桥柱,青龙喻竹桥或竹桥在水之影。竹桥青绿,所以用青龙来比喻倒是很恰当的。

5 这句是杜甫自谦。顾:考虑。题柱客用司马相如典故,见《华阳国志》:蜀城北八十里,有升仙桥、送客观。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其柱曰:“大丈夫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

6 济川:犹渡河。语出《书·说命上》:王置诸其左右。命之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7 赵次公:合欢,桥落成而聚客欢饮。笑者,笑前人之劳而无成。

8 末句用典:欧阳询《艺文类聚》卷79引《三齐略记》:(秦)始皇作石桥,欲过海观日出处。于时有神人,能驱石下海,城阳一山石,尽起立,嶷嶷东倾。状似相随而去。云石去不速,神人辄鞭之,尽流血。石莫不悉赤,至今犹尔。

这里的大意是:秦始皇时代就传说有于时有神人能驱石下海,建造石桥到大海观日出处,过了上千年,现在我们还没有见到,不知何日才能成功。也就是说,幸亏我们建造了竹桥,没有去等待神人来驱石造桥。

[1] 这里用了两个典故表达这么一个简单的意思,似乎有用典太过、词藻堆砌之嫌。

[2] 白鹤之语的大意是,今年很冷,和尧去世那年差不多。

 

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1,南浦清江万里桥2。
海内风尘诸弟隔3,天涯涕泪一身遥4。
唯将迟暮供多病5,未有涓埃答圣朝6。
跨马出郊时极目7,不堪人事日萧条8。

[年代] 此诗被认为作于宝应元年(762)。杜甫已51岁。
[地点] 成都

【注释】

1 西山,在成都西,一名雪岭(“窗含西岭千秋雪”中的“西岭”即此处)。三城戍,即四川当时的松、维、堡三城。

钱注:西山三城,界于吐蕃,为蜀边要害,屡见杜诗。

2 浦,本义为水滨。南浦:这里指百花潭。清江: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市南,相传诸葛亮送费袆出使东吴处,亦见前注于《卜居》、《狂夫》。

上句远景,下句近景,都是野望所见。杨伦《杜诗镜铨》:思家忧国,首二并提。起势最健。

3 仇注:“古诗中用风尘有二义,一是战乱之风尘,一是行旅之风尘。” 风尘在杜诗(包括本诗)中多指战乱。

杜甫对自己的弟弟感情很深,有多处感叹兄弟分离,思念弟弟的诗句,例如“有弟皆分散”(月夜忆舍弟)、“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生别展转不相见”(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遣兴)等。

4 天涯:杜诗中的天涯、天边, 往往指当时认为离长安极远之地,这里指杜甫当时所在的成都。

这一联是被称为“杜样”(即典型的杜甫七律风格)的诗句之一[1]。

5 迟暮,指晚年,语出《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萧注:杜甫这年五十岁,故云迟暮。杜甫困守长安时已患了肺病、疟疾,到成都后又得了头风等症,故曰多病。供字沉痛。对一个有作为的人说来,不多的迟暮光景,是尤为可贵的。

6 涓:细流。埃:微尘。圣朝:指本朝,即当时的唐朝。

7 跨马:杜甫很懂马,曾有多首诗写马或关于马的画,也喜欢骑马,不过后来在夔州55岁时有一次曾“醉为马坠”。

出郊极目远眺,点题野望。

8 人事:人间世事,不是现在平时说的行政管理方面的人事工作。

朱瀚:不堪人事萧条,欲忘忧,反添忧也。时国步多艰,虽有天命,亦由人事,故结句郑重言之(《杜诗解意》卷2)。

朱鹤龄:按史,是时分剑南为两节度,而西山三城列戍,百姓疲于调役,高适尝上疏论之,不纳。公诗当为此作,故有人事萧条之叹。

[1] 钱钟书《谈艺录》:然世所谓“杜样”者,乃指雄阔高浑,实大声弘,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指麾能事迴天地,训练强兵动鬼神”;“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路经滟澦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一类。

 

曲江对酒

苑外江头坐不归1,水精春殿转霏微2。
桃花细逐杨花落3,黄鸟时兼白鸟飞4。
纵饮久判人共弃5,懒朝真与世相违6。
吏情更觉沧洲远7,老大悲伤未拂衣8。

[年代] 此诗当作于乾元元年(758)春,杜甫47岁
[地点] 杜甫当时已重返长安,任左拾遗
[题解] 曲江,即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南,因池水曲折而得名,是当时京都长安的第一胜地。对酒:有对酒当歌之意。

【注释】

1 苑,即芙蓉苑(园),在曲江西南。杜甫有诗:“青春波浪芙蓉园”(乐游园歌)。

2 水精宫殿一说,见于以下史料。晋代鱼豢《魏略》:大秦国城中有五宫,相去各五十里,宫皆以水精为柱。南朝任昉《述异记》:阖闾构水精宫。
黄生[1]注:(水精春殿)借言宫殿近水也。

霏微,春光掩映之貌。转:承“坐不归”而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这句是说,久坐不归,时已向晚,宫殿成霏微之色。

3 细,形容桃花柔嫩;逐,随。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后杜甫“自以淡笔改三字”。

4 黄鸟:黑枕黄鹂(见右图[2]。)。又名“黄鹂”、“黄莺”。杜甫曾多次咏及。

上句中“桃花”与“杨花”相对,下句 中“黄鸟”与“白鸟”相对,这是句中自对。
仇注:《丹铅录》:梅圣俞“南陇鸟过北陇叫,高田水入低田流”,黄山谷“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来”,李若水“近村得雨远村同,上圳波流下圳通”,其句法皆自杜来。

5 纵饮,犹纵酒、狂饮。判,在此念“潘”。西汉扬雄所编《方言》:楚人凡挥弃物谓之判。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判为割舍之辞,亦甘愿之辞。

6 这两句的意思是:整日纵酒,早已甘愿被人嫌弃;懒于上朝,的确有违世间人情。这是激愤之词。
所谓“人共弃”,主要是上谏救房琯后,为“君”所弃。《新唐书·杜甫传》: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7 沧洲[3]指隐居地,多见于古诗,例如谢朓诗“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唐朝吕延济:沧洲,洲名,隐者所居(五臣注文选)。


8 老大,指年老。 例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
拂衣,见《后汉书·杨彪传》:往见(曹)操。(孔)融曰:“今横杀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 [4]
后来,拂衣一词被用来指罢官而去,多见于唐诗,例如陈子昂《答洛阳主人》:“不然拂衣去,归从海上鸥”。李白也有诗句“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傍。”

清人朱瀚《杜诗七律解意》:遥望苑中,则宫殿霏徽。流览江上,则花落鸟飞。此皆坐时听见者。曰纵饮,懒朝参,见入世不能。沧洲远,未拂衣,又见出世不能。

这两句的意思是:微官缚身,不能隐退;年级已老,心中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无法拂衣而去



