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医读片】男,64岁,发现右腮腺肿物4年【099】

 zskyteacher 2018-12-13

本期病例来源: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点评老师: 翟长红

患者,男,64岁。

主 诉:发现右腮腺肿物4年。

现病史:4年前患者无意间发现右侧腮腺区可查及一肿物,有轻微压痛,无明显刺激痛,无其他症状,一直未就诊。门诊以“右腮腺肿物”收入。

专科检查:颌面部:双侧颌面部不对称。右侧颌面部肿大隆起明显,局部皮肤色泽正常,未查及皮疹及瘘道,右侧额纹及鼻唇沟较对侧变浅,右侧口角歪斜,右侧眼睑闭合功能差,鼓腮时右侧口角漏气。右侧腮腺后极可查及一肿物,质地较软,有压痛,表面光滑,界清,活动度差,与皮肤不粘连,与深部组织粘连。双侧颌下及颈部未查及明显肿大淋巴结。

   患者经鼻腔插管全麻,左侧卧位。取右侧耳后发际内至下颌角弧形切口约10cm。切开皮肤、皮下及颈阔肌,向前上翻开皮瓣,肿物位于腮腺后部、胸锁乳突肌内侧,纵行切开颈深筋膜,暴露肿瘤,囊实性,边界清,血供一般,肿瘤向颈乳孔方向延伸,磨钻磨除部分乳突,完整切除肿瘤。

概述

    面神经鞘瘤起源于面神经鞘膜上的雪旺氏细胞,是来源于神经鞘的神经源性良性肿瘤。面神经径路大体分为脑池段、内听道段、迷路段、鼓室段、乳突段和腮腺段。面神经鞘瘤可发生于面神经全程任何一段,且多发生在两段或两段以上,尤以膝状神经节和鼓室段居多。

临床表现

    取决于肿瘤位置:面神经不稳定性抽搐,导致进行性面瘫,易于Bell氏面瘫混淆。若肿瘤位于鼓室,听小骨振动异常,导致听力下降甚至耳聋。若由迷路段发病可牵连中耳,致鼓膜充血,凸向耳道,感染发生时易导致中耳炎。若位于腮腺段易与腮腺混合瘤混淆。



影像表现

     面神经管扩大,沿面神经管走行蔓延;周围骨质破坏;局部软组织肿块,肿块内部多囊变及坏死,增强呈不均匀强化。

    面神经鞘瘤的影像表现与肿瘤部位及受累范围密切相关,发生在脑池段及内听道段,表现为内耳道扩大、内耳道内及桥小脑角区软组织肿块;迷路段常表现为面神经管扩大;膝状神经节处肿瘤常出现岩骨前缘中部骨质破坏,可分别表现为局部骨质变薄、不连续、膨胀性破坏,骨质破坏的残端可呈特征性外翅或呈抱球状改变;鼓室段肿瘤常可生长到鼓室中耳腔内,锤、砧骨可受压外移或破坏,乳突段表现为面神经管垂直段扩大,乳突气房内软组织肿块,病变边缘清楚,周围骨质无明显硬化边;局限于颅外腮腺内肿瘤表现为腮腺内软组织肿块,常很难与其它腮腺肿瘤鉴别。

鉴别诊断

    胆脂瘤:增强无明显强化。外耳道型胆脂瘤多局限于外耳道内,不侵犯神经。中耳胆脂瘤常发生在鼓室乳突部,周围骨质多成吸收破坏表现,无明显膨胀性骨质破坏或骨质缺损,病变周围多围绕一层受压变薄的骨质,可见骨质硬化,呈现“蛋壳征”。

    中耳癌:软组织肿块强化明显伴明显的骨质破坏,病变多造成中耳、内耳的破坏性空洞,骨质破坏多呈溶骨性,边缘不规整,呈虫噬状,而面神经鞘瘤骨质破坏边缘多锐利、光整,边界较清楚。

   听神经瘤:面神经在内听道内占据前上象限,听神经位于其后下。面神经鞘瘤在面神经管走行的桥小脑角及中颅窝出现肿块,而听神经瘤通过内耳门形成桥小脑角和内听道肿块,不累及面神经管,增强扫描肿瘤密度迅速升高。

   腮腺混合型腺瘤:术前对腮腺内面神经鞘瘤与腮腺混合型腺瘤鉴别困难,如同时有乳突段面神经管受累提示腮腺内面神经鞘瘤可能。

小结

    要提高面神经鞘瘤术前诊断率,应熟练掌握面神经走行,同时也应对面神经鞘瘤生长状况、CT和核磁影像表现特点了解,并结合CT薄层检查及图像后处理方法,但病理切片仍然是目前最终确诊的依据。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