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千里江山图》, 在展出的时候曾经引起过故宫跑, 我想大家喜欢这张画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18岁天才少年在徽宗指导下绘制巨作”的传奇故事, 最重要的是被它的色彩所吸引, 这张画可谓是青绿山水画的典范。
然而还有张画完全不逊色于《千里江山图》, 它同样为青绿设色的山水画, 它和《千里江山图》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但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千里江山图》更加成熟。 这张画就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 赵伯驹所绘的——《江山秋色图》。 赵伯驹 《江山秋色图》 赵伯驹 《江山秋色图》(局部) 要说中国画的构图, 西方的绘画理论很难套用, 但可以用一些中国文化中一脉相承的内容加以解释。 比如谈这张画的构图时, 我们就可以联系到宋代堪舆学中的“龙脉说”。
可以看到,群山连绵横贯在整个画卷上, 但在走势上主脉仍然很清晰,各个山峰也脉络分明, 各山之间相互顾盼,变幻无穷, 可以看到气象十分宏大。
另外一些山涧瀑布点缀在山中, 曲径桥梁连接了各个水域, 楼宇建筑也依照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格局进行布置, 点景人物为画面增加了人气。
可以说这张画在构图上主次分明、虚实相合、动静相宜。
★ 主体山石 ★ 在这张画中有三类山石, 一类是主体山石, 画家先用厚重的墨线勾出山石轮廓, 再以同样的墨线分出其中脉络, 最后用短、碎的小斧劈沿结构皴出凹凸体积感。
我们看到《千里江山图》中用色十分厚重, 但《江山秋色图》用色轻透, 原因在于设色方法的不同, 《千里江山图》中在赭石、石绿之上再叠加石青, 而《江山秋色图》先以赭石打底, 再根据山体结构罩染石青或石绿色, 这便造成了色不掩墨的效果。 ★ 水边碎石 ★ 在《江山秋色图》中有一类石头在《千里江山图》中也出现过, 这便是水边的小碎石。 这类碎石的造型多为三角形, 大小错落有致的随着坡地分布, 画法上是在极小的空间里做横向的披麻皴。 ★ 特殊山石 ★ 《江山秋色图》中有另一类石头十分特别, 初看像蜂窝煤一般, 其实这是宋代很常见的山石画法。 我们在《祥龙石图》《霜柯竹涧图》中都看到过这种石头。 《祥龙石图》(左)《霜柯竹涧图》(右) 在画这类石头的石眼时需用笔微侧,旋转运腕,迅速收笔。 在石眼旁,仍需要用简单的皴法做一些过渡。 再施以赭石分染出阴暗部分,使山体显出厚重感, 最后再以重墨略加提线,作龟裂石纹。 云是山水画中常见的物象, 但因为云没有具体的样貌,又虚无缥缈,所以很难表现, 也因此,对云的处理可以体现出画家的匠心之处。
《江山秋色图》中有山前云和天边云两种。 画家对山前云的处理是以淡墨隐约勾出轮廓后再加薄染, 在积出云层厚度后略提白线, 同时烟云周边以黛青加以烘染,显出缥缈之感。 天边的云则用黛青水笔横刷扫染留出云形。 画中的坡地上有很多松树, 这些松树姿态各异,俯仰生姿。 画家绘画时,先用墨色勾画出繁密的松枝, 再以疏落的扇形细线围出松针外围, 内部用汁绿打底,再染以石绿。
山水画的竹子不似花鸟画, 它主要是作为点景存在的, 因此,我们看到山水画中的竹子一般都较写意。 如画中,竹子分前后两层,有竹影婆娑之感。 前层竹子以细笔双钩竹竿,墨笔点出竹叶, 同时竹竿以赭石填色,以白色提线, 这种画竹方法同现于《千里江山图》。 后层竹子则是完全的淡墨没骨画法,增加其密度。
《江山秋色图》中的建筑不亚于《千里江山图》, 既有宫殿庙宇,又有楼阁桥梁, 为后人研究宋代建筑史提供了很好的图像资料。
《千里江山图》中的建筑 建筑的画法上很有界画之意, 用笔凝实,透视准确, 并通过分设不同颜色来区分木石材质, 即以石青为瓦砖等石质材料, 以赭石为柱板等木质材料, 以蛤白作墙壁檐边等等。 山水画中的人物是塑造画作意境的点睛之笔, 但唐宋代之后的山水画人物都比较渺小, 再也没有早期山水人大于山的情况了。
正因为人物较小, 很多画家在表现时仅以寥寥几笔绘制, 但《江山秋色图》中却画的十分细致。 人物用细笔勾勒,以白色做底,再随类设色, 道士文人多穿青衣,行旅苦耕者多穿赭衣。
《江山秋色图》跟《千里江山图》一样, 随便一个局部,都可以成为一个很棒的小品, 拿来临摹创作,再合宜不过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