[1] 黄生:清初著名杜诗注家,著有《杜诗说》十二卷,于康熙丙子年(1696)刊行。

[2] 图片来源http://www./html/pet_care/pet_care_bird/2006/0517/14615.html

[3] 应注意不要将“沧洲”和河北的地名“沧州”相混淆。

[4] 拂衣,亦见《南史王僧虔传》:我立身有素,岂能曲意此辈,彼如见恶,当拂衣去耳。

 

曲江对雨


城上春云覆苑墙1,江亭晚色静年芳2。
林花著雨燕支湿3,水荇牵风翠带长4。
龙武新军深驻辇5,芙蓉别殿谩焚香6。
何时诏此金钱会7,暂醉佳人锦瑟旁8。

[年代] 此诗当作于乾元元年(758)春,杜甫47岁
[地点] 杜甫当时已重返长安,任左拾遗
[题解] 曲江,即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南,因池水曲折而得名,是当时京都长安的第一胜地。

【注释】

1 城,指长安城。苑即芙蓉苑(园),杜甫有诗“青春波浪芙蓉园”(乐游园歌)可证。这句的意思实际上是在描写春云在长安城以及芙蓉苑之上,即“宫云去殿低”(晚出左掖)。

2 晚色:傍晚景色。
朱瀚:上半写雨景之荒凉,长安新经丧乱也。水荇牵风(见句四),见江上彩舟绝迹。此所谓静年芳也。
清朝黄生《杜诗说》:雨景则寂寥,诗语偏浓丽,俯视中晚以此。

3 燕支,同胭脂。晋代崔豹《古今注》: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燕支。中国谓之红蓝,以染粉,为面色。
燕支湿:形容林间红花雨后的样子。宋代宋祁《缠绵道》“海棠经雨胭脂透”、王雱《倦寻芳》“海棠著雨胭脂透”均从本句化出。


4   荇(音形),又称荇菜,一种多年生水草,在诗经的第一篇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接下来的就是“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诗经周南关雎)。见下图[1]。

翠带长:形容水中荇菜为风所牵的样子。

仇注:公祖必简[2]诗“绾雾青丝弱,牵风紫蔓长”(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五首之二),此即水荇牵风所自出也。

5 龙武新军,指神武军,见《新唐书·兵志》以下记载:及玄宗以万骑平韦氏,改为左右龙武军,皆用唐元功臣子弟,制若宿卫兵。是时,良家子避征戍者,亦皆纳资隶军,分日更上如羽林。又,至德二载,置左右神武军,补元从、扈从官子弟,不足则取它色,带品者同四军,亦曰“神武天骑”,制如羽林。

辇(音撵),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专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

6 别殿:正殿以外的殿堂。仇注:芙蓉园与曲江相接,驾常游幸其中。芙蓉、曲江各有殿,故曰别殿。

杨伦《杜诗镜铨》:时玄宗回銮,深居南内不出[3],故曰深驻辇。当时游幸芙蓉园,别殿宫人焚香以待,今无复此事,故曰漫焚香。

7 金钱会,是在唐玄宗时代的一次宫廷宴会,见《旧唐书·本纪第八·玄宗上》:先天二年九月,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门,令左右于楼下撒金钱,许中书门下五品已上官及诸司三品已上官争拾之。

顺便说一下,仇引顾注同样用以上内容来注释“金钱会”,不过却把年代弄错了,写成了“开元元年”,即先天二年的后一年。

8 所谓佳人,即当时的官妓或歌伎。锦瑟:乐器。《周礼·乐器图》: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节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曰锦瑟。

对于七八句所写宴会和歌乐,唐代康骈所撰《剧谈录》上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上巳节赐宴臣僚,京兆府大陈筵席,长安、万年两县以雄胜相较,锦绣珍玩,无所不施,百官会于山亭,恩赐太常及教坊声乐。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看起来仿佛是宣泄一种醉生梦死、及时行乐的情绪。实际上,结合五六句来看,这里主要是表达了杜甫对盛唐时代以及对唐玄宗的怀念。对于唐玄宗的知遇之恩,杜甫一直深深感激。


[1]
图片来源:http://travel./2006-07/18/content_1740892_4.htm

[2]
仇注中所说的“公祖必简”指杜甫祖父杜审言,字必简。

[3]
其时唐玄宗已让位给太子(即唐肃宗),自己为太上皇,深居简出,在后期实际上被软禁了。

 

 

 

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

不见旻公三十年1,封书寄与泪潺湲2。
旧来好事今能否, 老去新诗谁与传3。
棋局动随幽涧竹, 袈裟忆上泛湖船4。
闻君话我为官在5,头白昏昏只醉眠。

[年代] 此诗当作于乾元元年(758),杜甫47岁
[地点] 杜甫当时已重返长安,任左拾遗
[题解] 在本诗前,杜甫已有一首《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当时,许拾遗将要回家探亲,杜甫托他将本诗带给江宁的旻上人。
八是许的排行。据浙大胡可先教授考证,许八名为许恩,时任左拾遗。
称排行而不是只呼其名,是一种亲切而又客气的称呼。奉,敬辞。江宁,今南京。杜甫年轻时曾在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游历。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见《摩诃般若经》:何名上人?佛言:“若菩萨一心行阿耨菩提,心不散乱,是名上人”。

【注释】

1 旻公:即旻上人。
鹤注:公进《大礼赋表》云:“浪迹于陛下丰草长林,实自弱冠之年。” 其客游吴越在开元十九年,公方二十岁,至乾元元年,相距止二十七年。曰三十年者,亦约略之词。

2 唐人所写得书信都是先封好,再托人寄带,故称“封书”。唐诗“欲作家书意万重,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卢仝《走笔谢梦谏议寄新茶》)均可证。

潺湲(音蝉援),水慢慢流动的样子。屈原有《九歌·湘夫人》:“观流水兮潺湲”。“泪潺湲”一词也见于其他杜诗,例如“衣冠心惨怆,故老泪潺湲”(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等。

3 谁与传:(新作的诗)靠谁相传。与,在此意为给。

4 这两句即是写“旧来好事”。棋局,棋盘。朱瀚注:旻居幽涧,公携棋局以相随。公在湖船,旻著袈裟而同泛。此叙交谊之亲切。

5 王嗣奭:作问君,谓旻公问而许话也,此见因许之意。
这里就是让许告诉旻上人,我在做官,但只不过是“头白昏昏只醉眠”而已。

 

题郑县亭子

郑县亭子涧之滨1,户牖凭高发兴新2。
云断岳莲临大路3,天晴宫柳暗长春4。
巢边野雀群欺燕, 花底山蜂远趁人5。
更欲题诗满青竹6,晚来幽独恐伤神。

[年代] 此诗当作于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47岁
[地点] 杜甫当时离长安赴华州(今陕西华县),从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司功参军的品级与州的大小有关,但不低于正八品下,这和杜甫原任的左拾遗品级(从八品上)差不多,名义上也许还略高一点。但是,唐朝时,官员都不愿意离开长安,往往出长安即算贬斥,何况左拾遗还是天子近臣。
[题解] 陆游《老学庵笔记》:华之郑县有西溪,唐昭宗避兵,尝幸之。其地在官道旁七八十步,澄深可爱。亭曰西溪亭,即郑县亭子。

【注释】

1 此诗首句“郑县”之“县”应平而仄,因为是地名,不能视为平仄失律。
涧:即陆游笔记中的西溪。滨:水边。

2 牖(音有),窗户。因为登亭,所以说凭高。这句的大意为:在郑县亭子临窗远眺,耳目一新,引起诗兴。
“发兴新”一词未见于杜甫之前的诗文,为杜甫创语,但自此后,常为诗人所用, 例如陆游:“秋风一夜老汀苹,剡曲稽山发兴新”(新晴泛舟至近村偶得双鳜而归)。

3 云断,言地势高。岳莲,指西岳华山的莲花峰。元代胡三省:自渑池西入关,有两路。南路由回溪坂,自汉以前皆由之。曹公恶南路之险,更开北路,遂以北路为大路。

4 暗:遮荫。长春:长春宫。《新唐书·地理志》所说的“同州朝邑县有长春宫”即此处。这句顺说即为:天晴柳暗长春宫。

5 趁:逐、追赶,这种用法亦见于“溪喧獭趁鱼”(重过何氏五首·其一)。仇注:雀欺蜂趁,喻众谤交侵,而一身孤立。故自伤幽独耳。

6 题诗满青竹,刻或写诗于竹上。李贺也有《南园十三首·其十》:“无心裁曲卧春风,舍南有竹堪书字” 。

 

 

望岳

西岳崚嶒竦处尊1,诸峰罗立如儿孙2。
安得仙人九节杖3,拄到玉女洗头盆4。
车箱入谷无归路5,箭栝通天有一门6。
稍待西风凉冷后, 高寻白帝问真源7。

[年代] 此诗当作于乾元元年(758),杜甫47岁
[地点] 杜甫当时离长安赴华州途中,从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题解] 杜甫有多首《望岳》诗,最出名的是杜甫早年游山东时的泰山《望岳》(诗
体为五古),其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千古名句。这首《望岳》写的是西岳华山。

【注释】

1 崚嶒(音林成),义为高耸突兀。竦(音耸),含义同耸,高耸之义。
杜甫别处也曾用“尊”字来形容山高,如“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木皮岭)。

2 罗立,围环耸立。萧注:如儿孙,是说俯视诸峰,大者如儿,小者如孙。用人的长幼形容山的高下,是创语。

3 安得:如何能得到。九节杖:传说中仙人所用的拄杖,见汉朝刘向《列仙传》:王烈授赤诚老人九节苍藤杖,行地马不能追。其它古代文献(如《真诰》、《刘根别传》)中也有关于九节杖的记载。

4 唐末杜光庭《墉城集仙录》:明星玉女,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祠前有五石白,号玉女洗头盆。清末民初傅增湘《秦游日录·登太华记》中写得更为清楚:峰顶有石如龟, 长二十余丈,(玉女)祠即居其上。石背圆洼五,深如臼,中函积水,作绀碧色,即玉女洗头盆。

黄生:“玉女洗头盆”五字本俗,先用仙人九节杖引起,能化俗为妍,而句法更觉森挺,真有掷米丹砂之巧。

5 《杜诗释地》:车箱谷,峡谷名。在今陕西华阴市华山莲花峰二仙桥西崖下。谷如车箱,西端有一巨石,平如刀切,石纹如木板纹理,正如大车进入谷内,进退不得。

6 箭栝(音刮):本意为箭的末端。《杜诗释地》:箭栝峰,华山山峰名。从苍龙岭往南有山脊,因其北低南高如箭在弦上,在其山脊两侧古代长有栝树(即桧松),故称为箭栝峰。
华山上有金锁关,又名通天门,是建在三峰口的一座城楼般石拱门,为咽喉要道,锁关后则无路可通。“通天有一门”应是指此处。道家认为,华岳为仙乡神府,只有过了通天门,才算进入仙境。
不过,现在无法肯定这些地名是在杜甫当时就有,还是后人根据杜诗而起的名字。

五六两句都是写华山的高险。“有一门”,与上句的“无归路”相对,使人顿感抑扬顿挫,呈现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7 《洞天记》:华山,名太极总仙之天,少昊即为白帝,治西岳。在我国神话中,白帝不光治“西岳”,也主秋。杜甫诗中就曾写道“少昊行清秋”(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一般“真源”为道家用语,指本源,本性。问真源,即求仙问道。在这里,杜甫主要是希望从刚刚经历的仕途失意有所解脱,而并非像真要去修道成仙。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七月六日苦炎蒸1,对食暂餐还不能。
每愁夜中皆是蝎, 况乃秋后转多蝇2。
束带发狂欲大叫3,簿书何急来相仍4。
南望青松架短壑5,安得赤脚蹋层冰6。

[年代] 此诗当作于乾元元年(758)秋,杜甫47岁
[地点] 杜甫当时在华州,任司功参军
[题解] 堆案相仍:公文成堆,接连不断,处理不完。

杜甫原注(以下简称“原注”):时任华州司功。

【注释】

1 七月六日,点题“早秋”。古代七月一日为立秋,所以当时是早秋。苦:苦于。炎蒸,炎热如蒸,语出庾信诗“五月炎蒸气”(奉和夏日应令诗)。

2 况乃:何况,况且。转:转而,反而。转的这种用法亦见于其他唐诗,例如“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崔涂《除夜书怀》)。

3 束带:唐朝官员束腰带,具体形状在下面的《礼宾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4 簿书,公文册籍。相仍,指接连不断。

5 壑:山谷。短壑,也许只是一个山沟。

6 安得,怎得。层,其含义在古时常常为“高”。这里的层冰可能指厚冰。


清初王嗣奭《杜臆》:州牧姓郭,公初至,即代为《试进士策问》与进《灭残寇状》,不过挟长官而委以笔札之役,非重其才也。公以天子侍臣,因直言左迁,且负重名,长官自宜破格相视。公以六月到州,至七月六日而急以簿书,是以常椽畜之,殊失大体。
    王嗣奭这种说法也是为杜甫后世盛名所罩的一种先入为主,仿佛杜甫就不能做些具体工作,况且杜甫在当时其实并未“负重名”。

 

九日蓝田崔氏庄

老去悲秋强自宽1,兴来今日尽君欢2。
羞将短发还吹帽3,笑倩旁人为正冠4。
蓝水远从千涧落5,玉山高并两峰寒6。
明年此会知谁健7,醉把茱萸仔细看8。

[年代] 此诗当作于乾元元年(758),杜甫47岁
[地点] 杜甫当时在蓝田。蓝田位于华州西南百里处。仍任司功参军
[题解] 九日即阴历九月九日。古代以九为阳(此说源于易经“以阳爻为九”),所以九月九日成为重阳。三国时曹丕在《与钟繇书》中述: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日月并应,俗嘉其名。
在九日(重阳)这一天,自古有登高饮酒、茱萸系臂的习俗,见于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来茱萸囊,盖始于此。
茱萸,落叶小乔木,香气辛烈,结长椭圆形核果,红色,味酸。在重阳节,可以将茱萸的枝叶戴在臂上、头上或佩在腰间。也可则将茱萸果填入袋中而随身带着。
崔氏庄:即下一诗篇的崔氏山东草堂。据北大陈贻焮先生考证,崔氏为崔季重,王维舅父之子。

【注释】

1 悲秋,见《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
强:勉强。作为“勉强”之意时,强念“抢”,下同。

2 兴来:用“乘兴夜雪访戴安道”典故,具体见《题张氏隐居》注。尽君欢,与君尽欢。

将:握、拿。短发:当时杜甫也许因为脱发等原因,头发较短。在《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水宿遣兴奉呈群公》“发短不胜篦”以及《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短发寄簪缨”中都曾提到。

3 吹帽,源于有关重阳节的一个典故如下:
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孟嘉为征西大将军谯国桓温参军。有风吹君帽坠落,温目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君初不自觉,良久如厕,温命取以还之。延尉太原孙盛,为咨议参军,时在坐,温命纸笔令嘲之。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君归,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晋书·孟嘉传》亦载)。

所以“龙山落帽”亦为重阳佳话之一,常见于唐诗之中,例如,盂浩然《卢明府九日岘山宴袁使君张郎中崔员外》“共美重阳节,俱怀落帽欢”。以及李白《九日龙山饮》“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等。

4 倩:在此念“请”,不念“欠”。意亦同“请”。

5 汉朝辛氏《三秦记》:蓝田有水,方三十里,其水北流,出玉石,合溪谷之水,为蓝水。

6 邵注:东山即蓝田山,又名玉山,在长安蓝田县东南。
并,并立。两峰,见《华山志》:岳东北有云台山,两峰峥嵘,四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

马茂元《唐诗选》:三联忽作健笔,写出蓝水玉山孤拔飞动之状,看似与前二联不续,实以振起前二联颓势,以见出一个“兴”字。

7 会,聚会。《广雅·释诂三》:会,聚也。这句是说,明年此时不知道还有谁健在。
唐朝时,人的寿命短[1]。据今人研究以及对唐代墓志的统计,唐朝成年人的平均寿命大约只有50岁[2]。这与杜甫48岁时,即作于本诗一年后的《赠卫八处士》中“访旧半为鬼”(意思是他的亲朋故旧之中已有一半人去世了)的记述是基本一致的。

8 如题注所写,唐朝重阳时常用茱萸,亦见于王维著名诗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句随上句的“明年”而来,茱萸为重阳节所特有,平时基本不用,在此代表的意义不是避邪,而是今日(九月九日)。“明日隔山月,世事两茫茫”(赠卫八处士),在明年连能否健在都无法确定的情况下,“醉把茱萸仔细看”表达了一种对于今日,也是对于此时此刻“尽君欢”的珍视和留恋。

徐永端:下句用一“醉”字,妙绝。若用“手把”,则嫌笨拙,而“醉”字却将全篇精神收拢,鲜明地刻画出诗人此时的情态:虽已醉眼矇眬,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胜过万语千言。

    宋朝林谦之评:“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将一事翻腾作一联,又孟嘉以落帽为风流,少陵以不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诗人至此,笔力多衰,今方且雄杰挺拔,唤起一篇精神,自非笔力拔山,不至于此。“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则意味深长,悠然无穷矣(杨万里《诚斋诗话》)[3]。

[1] 很多人在说明唐朝人寿命短时,都引用了一项研究成果,称唐朝人平均寿命只有二十七、八岁。这是对于全部人口而言的。因为当时的夭折率很高,所以总人口的平均寿命为之降低,但不能就此认为成年人的平均寿命也只有二十七、八岁。

[2] 《唐朝的老人政策》,载于《光明日报》。但另一项研究《关于唐代家庭规模与结构的总体分析》,依据对5100 余方墓志的统计,认为唐人平均死亡年龄为59.3岁。但是仅根据墓志统计而推断出的平均寿命肯定比当时总人口的实际值要高。原因很简单,只有较为富裕的人才有墓志,穷人做不起。而这些富裕的人生活条件好,平均寿命也会高一些。这种误差是统计学上典型的样本偏差。

[3] 很多注本里把这则评论列于杨万里名下,是不对的。杨万里本人可能同意这一评论,但也写得很清楚,他只是转述而已。

 

崔氏东山草堂

爱汝玉山草堂静1,高秋爽气相鲜新2。
有时自发钟磬响3,落日更见渔樵人4。
盘剥白鸦谷口栗, 饭煮青泥坊底芹5。
何为西庄王给事6,柴门空闭锁松筠7。

[年代] 此诗当作于乾元元年(758)中秋,杜甫47岁
[地点] 杜甫当时在蓝田。蓝田位于华州西南百里处。仍任司功参军
[题解] 据北大陈贻焮先生考证,崔氏为崔季重,王维舅父之子。

【注释】

1 邵注:东山即蓝田山,又名玉山,在长安蓝田县东南。

2 这里的“相”字并不表示“相互”,而是“共同”的意思。相鲜新,意为既鲜又新。

3 磬: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当地有翠微寺。

4 仇注:王维《辋川》诗有云“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则知钟磐渔樵,即蓝田山中景物。

5 白鸦谷、青泥坊:地名。《长安志》:白鸦谷,在蓝田县东南二十里,其地宜栗。又:青泥城,在蓝田县南七里。邵注:饭煮芹谓菜杂米为饭也。

6 何为:为何或意欲何为。西庄,指王维的辋川别墅。见《旧唐书·王维传》: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王嗣奭:王维辋川庄在蓝田,必与崔庄东西相近。草堂在东山,可称东庄,则辋川固可称为西庄矣。
王给事:指王维。给事是唐代官职给事中的简称。《旧唐书·王维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

7 筠(音晕),竹子。这两句的大意是:有这么好的地方,为何王维辋川别墅的柴门关闭,空留松竹?

 

 

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二首

[年代] 此诗当作于乾元元年(758)冬,杜甫47岁
[地点] 杜甫当时在华州。仍任司功参军
[题解] 至日:冬至,一般为阳历12月22日。
寄:唐朝时驿站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传递官府文书。一般老百姓传递信息,大多托人捎带[1]。例如上次杜甫“奉寄”江宁旻上人,就是请许拾遗捎带的。有时候找不到人带信,就只好叹息“书成无信将”(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

北省:指在长安的门下、中书两省。《通典》:唐人谓门下、中书为北省,亦谓门下为左省,或通谓之两省。
阁老,据《国史补》:宰相相呼为堂老,两省相呼为阁老。《旧唐书》卷123:舍人年深者,谓之“阁老”。

(一)

去岁兹晨捧御床1,五更三点入鹓行2。
欲知趋走伤心地3,正想氛氲满眼香4。
无路从容陪语笑, 有时颠倒著衣裳5。
何人却忆穷愁日6,日日愁随一线长7。

【注释】

1 去岁,前一年。当时杜甫还在担任左拾遗,可以参加每年冬至的大礼朝参。兹:这。捧:仰视。御床:皇帝坐的龙椅或所用的桌案。挚虞《决疑要注》:殿堂之上,惟天子居床,其余皆席。捧,仰承也。

2 五更三点:古时每夜共分为五更,每更有五点。唐朝时上朝很早,李商隐有诗“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为有)可证。据考证,约六时早朝即开始。
鹓,在此同“鸳”。《说文》:“鸳鹭立有行列,故以喻朝班”,行,在此念“杭”。本句可参见杜甫诗作“寒空见鸳鹭,回首忆朝班”(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其四)。鸳鹭,指鸳鸯和鹭鸶。

这两句的意思就是杜甫后来所写的“忆昨趋行殿,殷忧捧御筵”(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

3 趋走,原意为小步疾行,以示庄敬。后来一般指在官府奔走服役,见《列子·周穆王第三》:趋走作役,无不为也。
仇按:公《官定后》诗“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是以河西尉为趋走也,可证“趋走伤心”为司功事矣。

4 王逸《楚辞注》:氤氲,盛貌。
    香:朝廷大殿里的袅袅香烟,例如“朝罢香烟携满袖”(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5 颠倒著衣裳:衣服穿反了。颠倒衣裳,语出《诗经·齐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郑玄笺:东方未明而以为明,故群臣促遽颠倒衣裳。孔颖达疏:毛传:上曰衣,下曰裳。解其颠倒之意,以裳为衣,今上者在下,是谓颠倒也。

仇注:满眼、陪笑,同列朝班。趋走、颠倒,参谒郡主。五句应四,六句应三。中二联,互为回环。

6 却忆,回忆。穷愁:穷困忧愁、穷苦而忧伤,可以与“忽忽穷愁泥杀人”(冬至)参看。

7 关于“一线长”,有二种说法。一是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魏晋间宫中以红线量日影,冬至后日影添长一线”。另外一种说法见《唐杂录》:“冬至后日渐长,宫中女工比常日增一线之功”。皆通。

朱瀚:凡一题再赋者,必具次第,又须照应。去岁兹辰,全犯去年今日。捧御床在前,入鵷行在后,岂不颠倒。五更三点语近俗,视“五夜漏声催晓箭”,相去多少。第三突出,无来路。第四恶甚,五六冗腐,七八句字搅乱,皆非少陵本色。

    陈贻焮:当一个人处在“有时颠倒著衣裳”的心理迷乱状态中,要使用稍嫌杂乱无章的语言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魂颠倒,就很有可能收到颇为感人的艺术效果。虽然如此,我还是很不喜欢这组诗,这主要是这组诗同去冬今春的那几首荣遇诗一样,严重地存在着忠君的迂腐感情和艳羡荣华富贵的庸俗心理,而其中的感伤情调又特别强烈,教人读了很不是滋味。

[1] 民间通信组织的形成,大约已经始于唐朝,但主要服务于经商贸易的需要,首先在长安与洛阳之间。到了明朝才出现了专为民间传递信息的民信局。

 

 

(至日遣二首,其二)

忆昨逍遥供奉班1,去年今日侍龙颜2。
麒麟不动炉烟上3,孔雀徐开扇影还4。
玉几由来天北极5,朱衣只在殿中间6。
孤城此日肠堪断7,愁对寒云雪满山。

【注释】

1 根据《唐六典》卷8:“左右拾遗秩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所以杜甫担任左拾遗的同时,也负责“供奉”,即纠察朝会典礼失仪,并随驾先导,检举非违等事。亦见“奉引滥骑沙苑马”(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
关于供奉班,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卷1中有较为详细地描写:唐制,两省供奉官东西对立,谓之“蛾眉班”。国初,供奉班于百官前横列。王溥罢相为东宫,一品班在供奉班之后,遂令供奉班依旧分立。庆历贾安公为中丞,以东西班对拜为非礼,复令横行。至今初叙班分立
当年杜甫虽然官皆不高,但在供奉班朝参时,曾排在一品大员的前面,何等荣耀。杜甫对此念念不忘,倒也是人之常情。

2 这与上一首的“去岁兹晨捧御床”基本是同一个意思。龙颜,指皇帝。

3 麒麟:指香炉。《晋礼仪》:大朝会,即填宫,皆以金镀九尺麒麟香炉。
“麒麟不动炉烟上”的含义,可参看“炉烟细细驻游丝”(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上:在这里作动词,指香炉的烟袅袅向上。

4 还,古同“环”,环绕。仇注:初升御座则合扇,既升则羽扇两开,而影环左右矣。《唐六典》:尚辇局,掌舆辇伞扇。大朝会,则孔雀扇一百五十有六,分居左右。旧翟羽扇,开元初改为绣孔雀。

5 汉朝刘歆著《西京杂记》:“天子玉几,冬则加锦其上,谓之绨几”。本句中指的就是这种玉几。由来:来历、来自。天北极:写其珍贵。这与杜甫称赞黑鹰“疑从北极来”(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其二)是同一手法。另外,“天上玉几”一说见于晋代葛洪著《抱朴子·祛惑》:及到天上,先过紫府,金床玉几,晃晃昱昱,真贵处也。

明人赵大纲《杜律测旨》:玩“由来”“只在”四字,有许多怅望意。天上之玉几犹是也,欲侍龙颜得乎。殿中之朱衣犹在也。欲与朝班得乎?

6 朱衣,见《唐会要》:“开元二十五年,李适之奏:冬至大礼朝参,并六品清官服朱衣”。本句可参看《巴西闻收宫阙,送班司马入京》“正殿引朱衣”。

中二联回忆当年上朝时之盛况,犹“忽忆两京全盛时”(立春)。

7 孤城:这里指杜甫当时所在的华州。堪:足以。

 

 

三  成都草堂并辗转四川时期
杜甫华州辞官后,远去秦州,又经历了“一年四行役”的甘肃同州之行,终于在公元759年底(时48岁)到达成都。于第二年春,建起了杜甫草堂。杜甫在蜀期间,还曾辗转梓州(今四川绵阳市三台县)等地。

第三个阶段,该是杜甫在成都定居草堂的一个时期的作品。如果我们说第二个阶段,是杜甫从尝试模仿,进步到纯熟完美的一个阶段,那么这第三个阶段,则该是从纯熟完美到老健疏放的一个阶段。

卜居

浣花流水水西头1,主人为卜林塘幽2。
已知出郭少尘事3,更有澄江销客愁4。
无数蜻蜓齐上下, 一双鸂鶒对沉浮5。
东行万里堪乘兴, 须向山阴上小舟6。

[年代] 此诗当作于上元元年(760)春,杜甫49岁
[地点] 成都草堂
[题解] 卜居,选择居住的地方。仇注:《楚辞》有《卜居》,公借以为题。

【注释】

1 《太平寰宇记》:浣花溪,在成都西郭外,属犀浦县,一名百花潭。任升《梁益记》:溪水出湔江,居人多造彩笺,故号浣花溪。
杜甫草堂便在这里,现在建有杜甫草堂纪念馆。

2 林塘幽为本诗重点所在,其他内容围绕林塘幽来写。

仇注:主人,公自谓。为卜者,为此而卜居也。此从浣花溪叙入,即可称花溪主人,后《归成都》诗云“锦里逢迎有主人”,亦可称锦里主人矣。

但萧涤非先生有不同意见:按细玩全诗语意,主人当有所指。再则杜甫初到成都,又当穷困,林塘虽幽,恐难自行卜居,主人虽不一定是裴冕(今注:当时的剑南节度使),但必有其人,决非杜甫自谓。

笔者同意仇注的说法,即这里的主人应是杜甫自指。杜甫并不总是一贫如洗,他在秦州的多首诗中曾提到打算在当地买地盖房,例如“茅屋买兼土”(寄赞上人)。到了成都,也许还有这个能力在城外买上一小块荒地[1],何况当时还有人送了一些钱,见杜甫诗《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茅屋赀》。这里还有一个旁证。杜甫后来在《楠树为风雨所拔叹》中写道:“倚江楠树草堂前,故老相传二百年。诛茅卜居总为此。” 体味这几句诗意,可以看出来卜居是杜甫本人的决定。
在《卜居》这首诗中,“主人”因为林塘幽而选择此地,作出卜居决定的即为“主人”,所以主人应该是杜甫。

3 郭:本义为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或指外城。《说文》:郭,外城也。后泛指城。因为杜甫草堂在成都城外,所以这里称“出郭”,即在城外。《乐府诗集·木兰辞》中也有“出郭相扶将”。

4 澄:水清。这里的澄江指锦江,语出谢朓名句“澄江净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锦江是岷江分支之一,在今四川成都平原。传说蜀人织锦濯其中则锦色鲜艳,濯于他水,则锦色暗淡,故称。
销,通“消”。义为消除、消散。例如《汉书·东方朔传》:销忧者莫若酒。

5 鸂鶒(音西斥),鸟名,可能是泽凫,详注见《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萧注:齐字和对字,能写出物情之闲适。正见林塘之幽。

6 乘兴、山阴均出于《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惶,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山阴:今浙江绍兴。这两句诗可以与《绝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参看。

黄生:因居近万里桥,故即所见以寓兴,堪可也。言有时乘兴便可东行万里,直上小舟而向山阴矣。此盖初得浣花,喜其疏快宜人,此故为放言以豁其胸次,非真欲远行也。东行万里是本色语,山阴乘兴又暗用王子猷事,其融会入妙,亦天衣无缝也。

[1]
杜甫诗《寄题江外草堂》中写到“诛茅初一亩”,可见建造草堂之前还要先拔草。

 

堂成
  
背郭堂成荫白茅1,缘江路熟俯青郊2。
桤林碍日吟风叶3,笼竹和烟滴露梢4。
暂止飞乌将数子5,频来语燕定新巢6。
旁人错比扬雄宅, 懒惰无心作解嘲7。

[年代] 此诗当作于上元元年(760)春,杜甫49岁
[地点] 成都草堂
[题解] 草堂落成。
这首诗所用的韵在近体诗通用的《平水韵》中属于“肴”韵。因这一部分的韵字少难押,被称为“险韵”。根据《王力近体诗格律学》,其他险韵还有“江”韵、“佳”韵和“咸”韵。

【注释】

1 背郭,草堂在成都城外,故称背郭,与《卜居》中的“出郭”一词类似。荫白茅,用白色茅草覆盖。所以杜甫也把草堂称为白屋,见“白屋寒多暖始开”(王十七侍御抡许携酒至草堂)。
    白茅: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丝状柔毛。杆叶可制蓑衣、盖房、造纸或作燃料。

2 缘江:沿江。萧注:堂在浣花溪上,溪近锦江,故得通称江。江边原无路,因营草堂,缘江往来,竟走出来一条络,故曰缘江路熟。熟,有成熟意。俯青郊,面对郊原。堂势较高,故用俯字。二句写堂之形势及所用材料。

3 榿(音奇),桤树。桤木属的一种落叶乔木,叶长椭圆形,木材坚韧, 产于中国四川、贵州和陕西等地。
碍,遮、遮蔽。

4 笼竹,生长在四川、岭南等地的一种长节竹,亦称“笼葱竹”。和(音huò):混杂。和烟滴露梢,意即“重露成涓滴”(倦夜)。

马茂元:“桤林碍日”、“笼竹和烟”,写出草堂的清幽。它隐在丛林修篁深处,透不进强烈的阳光,好象有一层漠漠轻烟笼罩着。“吟风叶”,“滴露梢”,是“叶吟风”,“梢滴露”的倒文。说“吟”,说“滴”,则声响极微。

仇注:林碍目,叶吟风,竹和烟,露滴梢,六字本相对。

5 暂止:暂时在此小憩。将:率领、带领。

6 语燕:叫声喳喳的燕子。
宋朝罗大经《鹤休玉露》: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盖因鸟飞燕语,而喜己之携雏卜居,其乐与之相似。

7 《太平寰宇记》:(扬雄)宅在华阳县少城西南角,一名草玄堂西汉。《扬雄传》: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雄方草《太玄》,或嘲雄以玄尚白,而雄解之,号曰《解嘲》。

这里的旁人大约指高适。当杜甫到成都后,高适寄给他的诗说:“草《玄》今已毕,此后更何言?”(赠杜二拾遗),将杜甫和扬雄草《太玄》相比,可是杜甫回诗“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酬高使君相赠),杜甫谦称不敢和扬雄写《太玄》相比。草堂的主人既不敢与扬雄相比,草堂本身恐怕也就难比扬雄宅了。
另外,扬雄是蜀郡(今四川)成都人,家在本地,而杜甫只不过把这草堂作为“暂止”之处,一直想重新回到长安(此生那老蜀,不死回归秦), 所以这也是一种“错比”。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1,锦官城外柏森森2。
映阶碧草自春色3,隔叶黄鹂空好音4。
三顾频烦天下计5,两朝开济老臣心5。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7。

[年代] 此诗当作于上元元年(760)春,杜甫49岁
[地点] 成都
[题解]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刘备在四川即帝位,诸葛亮任丞相,故称“蜀相”。杜甫对诸葛亮极为推崇。

【注释】

1 丞相祠,即武侯祠,位于成都南郊,是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于公元六世纪始建于晋朝。

2 锦官城指成都,其原因有两种说法,皆通。一是《华阳国志》:成都西城,故锦官城也。锦江,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官;二是南宋孙季昭指出:成都呼为锦官城,以江山明丽,错杂如锦也。

顾注:《儒林公议》曰:祠前有大柏,系孔明手植,围数丈,新技耸云,枯干存者若老龙之形,正所谓柏森森也。

3 映:映蔽、遮蔽,见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疏条交映。映阶碧草,即南朝梁何逊《酬范记事云》:草兹阶欲暗。

4 空字、自字都是感慨物在人非,感慨天(自然景色)之无情。不管孔明业已逝去,不管杜甫此刻的心情如何,碧草年复一年地呈现春色,黄鹂也总是还在那里清脆地鸣叫。杜甫多次写到这种意境,见“细柳新蒲为谁绿”(哀江头)、“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九日寄岑参)等[1]。

    仇注:草自春色,鸟空好音,此写祠庙荒凉,而感物思人之意,即在言外。空字、自字,不胜寥落之感。

5 三顾频烦,即三顾茅庐,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天下计:指诸葛亮提出的三分天下(魏、蜀、吴)之计。

    这两句为下面进一步抒发感慨作了很好的铺垫。仇注: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见报国苦衷。有此两句之沉挚悲壮,结作痛心酸鼻语,方有精神。

6 两朝,指刘备和刘禅(阿斗)。朱瀚注:开济,谓章武开基,建兴济美。朱注中的“章武”和“建兴”分别是刘备和刘禅的年号。济美,指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语出《左传·文公十八年》:世济其美,不陨其名。

7 萧注:末二句凭吊之感。泪满襟的英雄,即杜甫自己。用“长使”二字,便把所有读者都拉在内,从而感染了他们。《宋史·宗泽传》:“泽请上(来高宗)还京,二十余奏,为黄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诸将入问疾,泽曰:‘吾以二帝(徽宗、钦宗)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众皆涕泣曰:‘敢不尽力。’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无一语及家事,但呼过河者三而薨。”宗泽是当时爱国将领,足见诗的感化力量之巨大。

[1] 这种感触经杜甫发扬光大后,亦多见于古诗词中,比较有名的有柳宗元《金谷园》“流水无情草自春”,韦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等。

 

宾至
  
幽栖地僻经过少1,老病人扶再拜难2。
岂有文章惊海内3,漫劳车马驻江干4。
竟日淹留佳客坐5,百年粗粝腐儒餐6。
不嫌野外无供给7,乘兴还来看药栏8。

[年代] 此诗当作于上元元年(760),杜甫49岁
[地点] 成都草堂
[题解] 宾客来访

【注释】

七律中一般有一联为写景之句,常见于三四或五六句,但这首诗里全是叙事。仇注:直叙情事而不及于景,此七律独创之体,不拘唐人成格矣。

1 经过少:来访、过访者少。“过”在杜诗中(包括此处)常念平声“郭”(guō)。大约这一时期来杜甫草堂的人不多,杜甫在《西郊》一诗中也写道:无人觉来往。

2 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先后拜两次,以示隆重。但拜在古时不是像现在理解的跪拜、磕头。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再拜之礼,古已有之,例如《论语.乡党》:“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再拜之礼,用于平辈之间。如果臣对君,再拜之外,还要行稽首(磕头)礼。

3 海内,指全国,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体味该句,可能来访者称赞过杜甫文章天下闻名,然后杜甫在此自谦,其实也有些自负的意味。当时杜甫的诗并不出名,远不如李白、王维声名显赫,但是所献的《三大礼赋》有一定影响,杜甫后来自己说:“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辉赫”(莫相疑行)。

4 漫劳:一般指徒劳。在这里犹枉过,是对他人来访的敬辞。江干:江边

5 竟日,即整天。淹留,长时间逗留。佳客:指来宾。

6 百年,指一生、终身。粝(音厉),糙米。粗粝,粗糙的粮食,语出《八家后汉书辑注》:魏霸为钜鹿太守,常服粗粝,不食鱼肉之味。腐儒:只知读书,不通世事的迂腐儒生。这里是杜甫自谦,语自《史记·黥布传》:高帝曰:“为天下安用腐儒。”

陈贻焮:“老杜好用“百年”、“万里”、“乾坤”、“天地”之类大字眼,不尽妥帖,往往流于空洞,大而无当。”陈先生这条评论是非常中肯的。这些大字眼,在杜诗中有用的很好的(如“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但也有用得不很恰当的。后代有人(特别是明朝人)专门学老杜用这些大字眼,故作姿态,颇有东施效颦之嫌。例如杜牧《西江怀古》千秋、万里句,学少陵而不得其神,空有其大,开明人恶例。

7 “给”在此念“几”。

8 乘兴,见《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惶,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药栏:指药圃,但古人的药栏也往往种芍药花。杜甫懂得中草药,在长安时有一段时间曾经卖药为生。当时在草堂处种药自己治病。

这两句是谦辞,可与“看弄渔舟移白日,老农何有罄交欢”(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参看。


关于本诗的语气,有两种看法。萧涤飞先生认为:这位“不速之客”大概是杜甫所不乐见的“俗物”,所以诗题不写出他的尊姓大名,诗的语气也很傲岸,带嘲讽。来者大概是个大官僚,杜甫不愿为礼,故托言老病不能再拜。末二句也含不满之意。无供给,没有美酒佳肴来款待。药栏,花药之栏槛。看药栏,意即看花。一方面杜甫不欲以能文自居,另一方面这位客人也不是文章知己,所以只请他来看看花。
其他书中(例如《杜律启蒙》)也有这个看法。

但是,也有不同意见。仇注:僻居老病,不意人来。客以文章之契,跋涉江干,意亦诚矣。公先为己之语,而复尽款洽之情。读此诗,见豪放中有殷勤气象。
黄生注:竟日淹留,乃倾盖如故之根。

 

狂夫

万里桥西一草堂1,百花潭水即沧浪2。
风含翠筱娟娟净3,雨裛红蕖冉冉香4。
厚禄故人书断绝5,恒饥稚子色凄凉6。
欲填沟壑唯疏放7,自笑狂夫老更狂8。

[年代] 此诗当作于上元元年(760)夏,杜甫49岁
[地点] 成都草堂

【注释】

1 万里桥在成都南门外,传说中诸葛亮送费袆处。《华阳国志》:蜀使费袆聘吴,孔明送之,袆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矣!”

2 百花潭,即浣花溪,见《太平寰宇记》:浣花溪,在成都西郭外,属犀浦县,一名百花潭。
沧:指水暗绿色,沧浪,意为青色的波浪,出自《盂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3 翠筱(音小),绿竹。娟娟,姿态柔美貌。娟娟净,亦见于“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严郑公宅同咏竹)。这里“净”字的含义,可参看“菱叶荷花净如拭”(渼陂行)。

4 裛(音译),意为沾湿。红蕖(音渠),荷花。冉冉,柔弱的样子,见曹植《美女篇》“柔条纷冉冉, 落叶何翩翩”。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云:风含雨浥一联,上句风中有雨,下句雨中有风,谓之互体。

周啸天:“含”“裛”两个动词运用极细腻生动。“含”比通常写微风的“拂”字感情色彩更浓,有小心爱护意味,则风之微不言而喻。“裛”通“浥”,比洗、洒一类字更轻柔,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则雨之细也不言而喻。两句分咏风雨,而第三句风中有雨,这从“净”字可以体味(雨后翠筿如洗,方“净”);第四句雨中有风,这从“香”字可以会心(没有微风,是嗅不到细香的)。这也就是通常使诗句更为凝炼精警的“互文”之妙了。

5 萧涤非先生对这句的含义作了很好地分析:一句含四层意:既是故人,又作大官,却连信也没有,则新交可知[1]。

当时杜甫可能遇到了暂时的困难。陈贻焮先生认为:靠人接济,只要一时没有赶上趟就会马上揭不开锅。这年“红蕖冉冉香”时,曾因“厚禄故人书断绝”而使得“恒饥稚子色凄凉”。

这里的“厚禄故人”有可能指高适。杜诗《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可证。诗题中的“高彭州”即高适。

6 萧注:这一句也合四层意:饥而曰恒,乃及幼子,至形于颜色,则全家可知。色惨凉,可怜相。

杜甫一家多次挨饿,有一幼子竟然被饿死:“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诗中还曾写道:“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彭衙行)。这些都发生在来成都以前[2]。

稚子,年幼的孩子。在古诗文中,“子”不仅指儿子,也可以指女儿。杜甫结婚很晚,大约于开元二十九年(741)三十岁时才在河南成婚,所以此时孩子们都不大。杜甫有两个儿子(宗文、宗武),还有两个女儿。从上述《彭衙行》诗中描写来看,两个女儿应当是妹妹。
杜甫很喜欢二儿子杜宗武,他的年纪可以大致推算出来。杜甫于至德二年(757)曾写道“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遣兴)。骥子就是杜宗武的小名(老大杜宗文的小名叫熊儿)。一般小孩学说话大约在一、两岁时,这是杜宗武前年发生的事。所以在公元757年时,杜宗武大约三、四周岁,这与陈贻焮先生根据《又示宗武》诗句“十五男儿志”推断出杜宗武出生于天宝十二载(753)年(《杜甫评传》1060页)大致相仿。
大儿子杜宗文的年龄也不会太大(一说宗文比宗武大三岁)。因为杜甫在至德二年(757)的《得家书》中还称呼他的小名“熊儿幸无恙,骥子最怜渠”,后来到了四川才在诗中称他的大名“宗文”。从以上分析来看,此时(760年)杜宗武已经六、七岁了,他上面有哥哥杜宗文,下面还有两个妹妹,所以杜甫四个孩子这时的平均年龄也应该在六、七岁左右。

7 填沟壑,指死,例如“焉知饿死填沟壑”(醉时歌),语出《孟子·梁惠王》:凶年几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
疏放:不拘于礼法,任性而为。杜甫在天宝七载(公元748年,37岁)时,即自称“疏放忆穷途”,后也有“吾得终疏放”,“客礼容疏放”等诗句。

对于诗中“疏放”一词的理解,我以为应该结合“畏人嫌我真”、“常恐性坦率”这些诗句来看,不可完全拘于字面。

8 杜甫在此自称狂夫,也曾称李白“佯狂真可哀”(不见), 可见大诗人多少都会有些狂劲。

这首诗前后部分反差很大。这种以一时景物之乐反衬哀痛之深的手法,亦见于柳宗元《南涧中题》、李商隐《二月二日》等诗。何义门指出此等诗“神似老杜”(何掉《义门读书记》“李商隐诗集”部),这是很有见地的,同时也说明这些诗的艺术手法是类似。

这种手法其实最早见于《诗经》。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1] 不过,最后一层意思“新交可知”却值得商榷,杜甫本人就说过“交情无旧深”(发同谷县)、“人生意气豁,不在相逢早”(奉赠射洪李四丈)。

[2] 到了四川安顿下来以后,还有“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百忧集行)。看来当时孩子也真是饿坏了。但从《百忧集行》诗句“即今倏忽已五十”来看,这是在《狂夫》之后作的。

 

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1,长夏江村事事幽2。
自去自来堂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3。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4。
但有故人供禄米5,微躯此外更何求6。

[年代] 此诗当作于上元元年(760)夏,杜甫49岁
[地点] 成都草堂
[题解] 诗成后,拈诗中二字为题。
黄生:杜律不难于老健,而难于轻松。此诗见萧洒流逸之致。

【注释】

1 抱字很形象地描写了溪水环绕,用字独特,这是杜甫善于炼字的一个例子。

清江,指浣花溪。杜甫在别的七律中也有这种用法,例如“晴看稚子浴清江”(进艇)、“南浦清江万里桥”(野望)。本句可与“田舍清江曲”(田舍)参看。

2 长夏:本指农历六月,亦可泛指夏季。事事幽三字统领全诗。

3 这里暗用了“忘机”这一典故,水中鸥与人相近,可见人已忘机,即陶然与世无争,没有巧诈的心机。《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同“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往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萧注: 二句写景物之幽。燕贴林说,鸥贴江说。相亲,谓群鸥自相寒。相近,谓鸥与人接近,无相猜之意。

4 棋局,即棋盘。稚子,年幼的孩子。在古诗文中,“子”不仅指儿子,也可以指女儿。杜甫有两个儿子(宗文、宗武),还有两个女儿。他们这时的平均年龄大约为六、七岁(详细分析见《狂夫》注)。

5 此句各本多作“多病所须惟药物”。 仇注:局字物字,叠用入声,当从《英华》为是。
朱瀚:通首神脉,全在第七句,犹云“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与“厚禄故人书断绝”参看。若作“多病所须惟药物”,意味顿减,声势亦欠稳顺。
萧注:按杜好改诗,“但有”句,可能是最后定稿,故传本不一。

各注家一般认为,这里的故人指裴冕,时任剑南节度使、成都尹。但杜甫在另外一首诗中还提到“故人供禄米”(酬高使君相赠),诗题中的“高使君”指高适。可能供禄米的故人不直一个人。
据考证,唐代官员的俸禄,大致有禄米、俸钱、职田和禄力等项。安史之乱以后,年禄基本废除,月俸虽仍以钱计算,但在支付时,常以谷帛等实物充给。

6 微躯:微贱之躯,杜甫自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